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羊传》“王者无外”说刍议

2018-05-14 09:01罗玲徐礼诚
参花(下) 2018年2期

罗玲 徐礼诚

摘要:“王者无外”说是《公羊传》关于“大一统”理念的一个具体说明,对天子来说是没有外国,所以《春秋》经文在记载这类事件时都用了特殊的表述方式。此说的原始用意是战国儒家齐学对结束战乱、天下一统的渴望,但在后世的发展中又丰富出其他内涵。

关键词:王者无外 天下一统 公羊传

一、“王者无外”说的评议内容

“王者无外”的表述在《公羊传》中共计出现四次,第一次是在鲁隐公元年十二月,周平王的大夫祭伯背离王室投奔有宗亲之谊的鲁国,传文在解释祭伯出奔却用“来”进行表述时说:“奔则曷为不言奔?王者无外,言奔,则有外之辞也。”认为对周天子来说是没有外国这种概念的,如果说周天子的大夫出奔了,就隐含着有外国存在的意思。

第二次出现“外”是在鲁桓公八年十月,周桓王的三公祭公来到鲁国,与鲁桓公一起确定从纪国迎娶王后,并由鲁桓公作为媒人完成使命。针对经文对未成婚的纪季姜已称“王后”,《公羊传》论道:“女在其国称女,此其称王后何?王者无外,其辞成矣。”认为纪季姜虽然尚在纪国,但对周天子来说是没有外国的,因此既然周桓王已经命令纪女成为王后了,那么就应该记录为王后。

第三次“王者无外”的表述出现在鲁僖公二十四年冬季,周襄王受到狄人和弟弟带的联合进攻,出逃到郑国。经文记载为“冬,天王出居于郑”,用了“出”字来表述周襄王离京逃难至氾邑居住一事,传文解释用意曰“王者无外,此其言出何?不能乎母也”,认为这样的表述是为了表现周襄王和惠后关系紧张的事实。

第四次出现在鲁成公十二年春,周公楚受王室宗族排挤而出奔到晋国。《公羊传》议道,“王者无外,此其言出何?自其私土而出也”,认为周公楚是从自己的采邑出奔的,所以虽为天子三公,但用“出奔”来描述也是可以的。

上述四处“王者无外”评议的史实都是围绕天子及其三公、大夫出奔和周天子娶后展开的,用否定式的表达方式旗帜鲜明地坚持了《诗经·小雅·北山》所说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立场。

二、“王者无外”说的原始用意

《公羊传》虽然成书于西汉,但是传文内容主要反映的还是战国儒家齐学学者的思想理念。“王者无外”观点从地域上规定了周天子合法占有天下的土地,表现出战国时人对结束战乱、天下一统的渴望,这种渴望突出表现为恢复天子权威的努力上。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战国时期群雄逐鹿,混乱的时局让人们对和平稳定满怀向往。《公羊传》最早提出“大一统”一词,否认王室有“外”,就是不希望出现诸侯专封专讨等挑战天子权威的情况。但是王室衰微的颓势实已无可挽回,比如鲁僖公二十四年周襄王出逃事件,司马迁梳理后在《史记·周本纪》中的记载就是:

初,惠后欲立王子带,故以党开翟人,翟人遂入周。襄王出奔郑,郑居王于氾。子带立为王,取襄王所绌翟后与居温。十七年,襄王告急于晋,晋文公纳王而诛叔带。襄王乃赐晋文公珪鬯弓矢,为伯,以河内地与晋。二十年,晋文公召襄王,襄王会之河阳、践土,诸侯毕朝,书讳曰“天王狩于河阳”。

在这一事件中,不仅出现了周襄王被迫出逃,王子带被拥立为王这种赤裸裸的反叛行为,事情的处理也令人啼笑皆非:晋文公平定了王子带,被周襄王任命为方伯,也就是拥有了统御诸侯的名义,实际上可以控制天子,周天子的权威能否恢复已一目了然。

所以说,《公羊传》坚持“王者无外”,实际上是试图通过尊崇天子权威来实现天下一统,这只是战国儒家齐学学者的美好幻想,与孟子、荀子“王天下”的目标一样,在当时的现实环境中是无法得到实现的。

三、“王者无外”说的内涵演变

“王者无外”说自《公羊传》提出以来,随之流传久远,被广泛讨论,并在现实具体事件中引申发挥,内涵不断演变发展。

“王者无外”说为从严治国提供理论依据。《旧唐书·郝处俊传》记载,唐高宗在东都曾与郝处俊就秦法的严苛与否做过一番讨论。高宗认为“王者无外,何藉乎守御”,然而还是必须设置重重门户,派人打更巡查,因为宫中的守卫在于谨慎严肃,而秦法还是太宽松了,长久地松懈怠慢才导致了荆轲刺秦时朝廷上没有人敢上前抵挡。在高宗的语境中,王者无外正是王者以天下为家的意思,既然无所谓外,那么严于治家也就是要严于治国,不要丝毫懈怠。

“王者无外”说还表现出对君王至高道德的期待。北宋“庆历新政”的主导者范仲淹作有一篇律赋《王者无外赋》,表现出对“治道”的探讨,特别是对君王至德的殷殷期待。文章开篇即言“穆穆皇皇,为天下王。宅六合而化何有外?育兆民而道本无疆”,明言君王的教化应泽被天下,“运德车而无不至焉,开义路而何其远也”。君王能够以天下为家,当然需要善待全体臣民,不因偏私而厚此薄彼,令臣民怨望,“令出惟行,宁分乎远者近者;德广所及,但见乎无党无偏”。只有如此,才可能“惟善守于域内,乃化成于天下”。范氏从“王者”的身份角度来生发“无外”的涵义,围绕圣德大发感慨,表现出有责任感的士大夫的深远思虑,也对君王至高道德做出了界定,表现出殷切的期待。

(作者简介:罗玲,安徽省六安市皖西烈士陵园管理处,政工师;徐礼诚,安徽六安人,一級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