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铁
摘要:禽霍乱是在生产中比较烈性并且属于具有接触传染性的疾病。禽类不分年龄段都对该病具有一定的感染性。如果一旦发生禽霍乱就会给养禽业带来比较严重的损失,鸡群中仅次于新城疫,而鸭群中仅次于鸭瘟。所以在实际生产中要求养禽场的负责人应该饲养单一品种,切忌多种禽类混合饲养,并且应该尽量坚持隔离饲养和全进全出的制度。现主要分析禽霍乱的流行特点,并且讨论该病的综合诊治。
关键词:禽霍乱;发生;流行特点;综合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 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9737(2018)03-0052-01
1 流行特点
禽霍乱在实际的临床生产中有常称为禽巴氏杆菌病或者是禽出败,引起发病的病原是禽多杀性巴氏杆菌。鸡、鸭、鹅等家禽和所有的鸟类都可感染。通常是性成熟的禽类对禽霍乱具有比较强的易感性,临床症状常见急性败血症表现,具有比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通常禽类感染时的前驱症状并不明显,或者仅仅是在病禽临死前的幾个小时有流涎的症状,还可见冠发绀和急性下痢等不良表现。发生慢性感染的患禽死亡率比较低,但是在流行病学的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病原是多杀性巴氏杆菌在鲜血琼脂上可见生长良好,但是在麦康凯琼脂上却不见生长,该菌对理化因子不具备较强的抵抗力,普通的消毒药物、阳光照射和干燥环境都能将其杀死,但是该菌却可以在腐败的尸体和潮湿的土壤环境中存活长达几个月。该病会通过被病菌污染的蛋盘、饲料袋、运料车辆和鞋子等加以传播并且继续扩散。
目前据世界上的相关报道可以了解到,全世界只有日本彻底消灭了禽霍乱,但是其他各国仍有禽霍乱的发生和流行,所以不难推断出禽霍乱在实际生产中的控制和消灭是非常有难度的。而目前在我国,各地都有禽霍乱发生的报道,尤其在南方各地会出现常年流行的现象,但是北方的各地如果发生该病的流行主要是呈现季节性的规律,出现此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外界的气候因素产生变化而造成的。禽霍乱的发生会对养禽业造成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生产中绝不容忽视。
2 疾病的发生
一般生产中的疫区或者疫点会在某些家禽的上颚裂等部位发现有病原菌的存在,并且会在家禽体内与宿主处于长期共存但是却不致病的状态,临床中通常将这种禽称为健康带菌者。一般患急性禽霍乱的病禽都会发生死亡,但是也会有少数不死的幸存者存在,个别患禽会有2~3天的症状表现候而消失呈现耐过的情况,最后发展为痊愈的带菌者,还有部分患禽会逐渐转为慢性的病禽。
禽霍乱还会由带菌的野生鸟类和带菌的哺乳动物传染而来。在有禽霍乱病菌污染的疫区或者是污染场区,正常禽类如果接触了病禽及其污染物,或者是采食病死禽的尸体之后也会因为带菌而发生感染。所以实际生产中一般都会要求养禽场实行隔离封闭的状态,而且应该在门窗上设置铁丝网,主要是为了防止野鸟和老鼠的随意进入,此外还要设置有相应的围墙,以防止其他动物的随意出入。
生产中常发生禽霍乱的主要是散养或者是放牧的禽群,因为迁延的时间比较长,所以只要发病就有出现比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会给禽场带来非常大的经济负担。平时的饲养过程中,要求养禽场、户重视清洁卫生工作,树立正确的消毒观念,并且彻底将消毒工作落实到位。将散养的禽群的饲养模式改为圈养的模式。水禽应该在合理划定的地段或者水域进行放牧,避免与临近的禽群一起或者是先后在同一水域进行混牧,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疫病在不同禽群中进行传染扩散。
3 综合防治
禽场的饲养者应该保证饲养的禽种单一,并且应该坚持实行隔离饲养和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要求禽场设置相应的围墙和铁丝网,以防止疾病的传播。此外,禽只饲养场还应该配备相对比较严格的隔离消毒制度、完善现有的饲养管理操作规程,给禽群饲喂适合各发育阶段的全价日粮,并且给其饮用符合要求的清洁饮水。如果养禽场是新建的,就没有必要给禽群接种禽霍乱疫苗,特别是弱毒菌苗更应该严格的禁止使用,否则反而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禽群如果发现有禽霍乱疫情存在的情况,要在第一时间把病禽、可疑禽和健康禽群严格的分开饲养。彻底将重病禽进行扑杀,还要将死禽的尸体和病死禽尸体进行焚烧或者是深埋的处理。轻病禽用青霉素(每千克体重2万—3万IU)、链霉素(每千克体重50—100 mg)、磺胺嘧啶钠(每千克体重0.1 g)或增效磺胺嘧啶钠(每千克体重25~30 mg)肌注,每天2次,连用2天。同时用阿莫西林原粉饮水,直到恢复食欲2天为止;可疑禽群用上述注射药剂肌注1次,剂量同上。同时用磺胺二甲基嘧啶(或其钠盐,0.1%~0.15%)、阿莫西林原粉拌料,连用3~5天。
通过以上的饲养管理和药物防治措施的实施,饲养者要实时掌握病禽的患病状态,关注患禽的疫苗免疫效果,根据专业兽医工作人员的指导实施正确合理的免疫计划,根据患病禽群的实际情况及时全面的落实禽霍乱的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