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芬
一、迁移能力的定义和运用的必要性
(一)迁移能力的定义
教育心理学对“迁移”做了如下定义:“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将过去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进行旧知识与新情境的链接,进而促进新问题的认知和解决。这种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促进作用称为正迁移。相反,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干扰或抑制作用的称为负迁移。教学中,教师应遵循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原则,尽量引导正迁移,减少或杜绝负迁移,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我们所说的迁移一般都是指正迁移。
(二)培養学生迁移能力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课中有大量的软件需要学习。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面对海量的各种新软件及软件的不断的更新,学生不可能也没必要对每一款软件都培训学习。那么就要求学生能借助其他软件的学习方法来学习新的软件的使用,也就是通过知识的迁移来学习新的软件。
学生学习中,学生不仅学习的是知识,更是一种学习方法、能力的掌握。有了这种方法、能力,对以后的学习也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也必需通过知识迁移的来达到。
二、信息课中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可通过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1.在操作系统学习通过归纳类比实现知识的迁移
教学中, Windows操作系统资源管理器操作贯穿了在整个软件的学习,教师在教授此知识点时,应指导学生归纳类比,进而通过知识的迁移使学习过程简化。如(1)新建文件和保存文件:教师应指导学生先归纳新建文件和保存文件的方法,进而让学生尝试新建和保存word 、Excel、PowerPoint、Flash文件的方法,学生通过学习发现,新建文件、保存文件的方法基本一致。学生只要在Windows学会建立文件和保存文件,那么新建和保存word、Excel、PowerPoint、Flash文件的方法就会无师自通,教师根本不用再去讲授。(2)文件与文字图片的移动、复制和删除等,教师就指导学生通过归纳类比,发现基本操作方法都是选中目标,然后单击相应的工具按钮或选中后打开菜单,再单击相应的命令或直接拖动到指定的文件夹,所有这些都和文字处理软件中文字的移动、复制和删除等操作大同小异。学生通过这种归纳类比的方法,既对所学知识理解深刻,又逐渐培养了知识迁移能力。
2.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迁移能力
产生知识迁移的前提是知识的共振,奥苏贝尔认为,老师在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努力探讨观念之间的联系,指出它们的异同,消除学生认识中表面的或实际存在的不一致之点,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横向和纵向的融会贯通。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主动进行知识迁移的兴趣和意识。引导学生去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认识事物本质上相似的特性。由此可见,只有在教师、教材和学生的心灵之间建构成一种相似的和谐的共振,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积极的知识迁移。作为信息技术的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就要有意的创设情景,让学生对新学的知识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激发学生想像,回忆碰到过的情景及解决方法。用已掌握的方法和知识,思路去解决一些新问题,从而让学生得到能力的提升。
3.提倡自主探究,利用本学科的知识体系,实现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停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发生类似的联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联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
现在的软件,在界面、功能、设置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切不可把所有的知识全灌给学生,而是应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而这种自主探究恰恰培养了学生迁移能力。例如,OFFICE套装软件的学习中,当学生学习完Word以后,学习Excel时,Excel中的文字格式的设置、边框的设置、插入图片的设置等等相似内容,老师不要再进行讲解,而是应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揭示迁移要素。教师可以这样提问:“现在我们要设置Excel表格中文字的格式,大家可不可以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开始探究学习,通过回忆Word中文字设置,试着用过去知识解决新问题。既达到探究新知识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迁移能力。再如,“超链接”几乎贯穿到信息技术学科中的所有课程中,而超链接的设置方法又基本相同,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在讲解了一种超链接的设置方法后,如何使学生将知识迁移到其他课程的内容中去,应是我们教学的重点。这样逐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本学科的知识体系,以实现学习的迁移。同时,也减少了教师的授课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形成正确的认知结构,并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例如,在学习word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做一不少于4版的科技小报或班级板报,提出问题:“做好后如何才能方便的浏览呢?”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办法,那就是要设置超链接,然后再讲解如何设置超链接(三种方法)。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只讲解针对文字如何设置超链接,由学生自己总结针对图片、文本框或其他对象设置超链接的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的迁移能力。
又如在学习PowerPoint过程中,因为已有了在word中设置超链接的基础,所以在教学中教师提供了各种超链接的实例,例如,英语色彩学习、语文的古诗学习、PowerPoint 的学习及作业量评价等。创造出相应的学习情景及问题情景,然后由学生自主完成超链接的设置。学生制作过程中教师提醒学生,回忆一下在word中超链接是如何设置的。由此,让学生逐步建立起相关知识间的联系,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学生采用前面学过的方法设置好超链接后,教师再带领学生找一找在 PowerPoint 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设置超链接,学生从而掌握在 PowerPoint 还可以采用“动作设置”的方法设置超链接。这样,逐步培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知识的共性和特殊性。为迁移能力培养打好了基础。
4.通过参与实践,触类旁通,培养学生迁移能力
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基本知识、学习方法,还要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以实现学习的纵向迁移。
如教师可让学生参与网站的建设,在网站建设过程中,教师简单讲解网站制作软件如Dreamweaver,由于学生己学过word文字处理、PowerPoint、Excel、Flash等课程,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在将学生组成小组基础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网站的主题及内容,制定出活动方案。教师讲解网站的规划、站点的建立及演示一些优秀网站。然后,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制作,由于制作过程中,要用到文字、图片的处理及超链接、动画制作、网页制作的多种互相联系交叉的综合知识,使学生在网站建设实践过程中不自觉的将多种知识迁移运用,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三、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中要注意的问题
一是由于迁移有正负之分,在教学中要防止负迁移,即不能让旧的知识影响新知识的学习。如word中的表格设置,与Excel很大部分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由于负迁移的作用,经常在的Excel学习中,套用中word中表格设置方法,造成知识点混乱,反而影响了学习。
二是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到学生个体的差异。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智力是影响学习迁移的一个因素。所以,在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适当的时候,注意对一些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促使学生共同进步。
四、教学实例
下面是一个以Dreamweaver中文字、表格、背景设置教学培养学生迁移能力的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