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对认知语言学下隐喻的指导

2018-05-14 14:40段雅文
参花(下) 2018年4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摘要:隱喻已一跃成为认知语言学不可或缺的课题和领域,本文主要从联系的观点、矛盾的观点、实践的观点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探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对认知隐喻学的指导。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出发,论证隐喻本质上是人的一种思维方式,而不仅是一种修辞格,同时揭示隐喻作为认知手段的本体地位。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社会科学方法论 认知隐喻学

一、联系的观点对隐喻的指导

联系与发展是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总特征。辨证联系是以承认事物之间的区别为前提的,相互区别的事物又通过联系而相互过渡,而普遍联系又引起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一个事物就是一个整体,一个事物与其他事物也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构成更大的整体。而隐喻也不例外,语言是交际工具,是人类反映外部世界的载体。隐喻首先受到语言内部语境的影响。其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其内部的本体和喻体具有关联性,即所谓的相似性。同时,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还受到语言外部语境的影响,无论是社会语境,还是历史文化语境,也是具有普遍联系的,从而辅助人们理解隐喻在特定语境下的具体涵义。另外,修辞隐喻、认知隐喻和语法隐喻之间也具有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互补的。修辞隐喻和认知隐喻的研究是语法隐喻研究的基础,语法隐喻是对隐喻归类研究的补充,隐喻研究的发展以修辞隐喻和认知隐喻的研究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语法隐喻的研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从马克思主义出发,这种联系互补关系是隐喻研究不可或缺的。也是隐喻研究发展的重要因素。据调查显示,人们平均每说三句话,就有一句隐喻。为什么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大量运用隐喻的表达呢?在传情达意的过程中,词汇是有限的,但人类的创造力是无限的,尤其说到一些抽象的概念时,我们更要用隐喻去加以诠释,以便人们去认知和理解。在隐喻思维的作用下,人们通常会利用已知的、具体的事物或概念来认识未知的以及抽象的事物或概念,从而达到认识世界的目的。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从一系列的隐喻语言表达和多模态的隐喻现象,我们可以看到产生这一现象的本质原因是潜移默化在我们认知体系中的隐喻机制。这一机制贯穿于人的思维和行为中,是人的认识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进行永无止境的自我更新。

二、矛盾的观点对隐喻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即用矛盾的观点去分析解决问题。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它是联系和发展的实质,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其对认知语言学下的隐喻研究也同样适用。在隐喻内部,本体和喻体之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和差异,二者是对立的,不能混为一谈。但是人们在使用隐喻表达的过程中,极力寻找二者之间的相似性和统一性,从而完成了对本体目标域的认知和理解。矛盾的同一性和对立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方面,就隐喻而言,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同一性不能脱离对立而存在,没有对立性就没有同一性。因为本体和喻体间矛盾的同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另一方面,本体和喻体间的对立性受同一性的制约,如果二者完全没有共同点的话,人们也就无法去理解它们,对隐喻而言,同一性就是二者的相似性。另外,结合马克思主义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可得知,我们要全面把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一隐喻在不同语境下会产生不一样的涵义,我们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隐喻传达的不同涵义。

三、实践的观点对隐喻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践是其核心。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认识隐喻的目的不在于隐喻本身,而在于更好地去改造客体,更有效地指导实践。隐喻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二语习得、网络计算机、政治经济等领域。我们凭着对一个事物的理解及与之相关的体验,通过隐喻这一桥梁就能把两个独立的领域连接起来,从而理解另一个事物。

四、结语

本文首先厘清了语言学下隐喻的哲学发展脉络,从而得出隐喻是构建哲学理论框架的基石,隐喻使我们能够正确理解抽象概念域,使我们的知识拓展到新的领域,把哲学中的理论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并赋予其强大的力量,二者互为补充,再结合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隐喻作为人类思维组织的一种方式,在认知方面,不仅可以提供看待事物的新视角,同时还能创造出新的意义。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隐喻的内涵得以进一步丰富,同时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将对语言教学,尤其是外语教学以及词典编纂等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段雅文,女,西安外国语大学2017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责任编辑 刘月娇)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
浅析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发展状况
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条件
警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几个“隐性”误区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王晓晖: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整体性研究视野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考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