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露营旅游地方品牌优化的对策

2018-05-14 19:52朱晓蕾
知与行 2018年3期
关键词:目的地旅游

朱晓蕾

[摘要]在房车露营产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的背景下,根据现阶段发展中出现的新趋势进行讨论,最终解决业界人士提出过亿的露营旅游投资是否能够获益这个实际问题。露营旅游作为体育旅游产业的一个分支,任何产业发展都必然要依托地域的绝对优势,特别是依赖地方或特定地区,考量其宏观环境的优劣是首要问题。在发展初期的露营旅游开发时,地方良好的品牌效应会直接影响产业发展。至此,以此为主线探讨中国露营旅游产业发展时,要明确打造地方品牌形象的必要性,以及探讨如何为发展露营旅游而建立良好的地方品牌这一问题。首先界定的关键性定义:地方品牌,这是旅游界提出的较新的概念性界定,与以往的旅游界对品牌研究的区域概念界定有所区别;其次,对于露营旅游地方品牌的大趋势做一梳理,总结出“质”与“量”的构成问题要依靠品牌,露营目的地创新依托于品牌,提出露营旅游长足发展,品牌是导向性问题;最后基于情绪评价理论的框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与未来构想,为下一步研究提出跟进思考。

[关键词]露营旅游;地方品牌优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18)03-0128-06

伴随着休闲旅游在我国的兴起,截至2016年6月底,据统计全国机动车保有量已达2.85亿辆,其中汽车1.84亿辆;机动车驾驶人达3.42亿人,全国排行中北京、成都、深圳、重庆、上海、苏州名列前茅。在此背景下,自驾游带动了旅游的发展,自驾游同时也带动了中国露营旅游的进一步升级。

一、 露营旅游地方品牌简述

此部分将梳理露营旅游品牌的相关概念,了解关于露营旅游与地方品牌的相关理论研究。

(一)露营旅游之意蕴

露营是指不依赖固定房屋、旅馆等人工设施,而是用自备的设备在野外生活、娱乐、留宿为目的的自由活动方式。 1860年露营旅游活动的雏形开始在美国建立,那是年轻人的户外运动。 露营者自开房车或者携带帐篷,离开长期生活的城市,在野外扎营或进入营地度过一个或多个夜晚。露营旅游通常会与其他活动相伴随,如钓鱼、游泳、探险或者登山等。由于这项活动的休闲性,在参与者亲近自然的同时,能够强身健体、磨炼意志力,锻炼参与者的野外生存能力,所以很快就在欧美国家广泛流行起来,经过长期的演化和发展,露营旅游已经成为西方主要休闲的方式之一。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的大幅度增长,道路交通联结成网,居民闲暇时间增多,人们休闲体育旅游需求不断加大,国民休闲体育旅游形式的转变,还因为消费群体中新生代旅游群體规模加大,他们的消费理念与传统消费营销有着很大的转变,特别是在选择旅游方式时,对不断推陈出新的旅游休闲产品及品味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露营旅游这种休闲体育形式已成为一种新时尚。

露营旅游一词可以起源到原始人类在游牧、狩猎、迁徙、军事等活动中临时搭建的野外场所中的停宿。其本身与人类的生产活动是紧密相联的,是人们在野外各种目的地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我们的研究者特别是旅游工作者将露营旅游定义为近代的体育娱乐露营。其常见的定义为旅游者利用自带的设施或在特定的营地,开展停宿、休闲、娱乐、训练等为目的的一种新型休闲活动。

(二)地方品牌含义形成与发展历程

品牌的建立与推广是物质产品丰富、竞争现象出现后的结果,同时带来的是对品牌研究的兴起。在早期的市场运营中,无论哪个国家、那个朝代,品牌主要的作用就是产品识别和保护的功能,商人及手工业者们没有使用它的意识。品牌实践化是在1931年由McElroy开始兴起的,他提出并建立了品牌经理制和品牌管理系统。1950年世界著名广告大师Ogilvy提出“品牌”这个概念,1955年由Gardner和levy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产品与品牌》一文才算正式开始,它代表了专业化品牌理论研究的起点。而从品牌研究发展的历程来看,品牌就是从“以产品为焦点”到“以受众为焦点”,从“以制造商为中心”到“以消费者为中心”,从“传者本位”到“受众本位”的转变,这种转变带动着产业化的进程。通过对品牌化文献的研究整理,每一位研究者都从各自角度对品牌进行研究。研究领域有:品牌资产(brand equity)、“消费者——品牌”关系(consumer——brand relationship)、品牌联想(brand association)、品牌忠诚(brand loyalty)、品牌社区(brand community)、品牌个性(brand personality)、品牌命名(brand naming)、来源国效应(country of origin)、品牌延伸(brand extension)、品牌价值(brand value)等,本文将探讨旅游在特定区域内的品牌发展效能。笔者认为,品牌研究是从市场角度出发,以消费者行为为导向的区域内或者是游憩带内的体育旅游发展而进行探讨。它的相关含义可以衍生到:国家品牌化、城市品牌化、目的地品牌化、集群品牌化等多个分支。从企业的角度而言,品牌是指企业经过培育、创造和不断创新而形成的具有独特市场形象的无形资产,它的载体是由公司的名称、产品或服务的商标,与其他可以有别于竞争者的设计、广告等构成。从消费者的立场来讲,品牌则是大众对企业、产品及其产生的市场价值、文化价值的评价和认知程度,这是选择标尺。只有感受并接受这种价值,即使自己还没有参与使用,也会成为潜在的顾客。

地方品牌的含义,首先应从学科研究角度来看,地方品牌学——它属于把城市或者地方区域当作品牌来经营的一门品牌学次级学科,它是城市理论、区域经济理论、旅游学理论等与品牌理论相结合的产物,打造地方区域旅游品牌就属于此学科研究范畴,这也是本文研究的切入点。其次关于地方品牌的定义,根据品牌学专家学者多年研究,城市(地区、地方)品牌可以定义为:城市(地区、地方)品牌是一个城市或地区、地方在推广自身形象的过程中,根据城市或地区、地方的发展战略定位传递给社会大众的核心印象,并要得到社会的认可。还有国外专家艾克等人的研究结论是将地方品牌定义为:地方认同的某种表述,以期构建一个恰当的内部和外部形象。

(三)地方品牌与旅游目的地品牌辨析

根据对地方品牌概念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出,地方品牌与旅游目的地品牌的概念是有本质区别的。

1.从人们感知角度来讲,地方品牌才是引领其消费的主要缘由。地方品牌形象包括内部形象与外部形象。内部形象为旅游产品的供给者,包括地方的公共机构、私营部门和民间组织等;而外部形象会涉及投资者、贸易商、旅游者、移民等旅游需求方。地方品牌最终将产生品牌资产,它包括品牌满意度和忠诚度、名称意识、感知质量,以及其他一些良好的品牌要素。积极形象与声誉本身就可以称之为品牌资产。在这里其实是涉及两个概念,同时也是与以前不同的含义,那就是旅游目的地品牌与旅游品牌的含义与理解问题,笔者认为目的地品牌效应就是旅游品牌效应。因为品牌的本质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美誉度与激发品牌意识,而是获得品牌资产。旅游品牌依托于地方投资、旅游商品的衍生和包装,其实就是在特定的旅游目的地而进行的,所以由此证明了前面的评述:旅游品牌即目的地品牌。

影响消费者感知的因素有很多,它是基于消费者行为而产生的,这个过程是基于消费者感知而来的,也就是说,当消费者决定去对一个地方的旅游意向性可能不是来自于此地形象感观,而是当你有意向要进行旅游活动时,游客对当地的感知及当地商品就会进入你的选择系统里,例如:当我们对1 000名居民访谈时,对一个中国城市的感知基本上一致的:上海就是大都市、丽江就是慢节奏、西安就是兵马俑、大草原就是牛羊与蒙古族等等的信息,他会作为储存信息牢牢地嵌入你的脑中,只有你想选择城市去旅游时才会传导出信息、引起欲望。主要影响旅游消费者分析可能有brand(品牌)、city(城市)、loyalty(忠诚度)、markets(市场)、consumption(消费)、quality (质量)、behavior(行为)、product differentiation(产品差异性)、personality(个性)、tourism(旅游)等。因此,要以一个目的地品牌推广来改变地方形象,显然这是没有任何功能性的。也就是说旅游宣传不可能完全表达一个区域的习性、人文特点的。因此,长期以来目的地推广总是被学者所关注的问题,在研究此问题时就会发现:在旅游市场行销时,即便此地有良好的旅游产品与旅游吸引物,但地方形象较差,游客数量就会相应减少。例如:现阶段我国入韩国旅游人数减少、云南旅游人数随云南欺客宰客现象而使得游客减少等例证充分说明,面对所遇到的地方负面形象时,旅游业与旅游产品是十分脆弱的,这时所涉及旅游相关行业就必须要等待,直到地方形象问题解决了才可以进行操作,所以旅游业是依托于地方良好的形象作为基础的。

2.在品牌建立的实践中,地方品牌的构建及传递的信息更可信、更持久。品牌的建立与推广必须依赖于当地居民、利益群体和利益相关者,否则就会带来极具负面的推进压力。譬如;对抗、谣言等,体育旅游推广也同样如此。在中国国内的目的地品牌传递中当地居民和社区成员对发展旅游的认同以及地方荣誉感也尤为重要,只有符合以上两个方面才能完成建立品牌的工作。与此同时,一个地方品牌的构成与建立以及品牌传递的承诺应当是可信的、可持续性的。现在大多出现的情况是,地方品牌传递过猛、过滥,当游客来到目的地时才发现与宣传效果大相径庭、十分失望,这样就严重地损害了旅游者、投资者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品牌也就没有效力,反而还加大了反向效果。

在目的地要素中各部门都应重视品牌的建立,而不是建立单纯的品牌。例如:一地旅游要素中对于地方品牌更加重视住宿环节、交通体系与地方文化部门,其他公共、私营部门和民间社会似乎不需要品牌或者与旅游品牌相距甚远,这其实是不正确的。地方品牌的构建最大的优势就体现在旅游目的地,当地就是一个大品牌,各环节是缺一不可的、彼此扶持的,品牌依赖于旅游各要素的全力配合,这样传递的信息才是有效的、才能对外具有挑战性。地方品牌应视为一种标准品牌,也就是说,在品牌意识相同的情况下,无论是游客、投资者还是各职能部门,都会表现出某种固定不变的心理。

3.地方品牌比旅游目的地品牌内涵更加丰富。旅游品牌更应强调品牌的认同感,认同感涉及当地居民、文化、遗产、符号、相互依赖的归属感等,认同感并不是旅游者想从“目的地”而获得的吸引物。例如:广西巴马的符号是“长寿”村,这一特点有利于当地地方品牌资产( 名称意识、形象和声誉) 的建设。地方品牌营建战略的核心就是品牌资产。地方品牌建立不仅要依托地方投资品牌、目的地品牌和出口品牌角度进行营建,旅游组织更应强调的是旅游投入与旅游产出的平衡问题,但品牌建设不是马上就会出现实际绩效的,它是一个长效机制。

品牌建立与推广的目的不言而喻就是为了品牌资本,品牌资本最终服务于营销,也就是向目标市场推广目的地产品,所以“品牌营建”尤为重要,品牌營建是一项系统性与战略发展的工作。现在中国提倡全域旅游就是一个很好的大旅游战略,为此各地纷纷进行旅游推广工作,大家都想“发展旅游”,事实上一个城市、一个区域或国家的国际声誉和旅游形象产生的影响力,应是在统筹的战略决策氛围下进行的,不能“大帮哄”,不是如何更有效地管理地方品牌,而是怎么才能使资源在优先使用下来整合资源,形成品牌构建,因此应构建的不是目的地品牌,而是建立地方品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伴随着“质”与“量”的要求,在量的需求中进行旅游发展的人力投入、土地投入、资本投入,这些传统要素投入是必不可少的。2016年全国旅游业投资总额12 997亿元,同比增加29.05%已远超房地产投资,在此趋势下“质”的变量尤为重要。“质”的方面,通过改变主体效用而优化发展质量,促进社会进步。

二、中国露营旅游发展中地方品牌优化

对照一些国家的露营产业发展,我国起步较晚但投资力度远超过其他国家,且在运营手段上确实需要加强观念与实体运营的创新力度。

(一)地方品牌的效能性

旅游发展中应该明确“质”与“量”的要求,在传统要素并不匮乏的情况下,追求旅游主体行业内的转变尤为重要,这就是我们提到的,加强地方品牌的建立,它是露营旅游发生“质”的变化基础。

1.露营旅游发展依赖于地方品牌。在了解到地方品牌构建含义之后,可以明确一个问题:露营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地方环境作为依托;知名度、美誉度、和谐度较高的地方(区域)是露营企业选择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因为微观露营企业的建立与发展,不仅涉及露营地建立所需的基础设施、露营地设备设施建设等问题,还会考虑当地的软实力。还有当地的文化、居民、遗产、符号、地方与游客的相互依赖、游客归属感、当地的吸引力等一系列问题。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露营旅游产业发展不仅仅依靠露营地建设资金、资本的投入,还需要游客的支持,也就是游客对于一个地方(区域)的认同度与归属感。所以在露营旅游产业发展之初我们要选择知名度较高的地区进行推广。例如海南地区发展的海洋性露营旅游,其主要目的是减少时间成本与品牌构建成本,因为这时游客所熟知的地方区域已具有地方形象、地方声誉,这都是露营旅游发展的必要条件。我们可以这样说,露营旅游的生命周期和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是依赖于地方品牌的。

2.地方品牌的有效构建影响着露营旅游发展。一个地方品牌构建可以产生品牌资产,品牌资产包括品牌忠诚度、满意度、名称意识、感知质量、其他良好的品牌要素(如良好的形象及声誉)。然而对于单一的露营旅游企业而言,旅游组织的品牌形象要素,取决于旅游产品品牌或主打的旅游项目要比竞争对手更强大。目前露营产业还处于发展初期,国内露营旅游企业屈指可数,没有品牌可比性,企业发展还是需要地区形象,如果没有良好的环境为前提条件,企业很难建立起地方品牌,更不会吸引其他地区的旅游者。综上所述,只有地方品牌有序、有步骤建立起来,露营旅游才会有序发展。

(二)地方品牌的区域创新性

旅游发展的驱动力在于“质”与“量”的要求,例如要素驱动、资本驱动、创新驱动等。地方品牌引发的区域创新可以带动露营旅游产业的长足发展,笔者将从三个方面进行诠释:

1.品质导向是发展地方品牌的重点内容。品质源于优质的区域内经济结构,也来源于当地居民的使命感。为了更好地挖掘当地露营旅游的创新动力,围绕产业布局创造露营旅游的发展机遇,就必须优化产业结构,依托地方特色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网络技术来催生品牌影响力,以便推出露营产业的新产品、新模式,在全国范围打造一批特点鲜明、功能完善和布局合理的露营区。

2.区域内地方品牌环境是发展的前提条件。旅游发展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标志着中国将同世界其他国家一起来保护我们的资源,特别是稀缺资源。旅游产业也将在尊重与保护的基础上发展。旅游投资也不应该打破大自然的格局,也就是保护自然的完整性。大部分可以开发为露营地的区域,首先思考的应是当地自然资源是否丰富,这是开发的基础,也符合游客体验的要求。但同时带来的就是当地的投机加大,露营地变质、变味,区域内公共设施的加大,都会威胁公共安全系统。因此说,越是高端产业集群越需要与保护生态环境相衔接。2017年6月国家旅游局公布了《自驾游目的地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指南》,其中规定了涉及道路交通、露营地、集散中心等基本原则和要求。这就意味着,环境保护将作为露营建设的硬件条件,因此地方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投资意向,从而影响当地露营旅游的发展。

3.区域文化是地方品牌宣传的基础条件。旅游发展依靠品牌,地方品牌依靠当地社会文化基础;浓厚的文化底蕴是区域内的历史传承、区域文化特征和时代印记,当地是否具有品牌知名度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当地文化的呈现度。文化是当地价值观的体现,游客来到露营地一方面放松地度假休闲,另一方面还是对当地文化的认知感与认同感的“历练”,之所以说是历练,原因在于游客未必在旅游的过程中能有满意的文化体验,这就直接影响到当地的整体形象。地域文化体验既是价值观的统一,也是在创造新的文化及露营的深度体验。

(三)地方品牌的区域导向性

地方品牌可以带来的不仅仅是区域内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也可以为地方旅游发展提供导向性的指导。目前我国露营旅游分为:山地型露营地——应设置生活服务区域、露营区域、休闲运动设施,还需要借助露营地的地形设置攀岩、山地自行车等活动项目。海岛型露营地——除了具备露营地基础设施外,营地内还要向人们提供丰富多彩的海上、海底运动项目;湖畔型营地——体现的是祥和、宁静,娱乐项目有垂钓、划船、皮筏、独木舟等;森林型营地——处于森林之中,环境优美、空气清新,一般营地区域间隔远,有独立的、安静的空间来享受度假时光,动植物型营地——营区内主要娱乐项目;乡村型营地与乡村融为一体,乡村的生活设备设施提供给游客,人们可以体验乡村、感受淳朴的乡村文化与独特习俗;海滨型营地——依海而建,沙滩排球、网球、海底探险、游艇活动,以丰富的沙滩、海上活动为特色,这是这个类型最具吸引力的项目。

以上分類是在地方品牌的基础上而规划与设计的,由于露营旅游属于休闲旅游的系列,此类旅游形式必然会依靠“宜居”的形象进行设计与宣传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快速的生活节奏,使得休闲旅游、自助旅游火爆起来,再加之影视剧,特别是韩剧的流行,人们对于电视里出现旅游形式纷纷效仿,《来自星星的你》里面出现的在湖边露营的镜头就使大家对此类露营形式备受青睐。从了解到认知再到亲自实践,大家纷纷加入露营旅游的行列,认为它能解压、时髦。特别是90后旅游消费群体,钟爱不走寻常路的旅游,照相不要“游客照”,玩就玩新奇、新鲜的旅游,所以,“宜居”从旅游层面上不是星级酒店、米其林的饮食,更多的是在当地文化的背景下去体验当地的自然与人文的旅行模式,这是一种体验值。这种体验值指导着地方区域为游客提供何种基础设施,提供怎样的服务及地方品牌如何打造。所以地方品牌的区域导向性是为地方品牌建设指明了方向。

重建地方品牌的主要目的,笔者从管理角度认为在于优化或加强旅游地方形象感,所以我们通常所指的目的地形象,事实上是一种心理与观感上的概念,它是旅游者对目的地一系列体验过后的总体概念、印象与观感的综合体。它直接影响着旅游消费者行为意愿,游客行为意愿被学者认定为重游意愿及游客推荐意愿。

三、基于情绪评价理论的品牌优化与对策

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分析,地方品牌的良性发展是露营旅游营销管理的重要驱动力,也可以为地方形象的改善提供分析依据,为露营企业降低成本和增加利润起到积极作用,因此优化地方品牌中,笔者提出的解决方案将从厘清目的地形象与游客行为意愿关系入手。此类研究一般从认知角度进行,认为游客对目的地的选择及旅游行为意愿取决于对目的地形象的认知,此研究假定游客为理性消费者,行为意愿是游客对所有情景信息进行的理性认知加工后得出的比较判断,但体验旅游更多关注的是游客情绪变动对旅游目的地的感知所产生正面的或负面的作用力。因此Prayan等人构建了一条“情绪——目的地形象感知——行为意愿”的分析路径。笔者认为情绪评价理论可以指导并解决露营旅游地方品牌升级及优化的问题。

(一)露营旅游目的地形象对游客行为意愿施加良性影响

在相关研究中早就评述过,游客对于旅游目的地的感知是动态的过程。同时旅游者的意向性,特别是向亲属、朋友、同事推介旅游目的地或自己有意向重复前往,但对目的地的形象评价是至关重要的。例如,海滨型露营旅游形式,吸引国外的游客主要是俄罗斯游客,且俄罗斯游客重复旅游意向性极强,原因中就包含对于海滨型露营资源的评价问题,首先俄罗斯游客有度假露营的习惯,在黑龙江界江我们就可以看到对岸俄罗斯居民将帐篷、食物摆在江边露营,这是他们的旅游类型也是生活方式。所以现在发展趋势是来到中国海滨度假,从俄罗斯出发途径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露营目的地主要由远及近分别为:辽宁省大连、河北省北戴河、山东省青岛、海南省三亚等。

从目的地形象作为分析点,中国旅游的蓬勃发展,便利的交通设施、旅游产品种类丰富、价格适中,中国露营旅游的发展现状激发了俄罗斯游客每年都会选择中国作为露营旅游目的地。特别需要提出的是,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所以一些长寿之地的旅游地形象比区域内其他地域更具吸引力。例如,笔者在广西巴马遇到前来养生游的外地游客,远远多于在广西其他地区的游客,这说明传播的效能在此地是按照“长寿”品牌来打造的,并且深入人心,这就是良性影响。

(二)优良露营目的地形象对游客积极情绪施加良性影响

我们最为关注的是在体验经济下游客的积极体验机制的建立,我们清楚地知晓外部感官刺激不能直接产生正向或负向的情绪,它却真实地为感官提供评价对象,并且外部环境刺激是个体情绪反应所必须依赖的信息来源之一,即对环境的评价决定游客的情绪。所以露营旅游地的形象对游客行为的积极影响是通过激发游客积极情绪而产生的,那么就需要在配套设施与娱乐项目上有积极的消费体验,例如,山地蹦极是国外营地配备的娱乐项目之一,它激发了游客的自豪感与兴奋感;在中国台湾,住宿设施上特别是民宿服务上超过内陆,他们提出住宿业应该是“有温度”的理念,露营地私有化运作的同时,服务理念独具特色,在亚洲地区具有良好的口碑。

在积极体验的环节中最重要的是中国游客对于露营旅游的不理解,认为它就是吃苦、受罪的活动,不理解就不会有消费,特别需要良好的宣传作为前期引导,以优良的配套设施作为基础条件。俄罗斯游客来中国海南旅游时间大约是半个月左右,他们一入驻就习惯地采用露营的方式,他们在当地租赁帐篷,生活用品自给自助。而中国游客在汽车保有量增大的条件下,刚刚兴起自助游的形式,在野外搭建帐篷住宿是不现实的旅游模式。所以在未来,露营旅游发展中地方品牌的形象应该呈现的首要就是:舒适、安全。

(三)应激发游客对露营旅游目的地的新奇感

新奇感是指个体将当前外部刺激与过去体验进行对比,感知偏离预期的程度,新奇旅游被视为是一种追求全新的、独特的,有别于其他目的地的体验活动。新奇旅游包括:初始评价与二次评价两个过程,初始评价涉及目的地与自身相关性评价;二次评价涉及游客个体对目的地信息再次加工处理的评价。在二次评价体系中游客会根据自身特点,例如教育背景、工作背景等对旅游目的地进行深入地判断和分析,并得出结论。那么二次评价是带有感情色彩的,可能是一个有趣故事,可能是当地风俗,可能是当地的一个人,等等,所以露营旅游宣传要抓住这一特点展开。在此期间,新奇感是二次评价中重要的因素,它往往与惊喜、激动等积极情绪联系在一起,具有调节情绪的功能。可以断定的是,当游客新奇感较高时,目的地形象与对积极情绪的正向影响就强烈,反之就会减弱目的地形象并产生消极影响。所以露营地必须具备相应的吸引力,无论是在基础设施还是娱乐项目的添置上。这里需要强调的是露营产业已经突破了早期的行业内部种种不完善的体制,接下来我们需要做的是,区域性、地方性的产业落地,这也是笔者的主旨意图。新奇感还包括:房屋配件的多元化、露营区服务设施的构架、营地教育、户外体验等等活动,这种新奇是以延长产业链为基础的,这也是打破中国露营思维限制的一剂良方,我们需要用跨界的力量介入,有新的模式、新的产品、新的业态与新的环节。

四、结论

在现今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地方品牌应是值得重视的问题,学术界对于品牌的研究经历了漫长的探索过程,我们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有充分的认知,我们思考的问题也同样在变化。本文从提出地方品牌概念入手,从营销角度出发着力关注对中国未来露营旅游发展而献策。2016年我國上亿级的露营产业投资占据旅游投资比重大,所以,本文力图寻找到露营发展的问题并给予解决,应放开对传统运营政策,找到符合中国市场化运作的模式。

[参考文献]

[1]蔡仁杰.海南岛国际旅游岛生态体育旅游模式[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7(1):58-63.

[2]金银日.体育旅游研究范畴的西方文献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11).

[3]杨强.中国体育旅游研究20年:评述与展望[J].中国体育科技,2011,(5).

[4]李彬,谷慧敏.饭店品牌资产研究综述[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3).

[5]许春晓,莫莉萍.国外旅游目的地品牌资产及其管理研究述评[J].旅游研究,2013,(2):1-7.

[6]倪欣欣,马仁锋,吴丹丹,王腾飞.露营旅游在中国:研究动态与挑战[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6,(5).

[7]高林安,李蓓,刘继生,梅林.欧美国家露营旅游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地理,2011,(5).

[8][美]德内拉·梅多斯,乔根·兰德斯,丹尼斯·梅多斯.增长的极限(珍藏版)[M].李涛,王智勇,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238-245.

〔责任编辑:崔家善〕

猜你喜欢
目的地旅游
恋爱中的城市
迷宫弯弯绕
动物可笑堂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