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机器人产业已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以及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关键所在,众多以硕和为代表的创业公司,旨在运用新技术,培养专业人才,帮助更多制造业中小企业提质增效。
迎来发展契机
目前,我国制造业规模全球领先,增加值和产品出口占全球的比重均居世界第一,是全球唯一拥有制造业全产业链的国家。然而,在我国成为制造业大国之后,如何实现向制造强国、智造大国的转变,才是至关重要的。2015年,我国出台《中国制造2025》,其中提出“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并明确将工业机器人列入大力推动突破发展十大重点领域之一,促进机器人标准化、模块化发展,扩大市场应用。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智能制造成为主要方向。工业机器人—作为智能制造产业的重要技术支撑,能通过开发新的需求创造更新的产业,已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以及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关键所在。
近年来, 随着人力成本的不断提高,给我国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巨大压力,于是用机械手代替人力劳动成为大多数制造业企业提升生产率的首选方法,工业机器人产业由此迎来发展机遇,行业内出现众多创业公司,浙江省一家名为“硕和”的公司便是其中之一。
多层面建立技术壁垒
硕和总经理洪灵说:“一般一台普通的制造业机器人就可替代人工5人至6人,替换人工十分可观,并且机器人的使用还可以优化劳动环境,提高产品质量,保证精益化制造。”
机器人本体是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基础,而下游系统集成则是机器人商业化、大规模普及的关键。只有机器人裸机是不能完成任何工作的,需要通过系统集成之后才能为终端客户所用。
所以,在硕和成立之初,就在软件设计、开发和集成方向发力,并在多个层面有了突破—基于工业机器人衔接企业生产加工装备,根据客户的生产实际,运用通信与网络技术实现生产线各类装备的协调控制;开发各类接口软件为客户MES、ERP提供现场生产信息;研发视觉传感、力矩传感等传感检测技术替代传统的人工检测;通过数据采集与分析技术实现预判性维修。这一整体自动化解决方案,可以从根本上为制造业企业提质增效。
为了进一步抢占市场,扩大影响力,除核心业务以外,硕和也在积极开拓新业务的增长点。例如,2017年5月,与KUKA、ABB、FANUC、金华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签订协同采购战略协议,开通网络服务平台,旨在为更多制造业企业节约硬件采购成本。同年,成立工业机器人培训中心,以KUKA专业标准培训,每年培养近400名从业人员,努力缓解机器人产业专业人才稀缺的痛点。
创业是条艰辛的道路,挫折一路随行。洪灵回忆道,2016年,公司开发的第一套系统集成装备(智能弯管系统),在客户现场应用中,几乎每天都有故障发生,公司技术人员在产品交付后,不得不在客户现场常驻5个月,不断完善与优化装备。经历这次困难后,硕和团队不断完善产品,以更高的要求规范每一个细节。截至目前,硕和已完成注册商标4项、受理发明专利68项(授权3项)等。
以“硕”为梦 不忘初心
技术的不断深耕和困难的磨砺,让硕和不断成长。对于如何推动我国实现制造业强国路径,洪灵有明确的想法,他认为,推动中小企业发展是关键,因为中小企业间的影响是会从点到面的,如果一个中小企业生产效率得到提升,会比指数效应更快地影响到更多中小企业。中国制造业的自动化程度普遍偏低,只有用最实在的成本解决中小企业最棘手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推动我国制造业的发展。
据悉,机器人系统集成项目是非标准化的,每个项目都不一样,不能100%复制,因此比较难上规模。另外,由于机器人集成是二次开发产品,要完成重新编程、布放等工作,需要专业人才熟悉下游行业的工艺。洪灵也坦言,不能批量复制,难以做大,工艺的复杂性,一直是行业发展挑战,公司名字的“硕”,也承载了创始团队力争突破痛点的梦想。不过,公司内部一直秉承着工匠精神,慢一点不怕,培养专业人才,把技术做细、做精、做专,厚植工匠文化,不忘初心,赢得客户认可,才是他们一直追求的。
未来,会有更多创业公司加入工业机器人产业,实现他们的创业梦想,面对更多行业挑战,我们期待他们能在每一个细分领域,建立技术壁垒,提高自身造血能力,腳踏实地。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行业里,用“初心”打好每一场硬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