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活”激“活”

2018-05-14 13:43任新宇
考试与评价 2018年5期

任新宇

【摘 要】黄厚江老师指出“共生教学法的基本特征是‘以活激活。”而要达到激发共生现场的目的,黄老师认为必须尊重所有学生的学习表现,善于及时发现教学现场的共生点,善于激活学生现场的学习热情以及善于对学生的学习及时的深度引领。以上四点是激活共生现场的基本要求。除此外,问题激活、矛盾激活是激活共生现场的两种具体做法。黄老师对《背影》这一经典课文的教学过程就很好地体现了以上几种方法。

【关键词】共生教学 以活激活 共生现场

黄厚江老师曾在《〈背影〉:我们教什么?》一文中提到他的四次教《背影》的经历。其中特别提到一次在天津教学《背影》的经历。在正式上课前,黄老师对教学做了两次调整。一次是得知班级的学生已经学过《背影》后,黄老师及时调整教学安排,提高教学的起点和活动要求。一次是在观摩了新老师的授课后,发现学生的基础很不错,又再一次调整了教学安排。这两次教学前的调整,充分体现了黄老师对教学“活”处理。而黄老师于2015年10月在重庆永川中学执教《背影》的教学,更是充分激活了教学现场,把激活共生现场所要达到的四点要求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作为范本的课堂实录也生动了阐释了如何运用“问题激活”和“矛盾激活”这两种方法来达成激活课堂的目的。

一、点评学生回答的艺术

在反复认真研读黄厚江老师《背影》教学实录的基础上,我发现黄老师在整节课的授课过程中,会特别尊重所有学生的学习表现,无论是反应快,能迅速跟上老师授课思路的学生,还是那些需要多鼓励,经引导才能发言说出自己心中所想的学生。所有学生都能在黄老师的课堂上得到充分的肯定与鼓励。

对于课堂上发言积极而且多次发言的学生,黄老师的点评就很有艺术。对这部分参与积极的学生先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用商量、询问的口气告诉他们“要等一等其他同学”“能不能给他们一个机会”,接着把目光转向那些还没有发言的学生。这样做,既不打击积极发言学生的兴致,也充分鼓舞了发言不太积极的学生,真正做到了“尊重所有学生的学习表现”。这种在课堂上对不同资质的学生回答问题的点评充分展示了黄老师在回应学生方面的“活”,正是因为黄老师的精彩点评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肯定的、公平的、积极的学习平台,所以才激发学生不断去领悟文本,不断说出他们的想法,不断有表达自己见解的欲望。

二、引领学生深入学习的艺术

“共生教学不是原地踏步和原地循环,共生情景还指学习过程的深入发展。所以,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及时的深度引领。”

仔细探究黄老师的这篇课堂实录,不难发现,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围绕几个核心问题带领学生不断去深入探究文本的过程。在黄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一步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品味出文章字里行间所流露的深情。黄老师在课堂上看似不经意抛出的第一个问题是“哪位同学说说最让你感动的那个句子是什么?” 此问一方面引导学生回顾文本,另一方面让学生的情感找到一个“感动”的落脚点,通过“感动”这一问题让老师了解学生的初读效果,让学生抒发自己的初读情感。几个学生很快说出了让自己感动的句子。接着,黄老师及时地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老师要提一个难度大一点的问题:大家有没有想过这篇课文中让我们感动的内容都和一个什么内容有关?”这个问题及时、巧妙地把学生的思路引到本文的线索——背影上来。问题一出,学生很容易答出——背影。接着,黄老师顺着学生的答案再次提问:“朱自清的父亲背影是什么样的?身材跟黄老师比一比,胖还是瘦?”承上启下的一问,为学生在课堂上的共生指明的方向,顺势展开下一个学习环节。

三、用问题激活学习现场的艺术

“通过问题来激活共生教学的学习现场,是共生教学最基本的方法。”

黄老师在执教《背影》这一课,主要提了如下问题:说说最让你感动的那个句子是什么?大家有没有想过这篇课文中让我们感动的内容都和一个什么内容相关?教材上有一幅插图,大家看书的时候有没有注意这幅插图?告诉我这个插图画得好不好?4第6段的描写中,哪些描写、哪些词语最能看出父亲的爱?哪些词语最能表现我对父亲爱的感动?我读到《背影》的时候会最关注哪个词?有没有同学知道?朱自清写他父亲对他的爱,为什么选择写的是他的背影,不写他的眼睛呢?假如朱自清选择写他父亲的眼睛,他父亲会有一双什么样的眼睛?父子关系矛盾比较大,父子之间关系情绪有点对立,父子关系有点距离。你们能从文章中找到根据吗?这封信太重要了,这封信有很多错误,你们有没有发现?你们读到这封信的错误了吗?他说‘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惟是什么意思?”

以上八个主要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体现了黄老师提问艺术的高超。这八个主要问题,我认为第六个问题提得实在妙极!黄老师在提出第六个问题时还有一个引导学生向这方面思考的小问题:“现在还有一个问题黄老师总是弄不明白:我们一般写父爱、写母爱、写老师的爱我们都要写他的眼睛。你们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写爸爸的爱,最常写的是眼睛;写妈妈的爱,最常写的也是眼睛。大家同步同意我这个说法?”这个引导学生向黄老师预设方向思考的小问题,体现了他在教学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立场,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然后根据学生的思考来提出问题。这样的提问是有相当的技术含量的。在学生可以接受的基础上抛出问题,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就会显得自然而不生硬,学生也能非常自然地接受教师的引导。《背影》一文中并没有对父亲的眼睛进行描述,但经过前面分析文本的铺垫,学生能感受到文中父亲对孩子的疼爱,但这种疼爱似乎不够直接,比较含蓄。这个问题的提出,为学生打开了一扇可以品味这种含蓄、深沉、内敛的父爱的大门。“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直视双眼可以直抵人物的心灵。作者并没有选择“眼睛”这一透明的媒介来表现父爱,那就似乎隐含着作者和他父亲没有彼此可以直视心灵的通道。一堵墙横在了父子心灵之间,这堵墙是什么呢?

四、用矛盾激活学习现场的艺术

“课堂中只要有了矛盾,课堂一定就活;没有矛盾的课堂,常常是死水一潭。”

这堵墙是矛盾。黄老师在这个环节展示了一组信息,这组信息以时间为线索,反映出了父子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

1915年,包办婚姻,儿子生气—1916年,儿子考上北大,擅自改名,父亲生气—1917年父亲失业,家庭困难,父子离别——儿子1920年毕业,到南方工作—1921年,儿子由杭州回扬州工作,父亲代领工资,儿子辞职离家—1922年,儿子回家,父亲不让进门—1922年,儿子回家,父子无言;儿子再次离家—1924年作者写小说暴露家庭矛盾—1925年父亲给儿子写信(大去之期不远),儿子在泪水中写“背影”—1928年,父亲读到“背影”父子冷战结束—1945年父亲去世。

从这组信息中,学生不难看出父子之间有矛盾,而且父子之间的矛盾还不小。黄老师接着引导学生去判断“身体平安”和“大去之期已经不远了”哪个是真哪个是假,从而让学生领悟到了“他是想借他要死了,其实是想引起儿子对自己的重视”这样深沉情感,多么难人可贵!和儿子关系一直不太好的父亲,在家一直是顶梁柱的父亲,通过书信向儿子示弱,希望儿子回来看他。这封重要的信让父子之间的矛盾得到缓解,让作者在八年之后写下这篇经典散文,写出自己的悔悟,写出自己对父亲的歉意。父子之间的矛盾,父子之间的不理解,父子之间的距离,通过书信打破了。课堂结尾,师生对文章所表达的父亲的归纳水到渠成而来:深沉、巍峨、伟大、威严、沉重、严肃。黄老师对父爱的总结更是把在课堂上师生产生的情感共鸣升华到高潮,当黄老师在课堂上说出“这样一种厚重的用背影表达的爱,它像山一样,外壳是坚硬的,而内心也是柔软的。但要发现理解这样的爱并不容易。朱自清为什么能在这篇《背影》中写出这样的爱来呢?因为他从一个背影中他读到了父亲丰富的、威严的、沉重的、厚厚的爱。”这段话时,我相信在场学生的心情一定是澎湃的,矛盾激起的情感漣漪一圈又一圈在心海荡漾。

纵观整篇课堂实录,仿佛一篇精美的文章,一气呵成;又仿佛一曲悠扬的乐曲,令人回味无穷。以“活”激“活”,用教师的“弦”拨动学生的“弦”,“弦弦相扣”,师生共同奏响了一曲高昂的共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