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丽布丽·再肯
摘要:李氏杆菌病也叫做转圈痛,是由于感染李氏杆菌而导致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绵羊和山羊都能够感染该病,易感性最高的是羔羊和妊娠母羊。该病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其中冬春季节发病率较高,往往呈散发性,有时会呈地方性流行。现介绍该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以及防控措施。
关键词:羊;李氏杆菌病;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疫情处理;药物治疗;饲养管理
中图分类号:S858. 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9737(2018)03-0110-01
1 流行病学
病原特性。李氏杆菌属于革兰氏阳性菌,菌体呈小杆状,无法形成芽胞、荚膜,在病畜血液、肝脏、脾脏以及脊液的触片和涂片中往往并列排列或者呈V字形排列。该菌具有较强的抵抗外界环境的能力,能够长时间在土壤、干草以及粪便中存在,且能够耐碱和盐腌。
流行特点。家畜中通常是绵羊、兔和猪容易发生,家禽中通常是鸡比较容易发病。病畜禽和带菌畜禽为该病的主要传染源。另外,鼠类和野生动物都容易感染病菌,往往作为带菌者。感染动物经由尿液、粪便、乳汁以及其他分泌物将体内病菌排出,导致土壤、环境、饮水、饲料被污染。易感动物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眼以及皮肤损伤而发生感染,从而出现发病。该病主要在冬季和早春发生,一般呈散发,具有较低的发病率。
2 临床症状
发病早期,病羊体温明显升高,一般可达到40~41.6℃,但是很快就会降低至正常水平,且往往伴有精神沉郁、眼结膜发炎以及食欲不振等症状。随着症状的逐渐加重,病羊表现出目光呆滞、眼球突出、视力减弱或者完全丧失等,且往往伴有咬肌、后头部以及颈部痉挛,从而导致头颈朝向一侧倾斜,并大量流涎。发病后期,病羊颈项强直,神志昏迷,角弓反张,四肢作游泳状划动等。通常来说,病程一般可持续3~7天,某些成年病羊的病程有时能够持续1~3周,但病死率只有10%。羔羊患病后往往由于急性败血症而发生死亡,妊娠母羊患病后一般会在没有任何征兆下发生流产,经过2~3天即可白行排出滞留的胎衣。
3 实验室诊断
染色镜检。在无菌条件下取病死羊的血液、肝脏、脾脏、脑桥以及脑脊髓液等,分别涂片几张,经过革兰氏染色放在油镜下观察,可见革兰氏阳性短小杆菌,菌体两端钝圆,往往单个存在,有些平行排列或者呈“V”字型排列,且脑组织、肝脏中含有较多病菌。
病菌分离培养。在无菌添加下取刚死亡病羊的脑脊髓液,于0.5%葡萄糖羊血清琼脂平板上以划线方式接种,置于含5%~10%的二氧化碳、37℃环境中进行18~24 h培养,观察可见表面光滑、湿润的圆形小菌落,通过反光观察发现菌落呈淡蓝色;经过48 h培养,发现菌落进一步增大,颜色变得灰暗,且菌落周围出现溶血环。挑取菌落分别接种到以下培养基中进行培养观察,可见普通琼脂培养基上在36 h后会长出半透明状的圆形扁平菌落,呈蓝灰色,边缘整齐,中等大小,反射光下变成乳白色;肉浸液会变得均匀浑浊,表面形成一层薄膜;半固体培养基在37℃下经过24 h会沿着穿刺线有生长物以云雾状向周围扩散,且在距离培养基表面3—5 mm处出现宛如伞状的界面;在0.05%亚碲酸钾血清琼脂培养基上会展出直径在0.6 μm左右的黑色圆形菌落,隆起,表面湿润。挑取单个菌落进行涂片、染色、镜检,可见两端钝圆的革兰氏阴性杆菌,两极染色明显,长度在2 μm左右,形状略弯,有些菌落呈V字形排列,还有些以3个细菌形成栅状。
4 防控措施
疫情处理。养殖户只要发现羊表现出神经症状,妊娠母羊发生流产或者羔羊呈现急性死亡,要立即报告给当地动物防疫部门,请专业技术人员到场进行诊断以及采集病料。病死羊尸体禁止随意宰杀、不允许出售、不允许转运、不允许食用,必须采取严格的无害化处理。另外,不能够盲目的按照症状类似疾病(如脑包虫等)进行防治,避免误诊误治,否则会促使疫病广泛扩散,并会容易感染人类。对于受该病威胁的羊群,需要进行预防性投药,避免出现发病。例如,可在饲料中加板蓝根或者清瘟败毒散,饮水中添加黄芪多糖,提高机体抗病力。如果选择使用抗生素,畅游该菌比较敏感的土霉素、氨苄青霉毒、链霉素、红霉素、金霉素等。
药物治疗。病羊可肌肉注射5—10 mL 20%磺胺嘧啶钠,并配合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1.0万~1.5万IU氨苄青霉素,每天2次。如果病羊表现出神经症状,要立即采取对症治疗,如可按每千克体重肌内注射1~3 mg盐酸氯丙嗪。
加强饲养管理。羊场最好坚持自繁自养,由此能够有效地避免引种不慎传人疫病的可能。如果必须进行引种,要对引进羊进行严格检疫,到场后至少在隔离场所进行2个月饲养,确认健康無病才能够混群。羊群要饲喂品质优良的作物秸秆和青干草,并注意补充适量的精料(如豆粕、麦麸以及玉米等),同时每天定时供水2~3次。另外,羊群还要进行适当的补饲,并根据羊数量以及实际体重确定补饲次数,通常先给草后给料,接着饲喂青贮饲料和多汁饲料。草料中可添加一些矿物质,尤其是妊娠期母羊要注意多补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