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下的围观者,从未把即将跳楼自杀的少女当作一条鲜活的生命,而只是把她当作可以随意调侃、取笑的对象。他们没有想到,他们楼下的调侃、发布在社交平台的冷血话语可能就成为了压倒少女的最后一根稻草。
6月20日下午3时许,甘肃庆阳女孩李某奕在一栋大楼8层欲跳楼轻生。经4个多小时救援,女孩仍不幸坠落,在场营救的消防人员仍不住失声痛哭。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与消防员的痛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楼下围观者的“狂欢”。
近日,在网上流传的多段记录李某奕跳楼前和跳楼瞬间的视频中可以看到,楼下的一些围观者,不仅不为年轻女孩担心,反而为其不快点跳楼而焦急、不耐烦,甚至有人高喊“跳啊,快跳啊”。女孩坠亡后,有围观者吹口哨,表示“跳得好”。甚至還有的人揣度她是不是为了成为“网红”而在表演。
那些起哄的围观者,冷漠得让人心惊。
8楼上救人,8楼下起哄
从楼上跳下之前,李某奕在百货大楼8楼外的小阳台上坐了很久,消防员在一旁也劝解了很久。当李某奕跳下之后,救援消防员的哭声撕心裂肺,让人心碎。
现场视频显示,原本坐在平台上的李某奕突然准备向下跳,在她旁边的消防员飞身抓住她的一只胳膊,声嘶力竭的呼喊“抓住、抓住”,然而十多秒后,女孩还是坠了下去。
媒体报道,当天参与救援的消防员中,有一人刚刚结婚,因为没能救下女孩陷入自责,非常难过。
与消防员的痛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楼下围观者的“狂欢”。
当李某奕一出现在阳台上,就有了围观者。在等了一段时间之后,围观的人群开始起哄。有人拍视频发朋友圈,配发的话语,冷血得令人心惊!还有人不满足于“朋友圈直播”,甚至打开了手机中的直播软件,准备记录下这纵身一跃的瞬间。配发的图片上赫然写着“1、2、3、跳!”。
甚至女孩跳下之后,嘲讽仍旧没有结束。一名之前发帖“倒是跳啊,坐那犹豫什么”的网友,在女孩跳下后写道:那就对了,要不都对不起这么多人围观。
更让人心寒的是,女孩跳下后,甚至有围观者鼓起了掌。
警惕病态心理
有媒体评论说,很多人把庆阳这次围观起哄事件和鲁迅在《呐喊·自序》中所写的经历相提并论。大家感叹,原来100多年过去了,有些国人还是那么麻木。鲁迅笔下的“看客”,核心观念是“冷漠”。他们不知道革命的意义,也不知道生命的价值,有人被杀,他们只想着去吃人血馒头。
但是,庆阳这次围观自杀事件,又有所不同。这里的“看客”心理,最重要的已经不是冷漠或者麻木,而是开心和狂欢。他们知道自杀意味着什么,但是他人的死亡,并没有唤醒这些围观者的怜悯之心。这样的自杀场景中,这些“看客”已经从麻木不仁的底层,变成了得意洋洋的“消费者”。所以,我们看到,他们会要求“自杀”更快一些,更干净利索一些,就像他们在商场内进行消费一样。
央视对此评论说,这些围观者的行为用冷漠来形容已显不足。且不论少女跳楼的原因为何,面对年轻生命的消逝,同情和惋惜应该是人性的常态。可惜,这些麻木不仁的围观者并不孤独。如今,我们常常能在媒体上读到类似新闻:有人失足落水时,围观者嬉笑欣赏;见义勇为者被歹徒打击报复时,围观者热衷于揭露所谓背后黑幕……这些围观者的心,为何格外冰冷?
有些围观者将自己的病态心理,归咎于社会的“不公”。自从彭宇案问世以来,“摔倒的老人该不该扶”一时之间竟也成为舆论热议的话题。总有人理直气壮地将个体行为归因为社会定律,当社会需要其挺身而出时,他总能为自己找出千百条理由。千言万语化为一句,都是别人的错。当少女在楼顶踌躇之时,围观者从不认为自己有半点挽救生命的责任。
有些围观者病态的逆反心理由来已久。他们自认“众人皆醉我独醒”:凡是社会主流价值观所肯定的,一定要反对。病态逆反心理带来的必然后果是去人性化,就是个体丧失对同类的情感。
楼下的围观者,从未把即将跳楼自杀的少女当作一条鲜活的生命,而只是把她当作可以随意调侃、取笑的对象。他们没有想到,他们楼下的调侃、发布在社交平台的冷血话语可能就成为了压倒少女的最后一根稻草。
推倒冷漠的心墙,才能让社会变得更美好
央视评论称,细想一下,社会、学校、家长责任的缺位又何尝不是一种“助推”。在被老师猥亵之后,原本开朗的李某奕出现抑郁的症状,后被北京安定医院确诊为创伤后应激障碍,并且曾多次尝试自杀。那么,对于李某奕的心理状况,其父母和就读学校是否关注到,又是否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
当然,一根稻草可以压倒一头骆驼。教育局曾对吴某厚猥亵李某奕的事情做出过调查处理,对吴某厚做出了行政降级的处分。那么,据死者家属而言,有一些并没有到位,这又是如何导致“肠梗阻”呢?难道相关部门司空见惯,对此是的处理只是“雷声大雨点小”?
目前,一些起哄者及发布视频者已被拘留。但生命消逝就再也不会回来,社会病了医治起来也绝非易事。如果有一天,我们遭遇歹徒时,四周全是冷漠围观的观众,又将有什么感受呢?今天的别人有可能就会是明天的我们,推倒冷漠的心墙,才能闻得到生活的芳香。
(《华西都市报》2018.6.26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