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婉君
1.1 导入新课
上课开始,我提出一系列问题: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为什么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却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声?为什么用力鼓掌要比輕轻拍掌发出的声音大?要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需要研究声音的特性。(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进而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1.2 新课教学
第一部分:音调(音调的特性是本节的难点,因此在这个环节上,教学设计加大了时间分配的额度。)
师演示:用啤酒瓶敲奏一曲“两只老虎”。再次敲击盛水量不同的啤酒瓶,问学生们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物理学上把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高的声音听起来尖细、清脆,音调低的声音听起来粗犷、低沉。(利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啤酒瓶作为教学器具,可以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且盛水量不同的啤酒瓶敲击声音的高低不同,现象很明显,方便教学,引出音调的概念。)师引发学生思考:同一种乐器发出声音为什么会有高低之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音调的不同难道是跟物体的振动有关么?下面我们做一个小实验来探究一下音调的高低跟什么因素有关。(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声音产生的角度看,“音调与振动快慢有关吗?”)
教师总结: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着音调的高低。物理学中用每秒内物体振动的次数----频率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高则音调高,频率低则音调低。频率的单位为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如果一个物体在1s内振动100次,它的频率就是100Hz。为了更好地了解物体振动发声的情况,我们可以将声音的波形在示波器上展现出来。播放视频。教师截取波形图并讲解。(通过波形图让学生比较形象的认识声波,同时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学生自学教材33页至34页,并完成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第2题。教师总结音调常识及超声和次声。并引导学生思考“蚊子和蝴蝶”这一问题。(这一部分名词术语比较多,理解起来不难,用阅读和交流的方法来提高教学效率,并且安排了练习题,作到及时引导学生用掌握的知识来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强化理论的应用知识。)
第二部分:响度
声音除了有音调的不同还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呢?师演示:用不同的力敲击音叉。师生共同总结:这是声音的强弱不同,物理学里把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那响度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教师演示实验:使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转换法)。(引导学生探究的方法,不失时宜地加以方法的指导——“转换法”)分析现象: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物理学中用振幅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作对比实验,效果很明显,轻松的得出响度的大小跟振幅有关。)观察不同响度的波形图。播放视频。截取波形图并讲解。(再次观看之前的视频,侧重点不一样,让学生形象的记住振幅是响度的影响因素。)
拓展:振幅是确定响度的唯一因素么?(这里还补充了与“距离声源远近”的关系,同样是采用学生身边可信服的理由——对前排学生说句悄悄话,请后排同学猜”,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接受了声音响度的特性)学生思考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第三题。(解答习题是学生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这对巩固所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好处,并注意音调的响度的区分。)
第三部分:音色
播放视频:用不同的乐器演奏同一首乐曲“小苹果”,请同学们猜猜是什么乐器演奏的。教师提出问题:我们是怎样分辨出不同声音的?仅仅根据音调和响度行么?引出声音的另一特性“音色”,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音质不同”。组织学生观察教材图2.2-4声音波形图,感知音色的不同。教师总结: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小游戏:让后排的同学朗读课文,前排的同学不看后排,辨识刚才是哪一位同学在朗读。(首先让学生欣赏用不同乐器演奏的同一段音乐的方式,表面上是让学生放松一下,其实是在轻松之余渗透了知识,体现了愉快教学的审美理念。引出了音色的概念,并指出(或由学生讨论)由于发声体结构或材料不同造成,同时从“声音是一种波”上理解波形与对应音色的关系,示波器显示不同波形,加强对音色特性的感性理解。这一块处理较为简洁,因为学生有“未见其声便知其人”的生活基础做铺垫。最后安排小游戏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加强对知识点的掌握。)
1.3 总结
师生共同总结声音的三要素及其影响因素。(利用表格进行复习直观明了,让学生轻松的记住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从总体看,我认为本课较好的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即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挖掘教材,又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实践中促学生的发展,课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教师起到了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学生在此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主动地构建了知识体系。
反思本节课教学,有以下几点:
2.1 物理教学要巧用身边的器具、生活中的器材,利用坛坛罐罐做实验,一来实验器材学生能找到、有亲近感,做物理实验不难;二来物理实验就在身边,可以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兴趣高。这不仅符合新课改思想,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作为希望学生喜欢上物理课的老师,何乐而不惟呢!
2.2 提出问题是物理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有问题提出,说明学生动脑筋了,是对老师教学内容思考的结果。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就是充分张扬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并通过师生互动,肯定了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把物理和生活有机、自然联系起来了,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物理与学生的距离。
(作者单位:南京市觅秀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