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珏
教育改革对于中等职业教育是充满挑战的过程!,其中迅速变化的企业岗位需求与相对滞后的课堂教学内容,传统的教学方法之间的差距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严峻问题。如何更好的适应行业的发展形势和需求,真正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如何切实增长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将他们培养成为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的高素质的技能型劳动者!是值得每一位中等职业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此次有幸参加市级网络企业实践活动,为笔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二个月时间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让笔者受益匪浅,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将企业实践过程中获得经验和感悟融入进去有了更多的想法。接下来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以“组建家庭局域网”课程为例与读者分享。
一、 一、结合企业的岗位需求确定教学内容目标及重难点
通过深入企业参与顶岗实践,了解岗位设置,笔者发现基础扎实,专业知识体系完善,善于思考的学生更受青睐。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学生对本专业基本的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及培养他们勤于思考习惯。
(1)1.确定教学内容
本课内容是组建家庭无线局域网,结合企业对网络操作员的需求,操作上要求学生掌握正确、规范的连接无线路由器的方法并能正确设置参数,达到多个设备共享因特网的目的。由于网络硬件发展迅速,各设备之间也有差异,结合课程标准要求,理论上要求学生能看懂家庭无线局域网的拓扑结构,并理解连接原理和无线路由器参数的含义。为之后应对无线路由器设备变化,做好知识迁移的准备。所以笔者将本课教学内容定为:利用家用无线路由器组建家庭无线局域网实现多个设备共享因特网。又细分为无线路由器的工作原理,连接无线路由器设备及正确设置无线路由器的参数三个部分。
(2)2.确定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由于本次的授课班级刚刚接触网络,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都比较有限,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通过分析研究,本节课的目标定为:1、理解通过无线方式和有线方式登录无线路由器管理界面的原理。2、;能正确、规范的连接无线路由器和其他硬件设备。3、;能正确设置无线路由器的上网参数及无线参数,使其他设备共享因特网。
二、 二、教学设计着力培养学生岗位能力
笔者参与的售前工程师岗位,需要先分析问题,然后表达、介绍、规划最后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这点对笔者有所启发,原先笔者在日常教学中较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而容易忽视培养学生分析,表达,规划的能力。现在应更注重既要培养学生会做,也要培养他们会想,会说,会沟通的能力。
以本课为例,笔者设计了三个教学板块,每个板块又由若干个教学环节组成。
板块一:利用情景动画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寻找最合适的解决方案并引出课题。提出三种解决方案(4G接入、WIFI热点接入、组建家庭无线局域网接入)
用共享EXCEL工作簿的方式了解学生方案选择的结果,直观、快速,学生百分百参与,避免了个别同学意见代表全体同学的情况,使教师能更准确了解学生的想法,方便有针对性的提问。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表达。
板块二:学习与实践
先是回顾复习了之前学习过的家庭无线局域网的拓扑结构和所需连接设备。然后通过播放动画“路由器的自述”,用闯关的形式将本课任务划分为两个子任务:即一、连接设备;二、设置参数。
无线路由器的连接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之一。由于接入因特网的方式不一样,连接设备的方式也分有线和无线两种,而无线路由器背面4个LAN口及1个WAN口看似都可以连接双绞线但实际上又有不能随意连接。为了让学生掌握正确连接的方法,但又不死板地仅会连接一种设备,或是一种情况。教学设计时采用分步走的方式,先引导学生阅读快速操作指南了解操作步骤,对照图纸和实验环境中的情况分析连接方式,等待他们初步建立起连接的想法后,用模拟软件验证、调整自己的想法,最后连接实物时学生已经能脱离了图纸连接了,说明在之前两步的思维过程中已经基本建构了无线路由器建构的相关知识。
登录无线路由器管理页面是本课难点,由于实验环境和操作指南上宽带连接的方式不同,所以按操作指南会产生问题,而这也成为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无线路由器原理的契机,采用不同的访问方式,让问题显现出来,再有学生层层分析问题,透过现象发现本质,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建构知识。
板块三:反思与提高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反思单机连入因特网及组建无线局域网共享因特网的区别。小竞赛:比一比哪组能最快将第二台计算机连入家庭无线局域网。当学生已经通过组建家庭局域网的方式成功实现共享因特网后,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高的层次,通过小竞赛的形式,强化操作和设置方法,也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三、 二、利用支架合理建构内化学生职业能力
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体现职业能力高低的重要一方面。网络操作员在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时往往综合考虑多方因素,而不是单纯的靠一个知识点和一项技能就能完成的,在以往的教学中,笔者常常听到学生说:“老师,你分析完了我就会了,可是我自己就是想不到呀。”细究其中原因,很大程度是重点难点问题没有建构起清晰地知识结构,其次是思维强化训练不足。因此,
在企业实践中,工程师面对问题往往并不是上手就去做,而是先搞清问题,读透拓扑图,然后确定方案,最后才是动手要解决的问题。这对课堂教学同样具有价值。教师因该先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已有的认真分析问题,最后的出解决方案。当学生遇到瓶颈时也不应该直接给出答案,而因为他们提供一定的学习支架,这样才能最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本课例中笔者将任务分解,细化学习支架,先利用设备的操作指南作为一层支架,引导学生阅读快速操作指南了解操作步骤,对照图纸和实验环境中的情况分析连接方式,帮助他们初步建立起连接的想法后,再利用第二层支架,flash模拟连接软件验证。学生在之前阅读操作指南的基础上,尝试在模拟软件上连接设备,根据软件的反馈及时调整自己的想法,直到连接正确为止。接着是第三层支架,对比模拟软件和硬件设备,学生自然能顺利迁移知识,最后连接实物时许多学生已经能脱离了图纸连接了,说明在之前两步的思维过程中已经基本建构了无线路由器建构的相关知识。
课堂教学中这一环节的效果明显。通过模拟连接硬件的学件,每位同学都能尝试连接过程。最后设计了通过竞赛环节使第二台计算机共享因特网为同组第二位同学提供了操作机会,保证本课每位同学都能亲手实践连接和设置。
通过观察、分析、评价,寻找学生的学习优势,并以其为支点搭建“学习支架”,可以有效地支撑学生树立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效率,扬长补短,获得更加显著的发展。教材中使用的Dlink设备是多年前的型号,现在的家庭级无线路由已经包含手机直接连接设置的新技术,在进行常规连接的时候,我把新的技术介绍给学生。用产品说明书作为学习资料之一,使学生养成借助产品资料自主学习的方法和习惯并利用目前主流的产品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相应的知识、技能、态度,力求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虽然“学习支架”的在本课的教学中作用显著,但我们搭建“学习支架”的目的,绝不是让学生永远都要依靠“拐杖”的支撑来走路。如果学生学习能力提高了,教师应该适时地“减少支架”或者“拆除支架”,使学生独立完成任务,这才是我们的目的所在。
四、 结语
通过参加企业实践能够实现企业和学校的相互促进,使专业教师的业务能力能够得到实质性的提高。而实践的成果最终落脚点课堂的转换,在于我们的每一节课的课堂教学,让同学能够掌握一定的先进设备学到世界一流的经验和技术技能,对于教师来说能夠更好的做一个教学相长的工作。另外,企业拥有很多人力和物力资源是学校所不能企及的,通过参加企业实践能积累了一些与实际生产环境相符的案例,收集了大量的教学资源。与兄弟教师交流专业建设经验,这为今后更好的开展课堂教学、专业发展,参加技能大赛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