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清海
武义县是浙江重点林业县之一,全县共有毛竹林面积20.76万亩,竹林面积占全县森林面积的11.8%,竹林面积居金华各县(市、区)之首。毛竹产业作为县农村经济发展的十二条特色产业带、六条重点发展产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产业发展的两大重点培育主导产业之一,发展竹产业具有深远的意义。
科技兴产 提升竹林效益
为全面提升毛竹林经营技术水平,提高毛竹材用林经济效益,促进竹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武义县坚持向科技要效益,用科技促生产,建立了竹林参与式技术推广体系以及首席专家为指导的竹林先进技术推广网络体系,实施开展毛竹高效培育与复合经营技术推广示范。利用毛竹材高效培育技术、毛竹竹腔施肥技术、毛竹复合经营技术,并通过稻草、有机肥、砻糠等的覆盖来提高毛竹笋的产量,通过提早出笋来提高竹笋的价格,从而达到林农增收的目的。
竹腔施肥技术。竹腔施肥技术是将一种毛竹增产剂注入竹腔内,通过竹壁和竹节隔的渗透性将养分迅速输送到鞭根以上到枝叶等各部位,从而达到快速施肥的效果,能增加孕笋量、出笋量和成竹量,提高竹林产量、竹材材质和竹林抗性,该项技术具有操作简便、肥效长、成本低、经济实用等优点,深受竹农欢迎。采用毛竹竹腔施肥技术,施肥成本可由150元/亩降到50元/亩,而且能有效促进笋芽分化,促进鞭根生长、萌芽发笋、竹径增粗和增加叶绿素含量。“2015年,我们在董源坑村确定了3组标准地,挑选立地条件相同的3个竹园进行试验,其中一个竹园采用竹腔施肥,一个竹园采用传统施肥,一个竹园不施肥。2017年,我们分别对这9块样地的立竹数量和胸径大小进行丈量统计。”浙江省林业技术推广总站工程师王宗星说,“经过科学实验数据分析对比,显示采用竹腔施肥比采用传统施肥的竹林增加发笋量约22.2%,增加新竹胸径10%,按200株/亩测算,每亩可提高收入200多元。”
毛竹覆盖技术。邵顺祥原是武义县泉溪镇的养猪专业户。为响应“五水共治”行动,2014年,邵顺祥从武义农商银行贷款8万元建了沼气池等环保设施,并通过流转承包周边数十亩毛竹林和果园,用于养殖场沼气配套土地消纳。他在竹林中铺设了沼液输送管网,建起“猪—沼—竹”循环系统。沼液通过沉淀池、储液及稀释池,经管网定期输送到周边的毛竹林,为毛竹提供有机养料。2015年冬,在武义县林业局专家的指导下,邵顺祥选择地势较平坦的5亩毛竹林实施“砻糠覆盖+沼液”技术,将毛竹笋的出笋时间提前到春节前后。他培育出来的竹笋产量高,特别鲜嫩,十分畅销。2016年,邵顺祥的试验毛竹林每亩出笋1200公斤,平均售价达20元/公斤,亩产值2.4万元。
复合经营 促进富民增收
在提高竹材的产量和保证笋产品的质量安全前提下,武义县积极在竹林内发展林下经济。这不仅节约土地,也节约成本,促进农民增收,为该县竹产业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子。
林下种药材。2015年4月,武义县壶山街道后舍村人张进军在武义农商银行的扶持下投资300多万元,仿野生栽培模式种了100多亩三叶青。整个基地按照竹林原有的形态种植,利用竹林提供的遮阴度为三叶青生长“护航”,2015年种植的三叶青2017年底已收获,亩产量达150公斤,每亩年增产50公斤,以700元/公斤的市场价计算,亩产值达10万多元,除去生产成本,平均每年能达到1.7万元的利润。毛竹林下套种三叶青既带来了经济效益,还保持着生态效益。三叶青种植采用有机肥;三叶青本身有抗病虫害的功效,无需喷洒农药;最有特色的是培育三叶青所用的无纺布袋,三叶青生长完成,无纺布袋在5—10年内可自动降解。通过几年的摸索和发展,张进军的三叶青种植基地扩大到300多亩,建立“三叶青”母本园60亩、良种繁育基地28亩,可年产苗木600多万株,年产无纺布栽培专用袋600多万只。2017年,张进军成立的公司入选“浙江省道地优质中药材示范基地”,还开发了“三叶青”冻干粉、“三叶青”冻干片、“三叶青”鲜果、“三叶青”干果、“三叶青”袋泡茶等产品。带动了周边许多农业企业、林农加盟,辐射至金华各县(市、区)及省内外地区面积约2000余亩。
林下种竹荪。当前人工栽培竹荪普遍以大田棚栽为主,需要搭建荫棚,而且竹荪不能连作,一般种植过的田块要轮种其他作物3年以上才能作为竹荪栽培地,造成耕地资源浪费。而在竹林下套种竹荪,不仅节约了耕地资源和搭建荫棚的劳动量,而且增效明显。栽培后的废菌糠回归林地,还能够增加林地的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实现林菌互利、资源循环利用。虽然竹荪的经济价值高,但种植成本也很高,1亩地需要将近1万元成本,可能会让部分竹农望而却步,因此武义县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竹荪种植。浙江丰华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曾在10亩覆盖竹林中开展毛竹林下竹荪菌仿野生狀态栽培试验,利用毛竹林覆盖材料稻草、砻糠做栽培原料,于4月下旬播种竹荪。由于试验地海拔在800米以上,湿润凉爽,适合竹荪生长,到7月26日首批竹荪已开始采收,现在日采收量在20公斤以上,采收时间延续到10月中旬,亩产值达2万余元,亩均效益增收超万元。鲜竹荪和菌蛋可以直接出售,也可以烘干后再出售。干竹荪每公斤售价高达700元,且供不应求。2017年,该公司毛竹林下栽培竹荪面积扩大到20亩,亩均产值达2.3万元。
多措并举 助力产业发展
政策扶持促保障。为帮助农民提升竹林经营技术水平,提高竹林经济效益,巩固提升一产。近年来,武义县财政共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用于毛竹产业建设,完成了泉溪镇董源坑、大田乡瓦窑头等示范园区建设,建立项目区3.1万亩,项目建设区占全县竹林面积的15%。同时,该县还积极开展竹林道、蓄水池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降低生产成本。为进一步做好林业特色产业建设,加速推进林业产业发展步伐,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武义县林业局和财政局还共同研究制定了《林业特色产业建设项目及财政扶持资金实施办法》。根据《办法》规定,武义县新发展毛竹林覆盖示范基地连片面积5亩以上,补助5000元/亩。建设优质竹笋基地连片50亩以上,给予500—1000元/亩补助。林下新种植三叶青、铁皮石斛、天麻、竹荪等品种,且连片5亩以上的,给予一定补助,其中三叶青每亩达3000株以上的,容器种植补助6000元/亩,地栽补助2000元/亩。新发展香榧连片5亩以上,用苗规格(2+4)(含)以上嫁接苗的,第1年给予800元/亩补助,用苗规格(2+4)以下(2+2)以上嫁接苗的,第1年给予400元/亩补助,第2、3年分别给予200元/亩的抚育补助。
主体培育促销售。随着竹林资源总量增加,竹子的出路成了竹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首要问题。为此,该县通过培育市场,全面加快竹产业发展,加快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出台一系列举措,努力争创竹笋有机产品品牌、竹深加工产品品牌、企业名牌,加强品牌建设,培育竹笋市场。壮大龙头企业,运用现代营销网络和营销策略,利用各种新闻媒体,扩大宣传,加大推介力度,做好营销文章,促进产业持续高效发展。截至2017年底,全县共有正常运营的毛竹专业合作社23家,竹材加工企业11家,从竹筐、扁担、凉席、竹床、竹椅、建筑脚手架到衣裤竹夹、保健床垫、竹笋罐头、竹地板、竹菜板、竹制门面板、竹窗帘、竹工艺品,已形成产品门类齐全、质量优良、并有一定配套能力的产业集群。全县产值超千万元的企业3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家,拥有外贸自营出口权的企业2家,产品直销欧美、日本,外贸供货企业1家。
林旅融合促发展。随着竹林结构的优化,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笋竹产品的多样化,该县结合周边得天独厚的风景资源,积极发展竹林休闲旅游等第三产业,进一步发展山区经济,拓宽竹产业发展渠道。千丈岩万亩竹海休闲体验观光园是浙江省生态文化基地,园内有1.3万亩竹林,野生有机竹笋采集基地和森林食品基地各4500亩。2016年被评为“浙江省十佳特色休闲健康养生基地”,在2017年“旅居福地,最美金华”系列评选活动中获“最美景区”称号。为提高“武义冬笋”的品牌影响力,增加林农收入,武义县从2016年开始每年都在千丈岩景区举办冬笋文化旅游节,节会期间不仅有亲子寻宝(挖笋)赛、笋王争霸赛、农产品展销活动,还有冬笋宴和大型笋竹文化节目等,游客们不仅可以体验现场挖笋的乐趣,还能大饱口福和眼福。武义通过这样的乡村旅游活动,不仅吸引了大量的游客,而且有效开拓了武义林产品的销售渠道、挖掘旅游资源,从而进一步推动农村的三产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