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令汐
摘 要:线路避雷针是一种可引导雷电从被保护线路上方安全通过的防雷装置,能够有效减少雷电引发的线路故障,保障了人们生活及工业生产。本文简要介绍了线路避雷针的工作原理,概括了影响其防雷程度的几条因素,并结合地形特点对其安装进行了说明。最后结合其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提出应对其进行定期的检测和维护,从而杜绝安全隐患。
关键词:线路避雷针;防雷;应用意义;输电线路
我国地形多种多样,自然环境丰富,雷电活动比较频繁,一些输电线路在雷击过程中引发的一系列故障,不仅对供电设备有影响,还给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雷击已经成为影响输电线路正常运行的根本原因。
为了保持输电线路的正常运行,减少发生故障的频率,各种防雷措施应运而生,比如降低杆塔接地电阻、增强线路绝缘水平、护角保护等一系列的措施,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并不是很理想,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地区的线路。如果将降低杆塔接地电阻应用于高土壤电阻率的部分线路,会有一定的困难,或者说很难完成,起不到减少故障的作用。
就目前防雷的措施来说,国外已经广泛使用线路避雷针,经过实地考察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效的在雷雨季节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减少了故障,保证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一、线路避雷针在防雷中的工作原理
1980年,在国外就有人提出在线路上安装氯化锌避雷器,以此降低发生故障的频率。氯化锌避雷器的特性是材料的非线性特性决定的。美国和日本率先研制下出避雷针并成功的与应用于生产生活当中。而我国是从1993年才开始研究线路避雷针,目前,线路避雷针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我国的大部分地区。
避雷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雷电从被保护物体上方安全通过,避免雷电直击。减少电气设备或者建筑物等保护物遭受直击雷的破坏。避雷针也有一定的规格标准,必须符合GB标准,防雷级别不同,避雷针的规格也不同。
就一般高度的杆塔来说,线路的防雷程度主要涉及到一下几个因素:线路绝缘子的二分之一放电电压、地线是否架空、雷电流强度的大小和杆塔接地电阻的大小。线路绝缘子的放电电压是固定的,雷电流强度的大小取决于地理环境、自然换技能和气候环境。
线路避雷针的工作原理是与其绝缘子并联,当雷击时,避雷针的残压低于绝缘子串的50%放电电压,云中的雷电与地上的电中和,不会发生故障。国外多个国家对应用线路避雷针防止雷击闪络事故都有成功的报道,比如:日本、美国、俄罗斯等国家。线路避雷针的利用电阻的非线性特性对绝缘子串进行实时保护,降低线路发生故障的频率,这是线路避雷针最为显著的特点。
二、安装线路避雷针的使用情况及维护
线路避雷针必须要遵循国家避雷针的行业标准和行业规范。首先,在安装之前,必须要按规定进行电气测试,测试結果必须与出厂数据没有较大出入,必须符合标准,安装投入使用以后,需要记录计数器的工作数据,以便在以后的设别维护和维修中提供较为详细的数据,方便分析比较。
其次,需分析将要安装避雷针的地形地貌,实地考察线路经过的路段,重点分析河流、山地以及旷野有可能遭受雷击的地段,一般优先考虑经过此路段的杆塔。
最后,在安装线路避雷针时,尽量不让避雷针本身受力,一定要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铺设接地线时,一定要单独顺杆塔铺设。
线路避雷针在平原和高山的使用效果不一样,在平原中一般采用降低塔体接地电阻的方法效果比较好,线路避雷针对接地电阻的要求不太严格,因其具有钳电位(即钳制、控制点位)作用,在山地的防雷效果中,线路避雷针是首要之选。
综合环境因素,结合实地考察结果,一次确定安装线路避雷针的最佳地点。
线路避雷针在安装投入使用之后,需要进行定期的检测和维护,密切加强监视,以保障输电线路的正常运行,在遭遇雷击时不会发生故障。绝缘电阻的测量数据要保存,定期与历年的数据对比,不应该有较大的变化,保持数据的稳定。另外,计数器的工作情况也是应该要详细记录的,尤其是在雷雨季节,及时记录雷击动作情况。一些线路设备的小零件也要经常检查是否有松动,应当及时拧紧。线路避雷针后期维护工作比较繁琐,一定要保持数据的真实性,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保障人身财产安全,避免造成损失。
三、结语
线路避雷针有效的降低了输电线路发生故障的频率,较好的保障了生活用电工业用电,也是目前我国公认的效果最好的防雷措施。我国也将付出跟多的人力、物力与财力致力于研究发展线路避雷针,更好的总结线路避雷针在防雷中的运行工作经验,努力为我国安全用电优质供电做出新成绩!
参考文献:
[1]孙广慧,王俊丰,彭海涛.中压配电网架空线路差异化防雷策略研究[J].广东电力,2012(06).
[2]白庆,王大兴,祝嘉喜.35kV线路避雷器在电网中的防雷应用[J].电瓷避雷器,2012(01).
[3]沈志恒,赵斌财,周浩,邓旭,龚坚刚,姜文东,王灿灿,王武军,孙可,王东举.铁塔横担侧向避雷针的绕击保护效果分析[J].电网技术,2011(11).
[4]陈家宏,吕军,钱之银,刘亚新,谷山强.输电线路差异化防雷技术与策略[J].高电压技术,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