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小芳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个体的发展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相互讨论,能激活思维从而使学生个体的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达到自我创造、发展、完善,促进同伴创造、发展、完善,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数学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忽视知识的发生过程,忽视情感教学目标,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现象,从而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匮乏,极大妨碍了全体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以培养发展学生创新精神为重点,让学生在“自学试探”、“合作互动”的情境中探索目标、创新学习,从而获得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造思维的发展,同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也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创新活动的导航者”,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由于它在改善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等方面产生了很好的效果,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我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下面我简单谈谈我的做法及思考。
一、分组合作教学的模式
1.1.以学生为中心,分组合作讨论
为了增强分组合作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将学生分为最少4人、最多6人的小组,视情况而定,并注意小组学生分配时学生的安排,可以将掌握知识水平不同的学生分在一组,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相互监督和学习,使分组合作教学更加有效,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课堂的主体性地位更加显著.。在学生获得知识基础,有直观浅显的认识时,展开分组合作讨论,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获得新知,得出正确的结论.。
2.2.以主动学习为前提,分组合作练习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练习是最重要的一环.教师讲授新知识后,通过做题进行知识的升华,拓展和巩固.现在我们强调分组合作的开放式练习形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还可以为学生思维的拓展提供空间,让他们在轻松的交流中就巩固了知识.教学中,教师讲授知识后,学生接受新知识快慢程度有所差异,,这时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分组练习,在活动中,学生各抒己见,相互交流和启迪.。当然,在刚开始执行分组练习时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合作不积极、小组内分工不明确,可以多安排一些讨论的问题,更好地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为以后更好地进行分组合作练习打好基础。
3.3.以批判思维为基础,分组合作评价
无论是在哪个学科的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都是最重要的,决定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找出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坚持优点,摒弃缺点.。同时也需要学生进行他人评价和自我评价.。教师不仅要认真聆听,总结要点和经验,同时为学生提供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帮助学生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二、分组合作教学模式的应用分析
1.1.将数学融入生活
在进行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考能力还没有成熟,对事物的了解还是抽象的,很少是具象的.。这就需要老师在讲授知识时将抽象的概念、枯燥的公式具体化,将这些内容融入到现实生活当中,不仅便于学生的理解,还为学生以后独自解决实际问题打好了基础.。
2.2.坚持学习任务和目标不动摇
不管教师如何进行分组合作,都不能偏离这节课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和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在进行小组合作之前,教师要向学生说明本节课的目标、内容、学习方法等等,为学生的自主活动指引方向.。只有教师提供了大方向,才不至于学生在讨论时像无头苍蝇,没有头绪,进而无法保证讨论的有效性.。
三、分组合作数学教学的策略
1.1.教师树立榜樣,更新观念
教师对课堂形式的变革要有深刻的认知和感悟,进而改变自己的教学模式,找准自己在课堂中的定位.在新课标的课堂中,教师越来越少地讲授知识,越来越多地激励学生自我思考,不再是课堂的领导者,而是学生学习的顾问和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在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走到学生当中,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了解任务的完成情况,对学生的想法和结论做出适当的指引和纠正,及时回答学生的疑问,对学生的回答也要积极的回应和鼓励.。
2.2.教师提出问题,激励引导
教学时,教师对于学生完成任务的方式和方法和要达成的目标,要进行基本的讲解.。比如,在进行小学数学第六册《年月日》的讲授时,就可以联系生活,告诉学生特殊的日期有特殊的名称和意义,让学生学会如何看日历,知道这个星期的每一天分别是几号.教学的开始,给出一个谜语:有个宝宝真神奇,身穿300多件衣.每天都要脱一件,年底只剩一张皮.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对组员的想法进行组内分析,得出一个结论,进行发言,阐述原因.。待学生基本阐述后,老师公布正确答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日历.。这样不仅突显了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了学习探究的兴趣,还锻炼学生将所学应用到实际当中的能力.。
3.3.学生分组,提高合作效率
在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时要掌握两个要点::一是数量适当,二是分配得当.。一是指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学生的人数不宜过多,这样进行讨论时,一些学生会没有机会参与,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也不宜过少,这样不能调动氛围,集思广益,分组合作得出的结论和想法会过于单一.。二是指学生的分配问题,小组内的学生要有差异,这样才能取长补短.。
但是要坚持小组之间的无差异,这样才可以公平竞争.最后每个组中都需要一个学生充当领头羊,可以组织小组内的活动,分配每个成员的任务,在小组中起到组织和调和的作用.
三、四、把握好恰当的合作学习时机是关键
合作理论认为:合作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合作,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教师要合理选择合作的契机,因为不是什么内容都需要合作的,否则合作学习就失去了意义。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教材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有一定探索和讨论的价值,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还要探究恰当的合作时机,如当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学生个人思考、探索有困难,需要互相启发时,答案多样性时,问题涉及面大,学生回答不全面时,学生意见不一样需交流时,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在组内冷静的思考,理智地分析。
1.学生独立思考出现困难时进行合作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往往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独立思考出现困难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因此,教师在小组合作实践问题上,要尽量设计一些:一人操作不便,只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才能操作完成的内容,这时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展开讨论,教师适时指导,使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解决过程,更能有效的促进学生获得对数学学知识的真正理解。小学生天真、爱幻想、是他们的天性。因此教学中为学生设置了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情境,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例如:我所讲的《平移和旋转》一课,从学生喜欢的游乐园出发,从中发现物体运动方式的不同,从而引出平移和旋转。这一情景贯穿在整个课堂新授的教学过程之中,从而将数学知识融入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课堂学生乐于接受,同时学生们也会主动探讨研究。学生非常的感兴趣。积极性很高。再比如在学习笔算加法时,通过对几个学生的板演评价完之后,在有了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小组内讨论“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这时小组每个成员都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交流,互相补充,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出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这是学生自觉获得的知识,因此会记忆深刻。
2.学生仅靠个人的思考不全面时进行合作
數学内容是较为抽象和深刻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有是时由于学生个人认识问题的局限性,单靠一个人往往很难将问题回答全面,这时可以考虑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组内的几个成员相互讨论、互相补充,从而对数学问题认识得更加深入和全面。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从别的学生哪里,看到解决问题的另一个角度。培养了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拓展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例如教学二年级上册第58页的第4题,可先让学生看图,然后问学生:“你能解决沙滩上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吗?”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把自己的想法讲给小组同学听,这时学生的解决方法有:3×4+3,4×4-1,5×3。通过这种交流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思维方法,互相促进,形成互动的学习氛围。
3、3.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后再进行合作。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的基础上的,当学生自己独立解决某个问题遇到困难时,需要寻求他人帮助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因此在教学中出现问题后,教师不要急于组织学生或要求学生讨论,应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等每个学生都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参与讨论。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立的观点,学生出现“吞吞吐吐”现象的时候,教师不要急于打断学生的发言,要让学生拥有充足的发言、补充、订正和辩论的时间和空间,以便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尽情的阐述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智慧得以发挥。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让学生把三角形能否转化为以前学过的图形,看能否得到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我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然后让学生汇报。学生怎样做的都有,那如何形成共同的认识。此时学生自觉地说与他人合作,这时我让小组合作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把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或正方形,经过推理,得出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这样小组合作学习就恰到好处,在交流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拓展了解决问题的思路。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反思、学会接纳、学会欣赏的能力。
四.五、适当地表扬和批评是催化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同样,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同教师的引导与参与是分不开的。一方面,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合作学习材料既要“新、活、趣”使学生感到新奇,有探究的价值。另一方面,此时的教师必须对各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
要运用教育评价鼓励合作。教学评价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讨论结束时,不仅注重学习结果的汇报,更要注意对合作过程的评价。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强化“小组”的集体荣誉,即对小组之间进行评价。如开展比“哪个小组得红旗多”,评“最团结小组”,“红星小组”等活动。由此使小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励的场面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如教学“认识钟表”时,我给每组提供一张圆纸片,两根大纸条,剪刀、图钉等,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钟面模型,并要求:“小组合作做钟面时要保持安静、团结友爱、分工合作听音乐开始,音乐停就结束停止,最后比一比哪组做的最快最好。”在每节探究活动结束时,针对纪律、组织探究活动等情况,教师表扬最好的小组,同时也可对一些小组存在的问题给予批评,从而可以在下一次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们不再出现或少出现这类问题,可使数学探究活动日趋好转。如有些组的学生组织得较好,很快就可以把探究的问题研究完了;而有些组则由于组内分工不合理,在规定的时间内都没有完成探究问题,教师指出来后,可以促进各小组在下一次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引起注意,从而使得这类表扬和批评成为促进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催化剂。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能力,需要教师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训练;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法,需要在教师科学指导、适时点拨下逐渐形成;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兴趣,需要在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艺术的引导下得以发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是每个教师要认真探索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是每个学生要做到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是每堂课都要实现的。让我们努力探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真正有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