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开放性和多元性

2018-05-14 18:48许品莲
学校教育研究 2018年25期
关键词:多元性语文课程人文

许品莲

一、构建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

《语言课程标准》将语文学科的性质界定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为什么说语文具有“人文性”呢?因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中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课程标准》)。传统教学以学科为定位,强调“师道尊严”,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它表现为:

1.重认知轻情感

传统教学较注重传授,把知识填鸭似地灌给学生,不在乎学生的体验、接受情况、情感,容易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厌恶、恐惧。

2.重教书轻育人

传统教学在强调知识传统的同时,对学生思想意识、情感态度、生命存在和发展漠不关心。

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呼唤语文的“人文性”,因此教师不得不对学生这一活生生的“人”给予真诚的关注和呵护,构建“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让教学焕发新的生命力。这意味着教师与学生间将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關注学生的道德形成和人格养成。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体现“人文性”呢?在教学中,教师应将讲授和灌输转变为学生的亲身体验,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让学生从语文学习中受到思想教育,形成良好的思想素养和语文素养。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角色应由原来的“主宰”转变为“主导”,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通过教师的“导”,实现学生与教材的对话。如学习《黄山奇松》一课,为了让学生亲身体验奇松的“美”,可分五步进行教学:(1)寻找美。开课时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黄山的画面,引起学生对美的感受,接受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寻找自己觉得美的段落。(2)品味美。将自己认为表现奇松美的段落多读几遍,品味它描写了什么的美,从中体会到什么。(3)议论美,根据学生对三大名松的姿态及其精神品质进行交流、讨论,体会其中美的所在,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4)朗读美。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5)再现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品读、题诗、作画、演唱,从而内化课文,让学生对课文的体验再次升华。不难看出,《黄山奇松》一课的设计以“美”为主线,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美”的体验自始至终都是他们亲身感受到的,不是教师讲授、灌输得到的。这样,原来代由教师完成的感受、理解、探究、品味、想象、思维等心智活动都还给了学生,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二、构建开放的语文学习空间,实现大语文观

教育的三个面向高瞻远瞩地告诉我们教学不再是封闭的,不再局限于书本、课堂、固有的教学方法,它将打破束缚,实现教材、时间、空间、地点开放,构建广阔的语文学习天地,实现大语文观。

1.从教材到书本的开放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积累”,无非是要把课文的语言内化为学生的语言。但学生的阅读仅局限在教材上是远远不够的,为博采众长,为语文的学习引来源头活水,教师应督促学生加大阅读量,才能使学生在广阔的语文空间中自由翱翔。

2.从课堂到社会的开放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因此,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要立足于课堂、延伸到社会。如高年级的学生可结合每年的“推普周”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社会用字情况调查,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用字不规范的危害,进一步加强规范用字的意识。在上《读书要有选择》之前,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广泛收集有关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上完课后,又让学生交流互换自己感兴趣的资料,进一步培养学生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

3.从语文到其他学科的开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语文的人文性特点也决定了语文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兼具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审美、情操。因此语文学科应实现与其他学科的交融贯通。如教学《草原》,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引起学生美的感受,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最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课文。学生有的画画,有的背诵,有的甚至写出了游草原的导游词。这样让语文、音乐、美术、诗歌、旅游等学科交融贯通、相辅相成,构建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

三、尊重学生的独特认知,构建多元性的教学

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基础、思维水平、心理体验的不同,导致他们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会千差万别。传统教学讲究“统一”和“标准”,渐渐地,学生学会了说“套话”“假话”,有时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千篇一律,犹如工厂中流水线上用同一模子复制的产品。语文是综合性最强的学科,它的丰富灵活性决定着“教无定法”。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需要预先设计,但教学情境的千变万化是无法预知的,它促使我们的教学必须是多元性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更不能一味“照本宣科”。阅读教学是学生、教材、教师之间的对话过程。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独特认知,鼓励学生阅读时有自己的见解。如学完《爱如茉莉》后,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对爱的理解,除了“爱如茉莉”还可以怎样说?学生纷纷发言:爱如春风、爱如阳光、爱如潮水、爱如高山……。还有一个为人熟知的例子,老师问学生:“雪融化了变成什么?”学生回答变成水、汽、雾、雨等,有一个学生回答变成“春天”。多么富有想象力的回答!这更加证明孩子是富有感情、善于观察、想象、充满生命力的。我们的教育应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赞同学生合理、有个性的表达,倡导教学的多元性,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语文教学绽放生命之花。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半个世纪之前就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奥秘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相信孩子的前提是构建“以人为本”的理念。“解放孩子”就是实现教育的开放性和多元性,解放孩子的大脑、双手、眼睛、嘴巴,以实现教学最优化,让语文教学焕发真正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多元性语文课程人文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
从大卫·贝利的时尚摄影看摄影艺术的多元性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小学生个性化学习
略论中学历史发展性评价的原则和方法
坚持“四性”,提高口语交际训练的实效
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