林涛
摘 要:道路绿化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道路绿化建设对于增加城市绿地率,建设绿色生态廊道,提升道路景观,创建海绵城市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私家车保有量的迅速增长,由道路绿化不当引发的交通事故发生率也逐渐上升,有相当数量的交通事故是由人们对道路绿化重视不够,规划不合理,树种选配不精细,监督管理机制不完善等原因造成的。
关键词:城市道路绿化;交通安全;影响;措施
1 引言
道路绿化作为城市道路的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研究的热点,但目前大部分都侧重于美化、降噪防尘等功能的研究。随着交通安全问题的日益突出,国内外学者开始关注道路绿化带来的交通安全问题,佛罗里达交通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对未设置绿化的路段,设置符合规范的绿化路段和设置不符合规范的绿化路段的事故发生率做比较,部分学者深入探索事故发生率和道路绿化之间的关系,得到以下结论:合理的道路绿化对能够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不合理的道路绿化设计往往会增加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国内一些学者浅谈了道路绿化存在的交通安全问题,给出了一些改善的建议,部分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得出了道路绿化设置的相关规范如绿化植物株距、高度的计算方法等,目前,学者对城市道路绿化安全评价方面研究相对较少,关于城市道路绿化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分析不够全面,思考角度较为单一。
2 城市道路绿化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2.1 引起眩光
眩光主要指驾驶员在行驶过程中视野范围内对人眼无法适应的强光,导致驾驶员厌恶、不舒服甚至丧失明视度。产生眩光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株距设计较大,二是绿化高度设计不合理,车辆较高时,无法对其发出的灯光起到遮挡作用,三是植物的成活率较低,植物死亡后失去遮光功效,株距变大,导致驾驶员的视线与对向车辆照射的光线与分隔带中轴线间的夹角不符合最小遮光角的标准。
2.2 造成交通混乱
路侧绿化带开口随意设置,导致行人横穿马路的现象十分普遍,而且没有在相应位置设置人行道、减速带等警示标志,驾驶员无法及时反应,经常造成交通混乱,诱发交通事故。
2.3 影响行车视距和视线
城市道路的几何线形比较复杂,车流量大,交通成分复杂,尤其是在交叉口等冲突点较多的地点,植物品种选择不当,绿化带高度和株距设计不合理往往会影响驾驶人员的视野,对其他车道上的交通状况难以把握,加大了交通事故的发生风险。
2.4 遮挡交通基础设施
道路绿化未进行及时养护或者选择品种时未考虑植物的生长属性,导致绿化植物过分高大茂密,遮挡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牌,引起驾驶员违反交通规则,遮挡路灯,引起照明度下降,增加了行车环境的危险系数,诱发交通事故,引发恶劣的交通影响。
2.5 侵占道路空间
部分道路绿化经常种植高大的树木,植物侵占道路空间,车辆变道避让时加大了事故风险率,道路空间的减少对驾驶员的心理也会产生一定影响,此外,在极端天气下,树木倾倒对交通产生巨大影响,留下交通隐患。
3 道路绿化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3.1 优化植物种植结构
许多植物具有较强的吸收过滤大气中有害气体氮氧化合物、臭氧、防止光化学烟雾的能力。如道路绿化可适当栽植梧桐,吸收二氧化碳;配植刺槐、桧柏、女贞、向日葵等能吸收氟化氢;配植国槐、悬铃木等能吸收氯和氯化氢等。行道树应选择分枝点高、深根性、冠大荫浓、生长健壮、适应城市道路环境条件且落果对行人不会造成危害的树种,中央分隔带为避免行人穿行可栽植野皂荚、花椒、刺槐、黄刺玫等带刺植物。分车绿带的植物配置应形式简洁、排列一致、树形整齐、乔木树干中心至机动车道路缘石外侧距离不宜小于0.75m,使树木根系的生长不至影响路基路面。为提升路侧绿带的生态安全性,可加大乡土树种及乡土植物群落在安阳道路绿化中的栽植,群落配以荆条+白羊草群丛和酸枣+白羊草为主,还可搭配以侧柏+黄栌、刺槐+荆条、臭椿+酸枣、栓皮栎+荆条、栓皮栎+胡枝子、野皂荚+绣线菊、野皂荚+荆条等群丛。
3.2 完善道路安全绿化评价标准
道路绿化安全需要科学的评估,首先,要对当前道路绿化行业规划设计规范、质量检验评定标准、施工及验收规范、植物保护与检疫规定、栽植与养护管理规程等技术层面涉及道路绿化安全的条款进行整理,加快制定和完善我国的道路绿化安全标准。同时还应定期组织综合性道路绿化安全评估,进一步完善养护管理措施和道路绿化设计,避免绿化隔离带开口过多过高,行道树遮挡标牌、信号灯,转弯处路口视距不够,树种单一等不合理因素出现。
3.3 加强GIS在道路绿化中的应用
GIS具有地图操作、编辑、統计、查询、输出等功能。在道路绿地的规划设计中,将影响道路安全的道路绿化各种数据如道路名称、路面结构、长宽度、道路两旁及分隔带内栽植的树木、道路交叉口视距三角形、道路与管线的距离等数据建立数据库,并将这些数据调入GIS进行编绘。利用GIS在道路绿化中的应用,准确、及时、动态地获取城市道路绿化的现状及其变化情况,实时更新数据,合理进行空间分析,从而实现城市道路绿化的动态监测与管理。
3.4 强化路侧绿带生态功能
路侧绿带可发挥固土保水、净化空气、缓解热岛效应、防洪排涝、防灾减灾等作用,并为动物提供栖息地及迁徙廊道。某市东区新建道路龙山大道、新安路、辛瓦路、锦绣路、南一路、海兴路等路侧绿带宽度都在20m以上,有的甚至达50m以上,可结合乡土生态植物群落配植提升路侧绿带的生态功能。绿带内可设置慢跑道或自行车道,并采用透水铺装,利用凹凸地势,设置微地形,有利于雨水收集和利用,按照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推动节能减排,缓解交通压力,践行绿色生活。
3.5 改善道路交叉口平面设计
道路交叉口视距三角形应采用通透式种植,根据《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考虑到未成年人穿行马路,在道路交叉口视距三角形不得种植超过0.9m的绿植。如长江大道与平原路交叉口,东风路与海河大道交叉口七仙女附近,绿化带内的绿植太高,尤其枝叶繁茂的夏季,带来一定的交通隐患。还有一些被人行横道或道路出入口断开的分车绿带其端部均应采取通透式配置。在实践中,为确保最大范围的通透设置,主干道如设计时速60km的长江大道可按边长均为69m确定视距三角形的范围;次干道如黄河大道可按边长均为43m确定视距三角形的范围。
3.6 建设道路海绵绿地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36号)中明确指出,建设下沉式绿地及城市湿地公园,提升城市绿地汇聚雨水、蓄洪排涝、净化生态、补充地下水等功能。可见在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下沉式绿地对提升城市绿地的水文调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道路绿地作为城市绿地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渗透(渗透塘、生物滞留设施、透水铺砖)、储存(湿塘、雨水湿地)、传输(植草沟)、调节(调节池、调节塘)、截污净化(植被缓冲带)等技术,实现对道路绿地的低影响开发和生态安全的有效提高,有效减少雨洪灾害的发生。
4 结束语
优质的道路绿地设计不仅能够提升交通和生态安全性,降低道路内涝与积水风险,还能与城市排水管网同时发挥作用,实现对雨水资源的引导与生态利用。
参考文献:
[1] 徐英,魏亚利,李桂芬等.对城市道路绿化安全问题分析及建议进行研究[J].南方农业,2014(8):90~91.
[2] 徐婷,吴燕,马壮林.道路景观最佳设置长度的确定[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