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咬尾症的发生因素、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2018-05-14 21:39陈浩
现代畜牧科技 2018年3期
关键词:病因分析饲养管理临床症状

陈浩

摘要:猪咬尾症是大部分猪场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行为恶癖。通常是体重为18~80 kg的猪发生,尤其是30—40 kg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只要该病发生就不容易控制,对猪健康和生产性能造成严重,如生长发育缓慢,饲料利用率下降,有时甚至发生死亡,现介绍该病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猪;咬尾症;病因分析;临床症状;及时治疗;饲养管理;合理驱虫

中图分类号:S858. 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9737(2018)03-0093-01

1 病因分析

应激因素。规模化养猪场通常采取持续性生产以及连续周转的生产模式,且称重、注射疫苗、打保健针、运输、转群、并栏及更换饲料等影响正常生理活动的应激因素不断增多,发生应激会导致机体免疫力降低,使其容易发生咬尾症。

环境因素。饲养环境长时间不适宜或者突然发生改变,导致猪群无法正常休息,使其烦躁不安,从而容易引起咬尾。在我国北方地区,通常在秋冬交替(即每年10月底到12月初)以及冬春交替(即每年2月至4月初)发生;在南方地区,往往是由于夏季高温闷热而导致猪群发生热应激,增强敏感性,从而经常发生打斗而出现发病。养猪场周围存在较大噪音、舍内光照过强会导致猪群无法良好休息,舍内不良气体(如二氧化碳、硫化氢、氨气等)的含量过多导致猪群过于烦躁,以上不良因素也会诱发咬尾。另外,猪舍高温高湿容易导致猪体表皮肤干燥、瘙痒,从而诱使咬尾。猪场突然发生停电,导致猪群躁动或者烦躁,从而容易发生异常活动,如打斗等,从而引起发病。如果饲喂缺乏钠的日粮,会促使猪发生异嗜,从而出现咬尾。

营养因素。猪饲喂的饲料营养成分无法满足机体生理所需,或者饲料营养水平比饲养标准低,特别是饲料中某些必需氨基酸、纤维素、维生素以及矿物质(如氯化钠、钙、铁、铜、镁等)不足,或者矿物质、维生素等没有充分混合均匀,也容易引起咬尾症。

管理因素。饲喂量过少、饲喂间隔时间过长,会导致猪处于饥饿状态,往往会相互撕咬,如果此时料槽不够长,导致群居位次低的猪(一般是体重较小)无法竞争到料槽位置,就会由于过度饥饿和急躁而找寻东西撕咬来满足食欲,这时其他猪的尾巴一般就会变成目标。另外,猪群长时间缺乏饮水也能够诱使其发生咬尾。如果猪圈面积过于狭小,促使猪群争夺生活空间,由此必然会造成猪群中群体出现打斗,或者饲养密度过大,促使机体间频繁接触,从而容易发生咬尾。

感染寄生虫。猪群采取集约化饲养会增加机体感染寄生虫的可能,或者猪场由于条件差而没有制定合理的驱虫程序。猪感染体外寄生虫,会导致皮肤瘙痒等症状,会经常摩擦圈舍墙壁而形成擦伤,发生出血,从而会受到其他猪的围攻;感染体内寄生虫,其分泌的毒素会对机体神经产生不良刺激,使其过于兴奋、烦躁不安、经常打斗,都容易出现发病。

2 临床症状

通过观察发现,生长、育肥猪在每天14:00—17:00处于最兴奋状态,因此此时最容易发生咬尾。开始时,同圈(同栏)中有1头猪会啃咬其他猪,或者同圈(同栏)几头猪一起啃咬1头猪,如果饲养人员没有及时采取措施或者操作不合理,会导致同圈(同栏)其他猪彼此模仿,出现相互啃咬,其中体力不支或者啃咬攻击速度较慢的猪就会同时被被群猪啃咬,从而快速失去反抗能力,且往往咬伤尾部,只能够躲避在圈(栏)门口或者角落。由于伤口流血,在血腥味的刺激下会导致猪群出现对血液的异嗜,形成咬尾癖,还会逐渐扩大危害。之后就会有其他猪的尾巴也被咬伤。部分猪尾巴被完全咬掉,只余下一点残根。啃咬处往往会出现继发感染,甚至会由于出现败血症或者脊髓炎而发生死亡。

3 防治措施

及时治疗。如果猪场出现轻微咬尾现象,可对其使用经过稀释的汽油或者白酒进行喷雾,连续使用1—2次,从而能够有效控制咬尾症。對于尾部被咬伤的猪,要及时在尾根处用止血钳压迫血管或者用橡皮筋套紧来进行止血,也可肌肉注射安络血、止血敏以及维生素K3进行止血,同时对伤口使用1%高锰酸钾液清洗,并涂擦紫药水或者碘甘油,避免发生感染。如果被咬猪伤势严重,可肌肉注射青霉素进行抗菌消炎。另外,可在地面上撒布一些食盐、红土任其自由舔食,或者在饲料中添加0.1%—0.3%的食盐。

加强饲养管理。猪要根据来源、品种、体质状况、体重大小以及采食情况进行合理分群和定栏。转群时,最好采取整栏(圈)转移,尽量避免重新组群或者合群。在刚开始合群时,可向猪群体表喷洒气味较大的物品,如酒精、大蒜液、香水等,遮盖自身的味道,连续几天,在猪群稳定后就能够避免由于气味不同而出现争斗、撕咬。出栏要采取全进全出,避免发生交叉污染。猪舍要固定饲养人员,并加强日常观察,以充分了解猪健康及精神状况。

合理驱虫。猪场通常都要结合当地寄生虫病的发生规律制定相应的驱虫程序,并坚持定期进行驱虫。一般来说,猪从出生到最后出栏,往往需要经过2~3次驱虫,驱虫时间要根据各个猪场的具体情况进行安排。对于公猪和母猪,每年适宜进行2次驱虫,以确保将寄生虫完全消灭,避免发生交叉感染。

猜你喜欢
病因分析饲养管理临床症状
妊娠期母牛的饲养管理
神经内科100例头晕患者影响因素研究
恙虫病60例临床分析
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川崎病药物治疗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