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会醉亡,同桌判赔”的警示意义

2018-05-14 16:06张玉胜
中华魂 2018年2期
关键词:酒品酒桌李先生

张玉胜

厨师李先生在2015年12月31日晚与同事聚会时,饮酒过度导致脏器衰竭死亡。其家人认为送医后同事拒绝为李先生洗胃是意外發生的原因,为此,将聚会现场的19人告上法院索赔136万余元。该案15日在朝阳法院一审宣判,法院认为无充分证据证明这19人未尽对酒友的注意义务,但不排除送李先生就医的11个人拒绝为李先生洗胃,为此法院判决这11人承担7.5万的死亡赔偿金、医疗费等。(11月16日《新京报》)

“一醉方休”曾被奉为最惬意和最豪爽的饮酒境界,但在现实生活中因不当劝酒或过度嗜酒而导致“一醉长眠”的乐极生悲,却不乏其例。厨师李先生借辞旧迎新之机设宴款待同事,不仅无端断送自己的宝贵生命,也造成了家人与同事间的对薄公堂。“聚会醉亡,同桌判赔”的民事判例,再次敲响了拒绝过度嗜酒、力倡酒桌文明的响亮警钟。

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酒文化”源远流长,根深蒂固。无论是祭祀拜祖还是婚丧嫁娶,亦或是迎来送往甚至百姓交际,酒品都似乎不可或缺。坊间更有“无酒不成席”的饮食俗语。但“酒文化”从其诞生之初起,就与对饮酒者的德行操守要求密不可分。古代《诗经》就告诫人们,不要像周厉王那样,“颠覆厥德,荒湛于酒”;而载于《尚书·酒诰》的“饮惟祀”、“无彝酒”、执“群饮”、勿“湎于酒”等字句,则是集中体现了儒家倡导的“酒德”要求。而民间流传的打油诗“饮酒不醉最为高,见色不迷是英豪。世财不义切莫取,和气忍让气自消。”朴实告诫世人做事有度。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嗜酒如命、饮酒失德的行为早已司空见惯,由此演绎出的害人害己的悲情事例更是举不胜举。纵观“一人醉死同桌遭索赔”的本案判例,其“酒大伤身”和“有伤和气”的负面后果,既触目惊心更催人警醒。

倡导文明饮酒,规避酒桌悲剧,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首先,必须矫正饮酒误区,认知嗜酒危害。所谓“酒是粮食精,越喝越年轻”、“酒逢知己千杯少”、“感情深一口闷”、“喝酒红脸不易醉”、“喝酒御寒”等说法,不过是鼓动人们多喝酒的酒场侃语,并无科学依据,切不可信以为真,倒是过多摄入酒精对人体的中毒危害,却是必须认知的饮酒常识。

其次,规避劝酒陋习,回归就餐本义。亲朋好友间的相邀设宴本是喜庆快乐之事,但最让人受不了的就是花样翻新且不依不饶的执着劝酒。“无酒不成席”应理解为凸显以酒助兴或借酒说事的媒介功能,但却往往被异化成酒品为饭局主食,以至于弃整桌饭菜于不顾。看似热情好客的过度劝酒背后,实乃是不顾别人身体健康的陋习。

其三,履行“注意”义务,恪守量力而行。同桌聚餐既为同事好友,就当相互体谅,彼此关照。鉴于各人的身体条件和酒量不同,“劝酒”也当察言观色、适可而止,且不可强迫与任性。一旦发现不适,就当立刻中止饮酒,送医诊治,以免发生不测。诚如本案的主审法官提醒,聚餐是开心事,喝酒还需量力而行、点到为止。

猜你喜欢
酒品酒桌李先生
酒品即人品
在酒桌圈子里,你会哈酒吗
大陆剧团“非法”带酒赴台?原来是用于清洗戏服
谁是最佳选手
相亲男跪守门口数月“求爱”
已无头发可寄
投资酒品正当时
文心悠悠步匆匆
伦敦金融城现“股市型”酒吧
84%的人直言反感当下酒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