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古典园林与山水画都源自自然山水,有相同的文化和哲学思想作为基础,二者在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借鉴,使中国古典园林与山水画的意境及审美形成了高度的一致性。本文分析了意境的内涵,探讨了山水画与古典园林意境营造的方式,为提高人们对山水画和古典园林的审美能力做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山水画 古典园林 意境营造
山水画成为独立画种出现的时间虽晚于园林,但是历来山水画的创作者和画理研究者远远超出园林理论研究者的数量。
一、山水画与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与审美
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一文中认为,艺术崇尚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为虚境,创形象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因此,艺术家是以情观物的,艺术品是艺术家情感一定程度的体现,他们主观的情感与客观的自然交融所呈现的就是艺术的“意境”。
中国的山水画与古典园林都是集文学、诗、画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它们追求诗情画意,不断吸收其他艺术,因此具有更多的文人审美因素。中国的山水画与古典园林中有中国古诗词的意境,如杜甫“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意境,包含了宗炳“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和文震亨“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气势。
山水画的审美旨趣在于使“物”象成为“意”象,这是在寻找自然与精神的共鸣。画家通过灵动的笔墨描绘极富变化的自然山水,使山水画具有不同的审美趣味和意境特征,如吴镇《秋江渔隐图》的静谧、范宽《雪景寒林图》的苍茫。
园林意境是造园活动中多种因素的结合所形成的,它包含自然环境、建筑、诗、书、画等,除此之外,嗅觉、听觉也能感受意境。吸收诗情画意的审美意境是造园思想的一次质变,写意园林的萌芽也正出于这一原因。唐宋以来,造园活动由于文人的介入,受文人隐逸之风的影响,园林逐渐追求“自然”,讲究意境。
二、意境的营造
(一)立意
什么是“立意”?清代方薰指出:“作画必先立意以定位置,意奇则奇,意高则高,意远则远,意深则深,意古则古,庸则庸,俗则俗矣。”说明“立意”是中国画创作首先应具备的条件。因此,画家是否具有深厚的艺术、文化修养和高尚的人格决定了作品的精神品位及立意的高低。画家只有注入丰富的情感,想象力才得以被驱使,下笔因此具有神韵,“意境”由此滋生,此时作品中体现的“意境”是画家在提笔前心中已经存在的“象”,它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這也正是中国山水画能有无穷变化的重要原因。
造园活动中,立意是为了确立园林的主题,是造园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造园中的立意需要依据园主的品位、喜好和具体的功能要求来确立该园林的重点,然后因地制宜,根据自然环境进行规划。计成《园冶》中说:“凡造作必先相地立基,然后定其间进,量其广狭,随取合方,是在主者,能妙于得体合宜,未可拘率。”园林是以自然山水为蓝本,依据山水地势营造一个不着痕迹的空间。
(二)经营位置
谢赫“六法论”提出后,其思想在中国绘画中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中国的造园活动在文人参与设计之后,“六法”的思想就开始渗透其中。山水画中“经营位置”是在二维空间中建构画家的精神自然。中国山水画是散点式透视,是移动的构图方式,其优点是具有连续性,观者能在画中畅游,视线每一次移动所呈现的都是不同的景致。这种方法与造园的理念一致,园林通过路、桥、洞等连接各处景点,游者在游玩过程中体会“移步异景”的感受。
中国文人造园讲究自然天成,因此,造园活动会理所当然地顺应自然规律,达到不见人工痕迹的状态。园林意境的营造在于“布局”,而绝妙的“布局”不是简单地堆砌土石、栽种花草树木。
中国传统山水画对构图的各种元素都有细致的研究,《林泉高致》中说:“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彩,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此山水之御置也。”讲述了山水画中各个元素的功能,也是园林中山水、土石、草木、亭榭等构园要素的功能和关系。山水画与园林意境的营造正是通过组织这些元素,使其具有一定的规律,并调节元素间的协调性,以此表达山水的气韵,创造出具有生命的作品,以此表达画家或造园家的情感,达到“生境”的目的。
山水画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尤其是山水画理论对园林艺术的指导,使山水画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关系密切,现今中国古典园林的建造常结合一定的山水画元素进行。
通过对山水画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内涵和意境营造的研究,发现二者有共同的文化基础和思想追求。本文在此基础上探索山水画和园林在当代中国现实环境中的发展状况,寻求二者在未来发展之路上的新方向和突破的创新点。
(作者简介:吕鹏腾,男,硕士在读,南昌大学,研究方向:中国画与书法创作与理论)(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