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年来,团上海市委根据《中学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要求,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三轮”驱动,使中学共青团改革不断深化。
一段时间以来,中学共青团工作“没时间、没空间”的问题较为突出。团上海市委认为,改革必须聚焦这个最大痛点,找准突破口,牵住“牛鼻子”,实现“从无到有”。
着力健全团教协作机制。团教协作机制是中学共青团最基本的制度依托。市级层面,团上海市委与市教卫工委、市教委共同设立学校共青团(少先队)工作指导委员会,由团、教两家主要领导担任双主任,实现大事共议、要事互通、难事齐推,成为指导中学共青团工作最权威的“指挥部”。区级层面,制定《关于加强区级教育团工委建设的若干规定》,统筹指导区域内中学共青团工作。校级层面,坚持党建带团建,明确“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年度考核内容中,共青团工作占比不低于10%”。
着力融入中学教育整体格局。正在推进的上海高考改革试点,为中学共青团融入学校育人工作全局创造了难得契机。比如,围绕落实“每位学生高中阶段志愿服务不少于60学时”的要求,进一步强化学校团组织归口负责志愿服务的职能,提升了共青团在校园内、学生中的“存在感”。
着力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职能。共青团在中学德育工作体系中要有所作为,就必须突出思想政治引领这个主责主业。比如,上海探索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向高中阶段延伸,加强中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政治启蒙教育,形成了班级团支部政治学习、校级“党章学习小组”、区级“中学生共产主义学校”“推优入党”跟踪培养等四个层次逐层递进的培养路径。
中学共青团干部普遍兼职,流动性较快,而制度更具稳定性和长期性。团上海市委认为,要避免改革“昙花一现”,就必须有效发挥制度的刚性作用,实现“从有到实”。
逐步完善中学共青团制度体系。2016年以来,团上海市委坚持问题导向,制定修订工作制度17项,起到了正本清源、立规明矩的作用。去年三季度,团市委学校工作部认真梳理出团中央、团市委的相关制度42项,形成《上海中学共青团工作制度汇编》,让制度“矩阵”成为推进中学共青团改革的重要保障。在中学学联学生会改革方面,团市委学校工作部制定《关于进一步健全本市高中阶段学校团学组织格局的若干规定》:一是解决上下衔接的问题,积极争取团学组织在校园治理中的法定地位。二是解决广泛代表的问题,规定学代会代表不能低于普通学生2%的要求,要求学生会主席差额直选。三是解决规范高效的问题,精简优化学生会组织机构,对学校团委、学生会的部门统一形成“5+1”“8+2”的设置。
严格规范发展团员和团员管理工作。团上海市委将把好团员入口关作为从严治团的重点任务,去年9月下旬,对全市新高一的25000名学生团员进行了入团工作专项检查;围绕“入团10步曲”进行制度设计,规范发展程序,全面推行《入团积极分子培养考察登记表》制度,实现培养过程有记录、可监督、能接续。
全面深化大、中学团组织结对共建机制。针对中学共青团工作基础相对薄弱的现状,机制化、系统化地引入高校共青团工作力量,推动全市所有中学分别与一个高校院系团组织结对共建。加强项目融合,由结对大、中学共同组建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科技创新团队,提升中学共青团的能级。
中学共青团的育人功能,最终要靠具体的项目来体现。团上海市委认为,既要鼓励基层“百花齐放”,更要集中优势力量打造有影响力的项目品牌,实现“从实到亮”。
推出“未来杯”高中阶段学生课外活动竞赛。自2016年起,团上海市委联合市教委推出面向高中阶段学生的“未来杯”系列竞赛,在统一品牌下实行模块化编组,每年从政治启蒙、文化传承、科技创新等类别中,精选中学生参与率较高的4个项目构成竞赛内容,让各方“达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两年来,全市有超过10万人次中学生參与各级赛事。
擦亮“老品牌”18岁成人宣誓仪式。中学生18岁成人宣誓仪式由上海市嘉定县黄渡乡团委在1990年发起,是中学共青团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引领的有效抓手。团上海市委研究制定了《18岁成人宣誓仪式规范》,将其作为中学团组织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固化下来,并统一基本程序、誓词内容、仪式标志,让“老品牌”焕发“新活力”。
打造中学生社团展示交流盛会。上海市现有中学生社团5678个,是团学组织体系中最活跃的领域。团上海市委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积极搭建线下、线上展示平台,促进中学生社团交流共进、蓬勃发展。
下一步,团上海市委将继续在团中央的指导帮助下,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改革导向,扎实推进强基固本工程、提质增效工程,把中学共青团改革不断推向深入,进一步巩固中学共青团的基础性、战略性、源头性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