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文亮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对美的认识,认清内在美与外在美之间的关系。
2.能够运用作者的观点对认识生活中的有正确认识和评价。
3.体会作者语言精练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对美的认识,认清内在美与外在美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运用文中观点就现象谈认识。
四、教学时数
一课时
五、教具使用
多媒体辅助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创设学习情境
媒体展示两幅画像,组织学生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观点。(提示: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和罗丹的著名雕塑《老娼妇》) 预设,估计多数的学生都会欣赏蒙娜丽莎,老师就要提醒他们区分外貌美和丑很容易,可也片面,内在的美却容易受到忽视。什么才是真正的美,今天我们一起向英国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培根请教一下吧! 板书课题《论美》。
2.作者简介
弗兰西斯·培根是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英国十七世纪杰出的唯物主义科学家,在人类思想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马克思誉之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3.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4.发现美
(1)美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等,可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主要谈了哪一方面的美呢?
(明确:人的美。)进一步提问为什么会起这么大的题目呢?引出出处《培根论人生》。
(2)文章中提出了生活中的哪些美呢?培根他欣赏哪一种美?请根据文本来谈谈。
(明确:谈及了美德、颜色之美、形体之美、优雅行为之美等几种美。文章中心观点是:胜于其他的美,要把美的形貌和美的德行结合起来。)
(3)简单理清课文的思路
(明确:杂感论述上不受形式的约束,比较自由,行文有时会是跳跃式的。)
5.品味美
拿出课前编集好的“论美语录”交流,并谈谈个人的理解。(鼓励多角度的思考)预设可能提到的:
(1)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给彼
明确: 此,指形貌美,彼指内在美。全句意思说形貌美与内在美在同一个人身上难以并存。在今天看来,形貌美与内在美既有对立的一面,又有统一的一面,两者是对立统一的。
(2)“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
明确:颜色之美指纯的外在;形体之美是加入了些主观意志;行为之美是指内在的素养。
(3)美是不能制定规范的,创造他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
明确: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能凭一种固定思维定出美 的规格。
(4)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
明确:晚秋的景色是一种成熟的美,具有最丰富的内在美,用晚秋景色打比方,说明有些老人,因为具有丰富的内在修养而显示出不同寻常的成熟美。但初春、夏天,冬天分别都有不同的美,针对不同的人,会有不同季节的美。
(5)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
明确:如果单指外表的美 ,这一观点还可以成立,但相对于内在的话,则不能成立,因为内在的美是可以保存,并能流传于世的,像雷锋,张海迪,《蒙娜丽莎》的微笑等等。
(6)“最高的美是画家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美。”
明确:“最高的美”应指内在美,比如德行,画家怎么画得出来呢?“奇妙”在于會起变化。在内在美的照射下,一个人假如原来外貌较丑,人们也会对他改变印象,觉得他美。如:“简·爱”、“卡西莫多”,这种审美心理的变化简直如同化学反应一般,怎么不奇妙呢?体育运动员不少从形体到颜色都不美,但当他站在领奖台上,听着国歌,看着国旗的激动神情,就觉得美。
(7)“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
明确:人到老年,因饱经世事而乐观、豁达、开朗,笑对生活的一切,外貌是无美可言了,但性格和精神世界令人可敬可爱。
(8)(引导设疑)文章的开头结尾似乎自相矛盾,开头:美德只要朴素外表的衬托就行,只要有美德,打扮并不华贵也行。结尾:“只有把美的外貌与德行结合,才能……真正光辉。”究竟要不要外貌美?
明确:不矛盾。全文始终强调内在美的重要性,外貌不美的,机遇不好,要加强修养,让宝石发光,对“世上的许多美人”呢?不要倚仗年轻美貌,“只有二者结合才是最佳选择”。
6.教师寄语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罗丹
七.板书设计
论 美
(培根)
颜色之美
形体之美 中心论点:美德最美
优雅行为之美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
语言特色:准确、精练、隽永、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