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博
今天是6月11日,根据财政部等部委联合公布的《关于调整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今天将是2018年新能源乘用车补贴过度期(2018年2月12日至2018年6月11日)的最后一天。自6月12日起,全国将施行新的补贴标准,过渡期所施行的“按照2017年对应标准0.7倍”补贴标准将正式废除。
购买长续航更划算
《新能源汽车报》从纯电动乘用车续驶里程补贴标准角度发现,自6月12日起,消费者购买续航150公里到200公里的车,需要比之前多花1.02万元/辆;购买200公里到250公里的车,需要比之前多花0.12万元/辆。
但是消费者购买250公里到300公里的车型,购车成本开始出现转折,可以比之前省下0.32万元/辆;购买300公里到400公里(不含400公里)的车型,可以比之前省下1.42万元/辆;购买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含增程式)车型,可以省下0.52万元/辆;购买400公里以上的车型,优惠力度最大,可省下1.92万元/辆。
当然,每辆车实际的补贴金额并非如此,而是每辆车里程补贴标准、电池系统能量密度调整系数、车辆能耗调整系数这三个数值的乘积。
另外,根据去年9月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商务部、海关总署、质检总局联合公布的《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传统能源乘用车年度生产量或者进口量达到3万辆以上的乘用车企业,2019年度新能源汽车积分比例要求达到10%。如今,2018年即将过去一半,除少数具先手优势的车企之外,车企们普遍面临新能源积分比例压力。
车企力推新车型
纵观今年前几个月新车上市情况,无论是自主品牌还是合资品牌、国外品牌,车企们都在朝新能源汽车方向转型。
比如吉利发布了“智擎”新能源动力系统,涵盖纯电技术、混动技术、替代燃料以及氢燃料电池等四大技术路径,而且吉利陆续上市了两款纯电动车型(吉利帝豪EV450和帝豪GSe)和一款插电混动车型(2018款帝豪GS)。
另外,吉利正在研发国内首个开放式、全新一代纯电动模块化架构,确保吉利新能源技术领先。
豪华汽车品牌奥迪在中国也迈出了新能源转型步伐。6月5日,奥迪纯电动SUV车型e-tron prototype在中国正式上市,新车最大续航里程超500km,百公里加速仅4.6秒,快于特斯拉Model X(75D全轮驱动)。
“这款纯电动SUV车型的量产标志着奥迪纯电动时代的开启,到2020年,奥迪的产品系列将有3款纯电动汽车在中国上市。”奥迪公司管理董事会主席施泰德教授表示。
在插电混动车型方面,比亚迪上市了宋MAX插电混动版。宋MAX是比亚迪近几年来最成功的车型之一,宋MAX插电混动版长宽高分别为4680mm/1810mm/1680mm,轴距为2785mm,拥有十分宽大的空间,非常符合家用MPV的车型定位。同时,宋MAX还是比亚迪首款采用Dragon Face前脸的车型,这一设计广受好评,现成为比亚迪的家族化设计语言。
另外,还有一款插电混动车型非常值得一提,它就是别克VELITE 6。别克VELITE 6是一款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搭载容量为10kWh的三元锂离子电池,在纯电模式下续航里程在65km左右,拥有700km的超长续航里程,以及1.4L/100km的综合油耗。
VELITE 6的設计由上汽通用泛亚技术中心操刀,电池由上汽通用动力电池系统发展中心生产,它是一款非常本土化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电池组采用先进的液冷技术,在每一块电池单体上都附有冷却液回路,使电池始终工作在适宜的温度下,保证其性能和寿命。
备战积分政策
从前几个月的市场表现来看,新能源车型确实不少。但《新能源汽车报》记者认为,今年下半年新能源汽车上市数量将会大量增长。一方面,车企们短期内所面临的积分比例压力较大;另一方面,车企们需要尽快扩大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赢得未来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品牌认可。
大家都知道,沃尔沃汽车去年宣布,从2019年开始所有新上市的车型都将搭载电气化系统,沃尔沃汽车也是全世界第一个提出车型100%搭载电气化战略的全球汽车公司。
在今年北京车展上,沃尔沃汽车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汉肯表示,到2025年,沃尔沃所销售的所有产品均为电动车或混合动力车型,其中纯电动汽车的销量占比将达50%。
从今年的北京车展可以看出,不仅传统造车企业在加快新能源汽车转型,而且造车新势力同样在抢抓新能源汽车机遇。
造车新势力普遍以电动化为基础,在此之上加入智能化和网联化应用,将汽车打造成出行服务的移动终端,彻底颠覆汽车产业。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闫建来在接受《新能源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的汽车产业将是工业体系中的先导性产业,特别是在新一代网联技术大规模应用之后,它将高度集成材料业和电子业的信息发展。我们需要高度重视汽车和互联网的衔接,互联网下一步发展的重点将是在汽车领域的应用。因此,首先需要改变的是人们对汽车的认知,未来的汽车产业不是单一的汽车产业,而是移动出行方案提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