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最具活力的精神基因,是中华民族奋斗史上最深刻的文化记忆,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根”和“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使得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強发展。
谁最先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有着密切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的,并在中国各民族共同发展中不断巩固、发展、壮大。
早在西周时期,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以原夏人、商人、周人为基础,吸收其他部族集团的成分,形成了华夏民族的雏形。秦统一中国后,一统由理想变为现实。大一统的现实使大一统思想进一步完善,构成一个完整体系,并最终确立下来。而其表现于民族关系上的“华夷一统”思想也得到充分的发展,形成“华夷一体”的观念。于是,中华整体观念已经深植于人们的内心深处,成为牢固不可动摇的信念。
之后,经过历史上的分分合合,中华各民族间的内在联系与密不可分的整体性不断加强。清朝前期诸帝的“大一统”思想,对清朝政治产生了很大影响,中华各族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近代以来,随着外国列强的入侵,中华各民族作为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对立者,其整体性更加突出出来,各族人民由自发联合走向自觉联合,中华民族由一个自在的整体升华为一个自觉的整体,最终形成了一个共同拥有和一致认同的民族符号或名称——“中华民族”。
而最早具有较为明确的现代中国各民族一体观念,且率先使用“中华民族”一词者,可能均为梁启超。1902年他在《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可能最早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但它在该文中所指的还是汉族之意。至1905年,梁启超在《中国历史上民族之观察》一文中再次用“中华民族”一词时,则比较清楚地说明了此词的涵义:“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数民族混合而成。”在他那里,“中华民族”实际上也意味着最终还将是中国未来民族共同体的名称。可以说梁氏对“中华民族”一词的创造和使用,体现了现代“中华民族”意识觉醒的阶段性。
民国初年,从民族主义意识形态角度,自觉而公开地标举再造现代“中华民族”旗帜的第一人,可能是李大钊。他在《新中华民族主义》和《大亚细亚主义》两文中,揭示了满、汉、藏等族趋于一体化的重要历史文化因素、血统联系和现实政治条件,呼吁社会认同五族合一的新“中华民族”,主张以此来培养民族精神、统一民族思想。至此可以说,现代“中华民族观念”已经基本上形成了。
之后,从“九一八”事变到全面抗日战争爆发,民族危机促使人们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于是一体化的“中华民族”观念,渗透到各民族和各阶层人民大众的心中,最终行成一个不言而喻、不可动摇的神圣信念。
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最具活力的精神基因
中华民族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凭借的是什么?其中,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最具活力的精神基因。
中华民族的血脉里,历来有阳刚勇武的精神基因。然而,封建奴化教育的长期桎梏,统治集团的狭隘保守,宗法制度的沉疴痼疾,使民族的阳刚基因逐渐潜伏沉寂,“睡狮”沉沉一梦、世间沧海桑田、自身伤痕累累。睡狮的精神状态,就是麻木不仁、逆来顺受、怯懦卑屈。然而,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进行的一系列抗争,就是中华民族觉醒的历史进程,就是中华民族精神升华的历史进程。这种民族觉醒和民族精神的升华,在抗日战争时期达到了全新的高度。
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这个战争促进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伟大的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在最危险的时候,“睡狮”终于猛醒,发出“最后的吼声”。抗战精神是“狮子吼”至为高亢的精神音符,一扫百年来中华民族屡战屡败的精神积弊和悲观阴霾,恢复了久违的民族自尊与自信,标志着“东方雄狮”从“睡狮”到“醒狮”的历史性转变。古老的中国从精神上实现了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的爱国传统的伟大民族。中国人民无论是何种身份,从事何种职业,都以“精忠报国”为荣。这种绵延于中华民族精神血脉之中的国家民族利益至上的爱国情怀,在抗日战争中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全国各民族、各阶级、各党派、各社会团体、各界爱国人士、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都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场伟大斗争中,“誓死不当亡国奴”,为民族而战,为祖国而战,为尊严而战,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主义篇章。
近代以后,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进程一次次被打断,但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屈服、没有放弃,而是顽强地战胜一次次艰难险阻,重新整装出发。抗战时期,中国的国力、军力远逊于日本,却能长时间独立支撑抗战的局面,并最终战胜不可一世的日本军国主义,一个根本原因就是中华民族具有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
可以说,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最具活力的精神基因,是中华民族奋斗史上最深刻的文化记忆,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根”和“魂”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须臾不能离开。新形势下,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始终需要大力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未来,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保障,也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撑。在一定意义上讲,精神支撑是更持久也更重要的内在支撑。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顽强发展,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比如上述的抗战精神。
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所以,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创作讴歌新时代又有鲜明中国风格的优秀作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培育和形成了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而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屡经挫折而不屈,屡受磨难而不衰,外来势力压不倒,帝国主义打不垮,始终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创造出了人类历史上五千多年不曾中断的中华文明奇迹,靠的就是对自己文化的高度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
另外,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真善美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健康向上、永远充满希望。
(《红旗文稿》2018年01期、《求是》2015年07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