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不断推翻重建着的三立,恰如一把神奇的雨伞,伞面之下,各种不同的支架应运而生,打造着自己独特的留学生态圈。
十年光阴回眸,一树樱花梅青。十年,无论是对于一个人,还是一座城,都是一个有着不小时间跨度的存在。而十年对于三立国际教育集团(下文简称“三立”)来讲,则是一个不断推翻重建的过程。
三易模式 不断扩张国际事业版图
2008年,高品川与同学孙海牧一起,创办上海三立教育集团,凭借着全英文浸入式教学方法的优势,迅速撬动上海考培行业的冰山一角。然而这种模式的成功,并没有让三立停止前进的脚步,2010年,善于折腾的两人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推翻了三立原本差异化、全英文的特色,转而专心针对国内学生进行体系化、大班化的培训,推出SAT保分班,這种模式在三年时间内吸引到包括上海在内的众多中国家庭,自此,三立也经历了学生积累量的飞跃。
2013年,三立的两位联合创始人开始思考一个命题:如何扩容和扩大影响力。当时的高品川,希望三立不仅仅是一个坐标华东地区的企业,而是能发展为一个辐射全国的品牌。几经思忖与尝试,合伙人制成为他们给出的答案。“我们推出了一个类似教师合伙人制的政策,三立有几百个老师,这些老师中有很多的带头人都是我们的合伙人,他们跟我们共享同一个目标,这种形式,比较像美国的律师事务所。”
依托制度优势,2013—2015年,三立开始了在全国各地建立分校的历程,并步入了迅速扩张期。南京、杭州、深圳、香港……两年多的时间里,三立陆续建起40多个学习中心,遍布中国20余所城市。
如今,筹建三立国际事业群,是排在高品川议事日程中的头等大事。自2015年始,过去的三年,正是三立国际事业的萌芽阶段。而三立国际事业版图扩张的桥梁,则是留学,高品川将目光,定位在了韩国Vision大学升学公司创始人KJ Kim身上。2017年,由三立与韩国Vision大学升学公司成立的合资公司—三立唯尚应运而生。
在高品川的心中,三立的国际事业群,承载着正确的留学所包含的“能力的提升”。“我们开发了很多课程,把最重要的思维方式给到我们的学生,这些思维方式在其日后的成长中是大有裨益的。”高品川如是说。
双向赋能下将协同效应发挥到最大
在三立的国际事业群版图中,KJ Kim作为联合创始人,与高品川一起承担着共同创办、共同维护的责任。高品川将这样的联合,总结为“理念联结”。
“通过了解每个学生的个人优势来设计有创造力并且有意义的项目,为每个学生打造属于他们独特的主题,并且让其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KJ所擅长的,正是为学生找到适合自身的主题,画出属于学生自己的“画”。
这样的理念,恰恰是KJ成长经历的外化。在采访过程中,KJ将其归结为父亲对自己的深远影响。“我父亲在麻省理工学院读的本科,后来又去了哈佛商学院,读的都是非常好的大学,毕业后也在全球的大公司—通用电气工作。然而有一天,他对当时还在念高中的我说,准备辞职去经营跆拳道学校,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在此之前,我一直认为去一所好大学得到一份好工作,能够被外界认可便是成功的人生,然而我的父亲促使我开始思考教育的目标和自己未来的人生规划。”如今,KJ的父亲已经将跆拳道学校开在了世界40个国家,并用自己的经历向KJ身教“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社会作出多样化的贡献”。
带着这样的理念,KJ开始在已经渐趋饱和的留学“红海”中,寻找一片属于自己的“蓝海”。作为私人“画家”,帮助学生去写他们自己的“故事”。
“我希望我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让他们比同龄人跑得更快的工具,而是让他们知道自己的独特所在,就像我父亲教育我的那样。”在波士顿学院商学院毕业之后,KJ进入上市公司,做过数据分析师,然而最终于2004年将工作重心转向了教育。
KJ结合着自己数据分析的背景经验,在竞争异常激烈的韩国得以生存。2004—2018年,他将几百名学生送进了藤校的大 门。
“中国学生的学习能力是非常强的,甚至比韩国的孩子还要强,但是总体上,他们能做的个人提升和成长还是欠缺的,在某种程度上还被禁锢在盒子里面,我希望通过自己已经建立起来的导师网络,帮助中国的学生重新撰写自己的故事,找到适合他们自身的个人陈述,让他们在申请的过程中可以脱颖而出。”KJ如是说。
选择跟KJ合作,高品川看重的,正是二人理念上的高度契合。
“通过KJ已经建立好的国际导师团队网络,配合上三立已经搭好的基础架构,协同效应便变得不可小觑。三立的老师可以涉猎不同的科目,如果一个学生对数学或者科技感兴趣,可以先从三立的业务架构中挖掘出合适的导师,再去嫁接海外的资源,这就很像大数据公司。”据高品川介绍,通过这样的相互赋能,学生群体的黏性增加,学完托福、考完SAT后,学生可以继续留在三立的体系中成长。
培养“如Wi-Fi般自带连接性的”国际化人才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高品川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传递给学生更多的正能量。“我特别欣慰的一点就是,第一天上课死气沉沉的孩子,在课业结束的时候可以跟三立的老师打成一片。这也是三立的老师特有的魅力。一个暑假,经历无数个开班、结业,能够影响到这么多的学生,这个触动就是正能量。”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国际交流并没有现在这般密切。当时的高品川,因为父亲外派和留学澳洲的关系,在很小的年纪便接触到了国际化的环境。在香港读小学、澳洲读初中、美国完成高中和本科学习的经历,让高品川的视野愈发开阔,而这些见识也深深地影响着他做教育的理念。
涉足教育领域之前,高品川有着一段银行从业的经历。“当时我们的伙伴中,其实是没有人直接回国的,多数人选择的方式是留在美国继续深造,争取外派的机会回到中国,进而实现几级跳,是当时普遍的方式。”然而这种方式,不在高品川的选择之列。
“当时就是觉得应该回到中国看一看。”就这样,高品川最终将教育定位为自己的事业,并将银行工作中所培养的对于完美近乎苛刻的态度带入了教育培训行业中。
作为中国最早去美国读书的第一批小留学生,高品川自初中开始就独自生活经历,给了他提前自立的机会,也更快地培养了他用多元化视角看待问题的能力。“在泰伯中学学习的时候,有一年我担任宿舍长,而当时整个美高的大环境其实就是一个小型的社会,来自全球不同地方的人,有着不同的习惯、价值观和文化背景,而我要调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并且鼓励大家融洽相处,其实还是蛮锻炼人的。”
低龄留学的经历,让高品川开始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你要能跟不同的人对话,把交友圈、工作圈不断地往外扩大,才能对公司作出更大的贡献。这也是为什么我会选择跟KJ合作,共同把留学生态圈做大的原因。”
在高品川看來,自己和KJ的共同目标之一,便是培养国际化人才,而国际化人才在高品川眼里,则是如同Wi-Fi般自带连接性的人。“首先你一定是有着自身的优势、强项,同时还可以通过语言、文化、价值观和来自世界各地的人链接,能站在别人的视角去思考,而不是孤高自我。如果真正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你的舞台就会扩大到全世界。”
SAT:注重能力习得 助力学生“谱写人生中的第一个乐章”
自成立以来,SAT培训便是三立的优势产品,考培业务占据营收的主要比重。其线下业务涵盖了SAT、SAT2、AP、托福、雅思、ACT等多科考试培训。高品川希望通过语言的学习帮助学生“谱写人生中的第一个乐章”。“当你有了这个成绩,你可以拿着这个成绩出国之后做很多东西,真正的做自己,变得与众不同。”
与他人仅将SAT看作冷冰冰的语言考试不同,高品川将其定义为一个“本质上能够把所有的孩子放在一个池子里做比较”的考试。“SAT是一个公平的测评,而且不单单只是一个纯考试性的测评,而是集考察思维、能力于一体的测评,所以我更倾向于将SAT称之为学科考试和能力考试。”
因此,在采访过程中,高品川建议准备SAT的考生,要从小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数学的部分已经比以前要难了,一方面难在计算和理论本身,另一方面题目的语言难度也在加大,如果读不懂题,肯定考不到满分,对于中国学生来说,计算没有问题,但是英语不能成为最后考试的绊脚石。而且考SAT还会涉及到不同文章类型的专业词汇,所以学生在读书的时候,阅读范围要广一 点。”
通过阅读、写作、口语以及面试的测试,强化学生个性和用英文流利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成为三立SAT培训脱颖而出的制胜法宝。
资本和教育的无限可能
2018年7月15日,三立完成由复星领投的数亿元B轮融资,决定进一步拓展双语K12培训,加深城市布局和区域整合,深化发展国际学校等相关业务。
“资本可以更多地为我们创造出广度,让我们涉猎不同的领域,资本的进入可以让我们有更多的资源去运营三立在线、三立K12,把三立发展成多维度的公司。”提及资本对业务的助力,两位创始人如是总结。而下一步,上市,也正在他们的议事日程之 中。
融资成功之后,三立将致力于打造一个留学申请+留学考培+国际学校的全产业平台。“最终,我希望三立在国际事业群之下会有各种不同的品牌去从事不同的业务,比如美高申请、能力提升、美本申请等。”
在高品川的规划中,三立恰如一把伞的形象,伞面之下,是各种不同的支架。
采访摘要
Q:《留学》记者 A:高品川
Q:您自己的经历,对于现在计划去留学的学生,有什么借鉴意义?
A:我觉得在比较小的时候出国读书,整体上来讲还是利大于弊的。所以我希望现在的孩子不要随大流,而是要知道什么样的体系是最适合自己的,在国外的大环境中找到自我,同时让自己的兴趣爱好得到充分的提升,因为高中就是给学生时间让他实现优势的。
Q:在美国的教育体制之下,是否学生更容易发现自己喜欢什么?对比中国的学生,好像不太能知道自己的兴趣点到底在哪里?
A:美式教育比较鼓励孩子做主角,学生自己是第一位的,其他的人,都只能是位列第二、第三、第四,家长会给孩子一定的尝试和犯错的机会。但是中国的学生,很少自己是真正的主角,往往没有什么话语权,但是在家里,所有的人都围绕着孩子转,这有些像“垂帘听政”的感觉。
Q:三立在培训方面,有个优势,被定义为“将美国式备考教学模式应用到中国学生教育中”,可否详细解释一下?
A:更多是精神层面上的。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多鼓励学生,激发他们的潜力,支持他们跳出自己的舒适圈,进行独立的、批判性的思考。其实可以总结为打破性的方式,就是先破坏掉,然后再构建出新的形式。
SAT及其发展史
SAT(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学术能力评估测试,俗称“美国高考”。美国大学录取中的一个标准化测试。SAT考试可以追溯到1901年,最初是由心理学家Carl Brigham发明用于在军队中衡量军人好坏的考试,它的初衷是消除标准化考试中的社会经济因素影响。经过不断的改革变迁,就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SAT。SAT考试隶属于美国大学理事会(College Board)。ETS承担SAT的命题及阅卷工作。SAT推理测验旨在考察学生的能力是否足够适应大学教育。
SAT考试总时长3小时45分钟。在SAT中,总分介于600到2400分之间,由批判性阅读(CriticalReading)、数学(Mathematics)和写作(Writing)三部分各800分加和而得。
2005年,由于加州大学系统对于学生写作能力欠缺的极大不满,SAT将SAT2(科目考试)中的写作和语法选择题加入了SAT 1考试,作为新的写作科目。这次变化后的SAT被称作“新SAT”,新SAT的总分也变为了2400分。在2005年1月最后一次“老SAT”后,2005年3月12日,改革后的新SAT第一次亮相。同年,“英语部分(Verbal Section)”改称“批判性阅读(Critical Reading)”。此次改变在中国被称为“SAT改革”,2005年改革后的SAT考试结构一直沿用至今。
2016年3月SAT考试又迎来一次新的变革,在这次改革中,满分重新回到1600分,考察内容上也作出了很大的调整,阅读由批判性阅读变为证据性阅读,词汇填空题取消,写作变为选考,SAT考试更加侧重于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