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霖
优秀的美术作品都以其特定的“意境”取胜,讲究“意”与“境”的和谐统一。在欣赏时只有扑捉画中之“意”才能在回味不尽的“意趣”之中得到艺术享受、陶冶性情。但凡优秀的作品“意”皆多抽象,不易“扑捉”,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就得去创设情境以求扑捉意境、理解主题和体会其深层内涵,在教学过程中对情境的创设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看图作文——生动的语言描述法
运用生动、优美、简练的语言把对象描述出来可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如在欣赏我国著名画家黄宾虹的国画《九华山》时,若只从画家运用墨色的“含蓄有力、刚柔得中”、“淋漓而不臃肿”的笔墨情趣来欣赏则不能把握作品的全部内涵,加之中学生对笔墨的认识和实践操作的浅显和缺乏,学生很难体会出作品笔墨的美妙之处。因此,在欣赏时,我先让学生结合作品内容进行小组讨论,重点是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作品,学生小组交流后我总结形成“美文”:在一个烟雾飘渺,太阳的霞光刚刚洒落大地的清晨,我去游历了九华山。山下潺潺的溪水叮咚作响,早起的行人骑着毛驴,清脆的铃声和着百鸟的啼鸣,在幽静的山谷中流连回转......学生们一边静静地听,一边也和我登上了九华山。
二、异想天开——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任何一种事物的变革与创新,都离不开人们的联想与想象,异想天开则更会打破常规思维把人们带进一个新天地。如在欣赏张明山的泥塑作品《渔樵问答》的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对人物造型特点、形象神态的欣赏外,要进一步理解人物内心的世界,我设置了渔夫和樵夫两人在说些什么呢,他们是初相识还是故交这样的问题。就此让学生开展丰富的联想与想象,结果五花八门。有的学生说渔夫是老相识,渔夫对樵夫说:“老弟好久不见了,身体可好?”樵夫笑着说,“很不错!瞧,今天还多打了些柴呢。”有的学生说渔夫和樵夫不认识,今天他们是在集市上遇到的,渔夫问樵夫:“老弟,柴怎么卖?”樵夫说:“二两银子一担”,他们正在谈价论价呢。有的学生则说道,渔夫和樵夫是父子关系。此言一出,满座皆惊!学生说:“樵夫是渔夫的儿子,他因厌倦了和父亲打渔的生活,于是就去从事砍柴的职业,这天父子在集市上相遇了,父亲问儿子收获怎么样?儿子看見父亲已经把鱼卖完了,自己的柴还没有卖出去,一时无语相对”。该生说完,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学生就会创造出无数个惊喜给你。
三、此时无声胜有声——留白的妙处
常言道,宁静致远,心静神聚。美术作品的“意”时常也表现的和平静穆。因此,在欣赏这样的作品时,教师只需要对作品的有关作者及背景加以介绍,留白给学生,就会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学生在独自欣赏的过程中自然会体悟到作品意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处。如在欣赏法国罗丹的作品《沉思》时,作者所给予我们的仅仅是通过年轻女子低俯的头部与凝视的目光,然而,要进一步感悟作品所蕴藏的静谧、忧郁、沉思的艺术境界,在欣赏时,教师则只需把空白留给学生,让学生和少女一起去沉思,无须多言以免打破了他们深深的思绪。
四、来点音乐——让美术课堂唱起来
艺术是相通的,美术和音乐天生就是一对儿,有着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联系。柏拉图也主张音乐教育应把人教育成美和善,欣赏好的音乐本身就会陶冶人们的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在作品欣赏中运用恰当的音乐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欣赏我国古代著名画家顾闳中的作品《韩熙载夜宴图》时,对学生放一段我国的古典乐曲,让学生在动听的乐曲中走进韩熙载的宴席,不但拉近了学生与作品的距离而且还将为进一步理解作品和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做好铺垫。
五、多元展示——学生也可当演员。在欣赏作品时,让学生根据画面不同人物的不同表情、神态、动作配上适当的语言,这样可以使学生直接参与到作品所营造的情境中来,加深学生对作品人物性格情感的认识和内心世界的深入理解,进而达到理解作品主题思想的目的。如在欣赏俄罗斯画家列宾的油画《查波罗什人复信土耳其苏丹》时让学生根据画面众多的人物形象结合他们的动作、表情任意给其中的一个或两个人配上适当的语言,就会进一步使学生和画面人物在心灵上得以沟通、直指人物内心世界。
总之,在美术作品欣赏课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扑捉意境,如此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达到理解作品意境、把握作品主题和提高学生认识理解能力、审美能力的目的。对此,我们也要不断的去探索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