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军 王杨
摘要:鸡免疫抑制病是由于鸡免疫器官、免疫组织以及免疫细胞发生损伤,造成机体免疫应答功能暂时性或者永久性不全。病鸡主要特征是容易感染病原茵,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生产性能降低,饲养成本增多,污染环境,且其产品会残留较多药物,严重影响养鸡业的经济效益,现概述该病的防控措施。
关键词:鸡;免疫抑制性疾病;发生机理;病因分析;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免疫预防;免疫抗体监测
中图分类号:S858. 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9737(2018)03-0097-01
1 发生机理
引起免疫抑制性疾病的病毒通常会侵害禽类的免疫器官,特别是中枢免疫器官,也就是法氏囊、胸腺、脾脏,导致免疫器官发生变性、坏死或者出现细胞凋亡,阻碍T、B淋巴细胞的分化,造成机体体液和细胞免疫功能减弱或者完全失去,使其在早期发生免疫抑制,导致免疫接种其他疫苗后的免疫应答水平降低,只能够形成低水平的抗体或者明显失衡,从而无法得到应有的保护。当鸡发生免疫抑制性疾病后,机体免疫力完全失去,容易感染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等外源性野毒,从而发生新的散发性传染病。同时,部分条件性致病病原,如支原体、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会趁机侵入机体,出现继发感染,从而进一步加重疾病,导致鸡群大批发生死亡。
2 病因分析
过早进行首免。不同鸡群获得的母源抗体水平高低不同,因此无法统一安排在一个固定时间进行首免。通常来说,当雏鸡具有越高水平的母源抗体,如果在较早日龄进行首免,就会在母源抗体的影响下导致免疫效果降低。另外,鸡过早进行首免,机体免疫器官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导致抗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异常,个体出现免疫缺陷等,都会影响机体正常的免疫应答。有时也会出现接种疫苗病毒在早期损伤法氏囊,从而发生免疫抑制。
免疫方法不合理。鸡群首免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与免疫方法相关。部分养鸡场、养鸡户在首免时采取饮水免疫,但由于没有准确计算水量,如过少或者过多,水质较差,饮水时间短于1 h或者超过2h,或者选用铁质容器稀释疫苗,都会影响饮水免疫效果,其会引起免疫抑制。
管理不当。部分养鸡户在饲养较多鸡时,有时为节省时间和劳力,通常会同时进行疫苗接种、断喙、分群。有时在免疫接种后没有加强鸡群管理,如温度、光照突然发生变化,断水断料,受到惊吓等,这些应激因素都会引发免疫抑制。3 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
免疫抑制通常在最初l—3次接种疫苗后发生,有少数病鸡表现出精神萎靡,采食减少,羽毛蓬松杂乱,部分鸡群出现少量死亡,成年产蛋鸡在接种疫苗后主要表现出产蛋量减少等。
对病死鸡剖检,发现肝脏略微出血,部分气囊发生轻度混浊,肠道内存在黏液性内容物,个别出现局部点状或者片状黏膜出血。主要特征是导致法氏囊发生病变,先是发生代偿性增生,接着红肿,最终发生萎缩,严重萎缩后会导致囊壁变薄,里面只含有很少的黄色稀薄囊液。
4 防控措施
合理免疫预防。为预防鸡群发生传染性法氏囊病、马立克氏病以及感染呼肠孤病毒,主要是适时免疫接种相应疫苗,尤其是种鸡群免疫后能够给其后代雏鸡提供充足的母源抗体,导致子代鸡能够在低日龄内获得被动保护,避免鸡群在早期发生免疫抑制感染,有效预防疾病。但要注意根据养鸡场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宜的免疫程序,同时加强各类病毒性传染病(包括禽免疫抑制病在内)的疫苗免疫以及抗体监测。如果鸡群发生免疫抑制类疾病,必须及时修改免疫程序,以有效预防发生免疫抑制类疾病。必须注意加强诊断,并开展疫情调查,确保及早发现,尽快淘汰带毒病鸡,以净化种鸡群,从而有效防治疾病。
定期监测免疫抗体。全部被感染的阳性鸡群,要定期进行抗体监测,如在常规免疫接种某些疫苗(如ND、IB等)后,机体出现免疫抗体水平降低或者不均匀的现象,要及时进行补免,或者在免疫接种时配合使用相应免疫增强剂,确保鸡群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得到相应的免疫保护,避免发生疫病。
加强饲养管理。改善饲养环境,防止污染,在最大程度上消灭养殖场内的细菌和病毒,防止鸡群免感染能够引起免疫抑制性疾病的病毒和细菌。尽量避免发生应激,如防止鸡群过度拥挤、通风较差、大量有害气体等情况,避免损害上呼吸道黏膜,从而有效预防继发感染病毒和细菌。根据鸡的生长发育以及生产合理搭配饲料,增强机体免疫力,确保满足免疫生成抗体和细胞需要的营养。在鸡群出现发病或者死亡,无论數量多少都必须立即采取隔离防疫措施,且对病死鸡尸体采取深埋等无害化处理。
合理使用中草药。多种中草药都具有提高机体的抗体水平以及免疫力的作用。这类补益中药通常具有相同的成分,主要是多糖类,如党参多糖、人参多糖、黄芪多糖等,基本都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清热解毒类中药,如黄柏、黄芩、黄连、大蒜、板蓝根、穿心莲等,都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还能够有效地抑制病原菌的繁殖,从而能够防治传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