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峥
[摘 要] 校企合作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首创“理实一体、螺旋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理论教学与岗位实训螺旋交替的共育人才培养路径,构建了专业知识与岗位能力螺旋上升的课程体系,形成了“做中学、做中教、做学教”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构建了技能与素养“双元”评价体系和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关 键 词] 产教融合;共建共管;校企共赢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4-0233-01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为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规划了前景。为了近距离培养企业所需的技能人才,我校与华工正源光子有限公司深度合作,在校内共建光通信器件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工学多次交替,校企合作育人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我校位于光谷腹地,光电仪器制造与维修专业是服务区域经济的特色专业。旺盛的社会需求使毕业生备受企业青睐,而单一的“2.5+0.5”两段式培养带来了校企脱节的问题,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不够贴合,无法全方位服务区域经济。
目前,校企合作一般为通过在学校设立订单班或在企业设立
教学实习基地的形式,校企合作形式单一、机制不健全,难以真正调动企业、学校和学生的积极性。
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教学矛盾,希望通过教学改革,改变“做学分离、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解决重技能、轻素养的价值取向的问题;化解学生学习困难的瓶颈,提高学习兴趣。
二、实施的过程
(一)协同发展、共建共管
光电仪器制造与维修专业近六年与华工正源光子深度合作,共建校内共享型光通信器件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行企业化管理、企业化运作,使实训与生产一体化,并按企业规范建立了基地运行机制管理文件。
该基地是洁净度达到10万级、面积2800m2的光通信器件生产性实训车间,其中企业投入2千万元购组建成2000m2生产实习区,校方投入300万元建成与生产区配套的800m2教学实习区。学生先在教学实习区进行低端无源光器件产品基本生产技能培训实习,具备初步能力后再进入生产实习区进行高端光器件产品的生产实习。
校企共建共享的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为实训基地创造了真实的职业岗位环境,变消耗型实训基地为生产型实践场所;企业真实项目作为教学案例,实现学校培养、企业岗位能力需求的无缝对接;破解企业管理壁垒,实现生产资源与教学实习共享。
(二)全真实训、产教融合
实行企业化管理、企业化运作,使实训与生产管理一体化,并根据企业规范建立了基地运行机制管理文件。学校与企业建立了长效稳定的“双主体领导、三级组织融通”的组织机制。
通过深度校企合作,我校被评为“全国机械行业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优秀职业学校”,企业被评为“全国机械行业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优秀企业”,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企业兼职教师陈宇军(华工正源光子工程师)被湖北省教育厅授予“楚天技能名师”称号。
(三)双重身份、高效管理
构建“理实一体、螺旋递进”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实现工学多次交替,校企合作、共育人才;按照技能人才培养的规律,构建专业,知识与岗位能力渗入提升、理论教学与岗位实训交替递进的双螺旋结构的培养模式。实现“学生、学徒二合一,教师、师傅二合一”的师生双重身份管理。
(四)理实一体、螺旋提升
依托行业,校企合作,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构建光电专业课程体系。完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开发与生产紧密结合的生产性实训项目式课程,项目间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实现技能培训的螺旋上升。
(五)制度保障、多维评价
为保证学生的实训与企业生产运行一致,实习作品实时转为企业产品,学校按企业规范制定了基地运行管理文件,制定了与企业生产岗位技能考核相一致的基地生产实训考核评价标准,形成了职业素养育人及评价体系。
(六)成果共享、校企双赢
受全国电子信息行业指导委员会委托,我校主持制定了中职学校国家《光电仪器制造与维修专业教学标准》。校企合作开发了《光通信器件生产制造技术》生产性实训项目式课程及相应教学资源。
实训基地工作的优秀学生,优先被华工正源录用,企业得到了免试用期的优秀员工,是校企合作企业的最大收获。每当企业用工荒来临之际,学校的实习生优先被安排到校内企业实习,免去了企业招工之苦。学生实习产品成为前端产品备件、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
三、效果的凸显
校企协同育人教学模式,学生真正参与到企业的生产进程中,从而使其学习更有指向性和社会性,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校企合作育人培养,很多学生的特长和特点能够得到体现,学生的实践能力将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签约率逐步提高。
我校从社会、企业、学校和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有效管理机制。在具体工作中寻求合作共赢的结合点,将企业的管理、規范、观念、文化和师资等渗透到中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了“引企入校”到“引企入教”的升华,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产教融合。
参考文献:
[1]张勇.打造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6(23):39-40.
[2]李洁,党晓圆,汪纪锋.深化校企合作,共建“协同育人创新创业平台”[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7).
[3]朱艳,张亚萍,于雯,等.以协同育人理念推动高职机械类专业校企合作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6):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