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形势下的小学德育教育

2018-05-14 13:43温锦河
考试与评价 2018年5期
关键词:新时期有效性分析

温锦河

【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学生需要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获得全面的发展,而德育教育工作应该居于首位。尤其是在小学教育时期,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初级阶段,更需要教师采取合理的德育措施提升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有效的德育教育工作能够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但是在小学德育工作实践中,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将着重分析新形势下,小学德育工作开展的有效策略,旨在为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新时期 小学德育教学 有效性 教学策略 分析

新形势下,我国小学德育工作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当前的德育需求,因此在实践工作开展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转变德育工作的开展策略,更新德育理念,提升德育工作水平。这就需要小学教学工作者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活动开展能力,引导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一、明确德育目标

新的时代背景之下,德育教育目标的确立应该结合时代特征和学生的特点,提升德育教育目标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开展德育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从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出发,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与此同时,制定各项小目标,拉近德育与学生的距离,促使学生自觉地将学校规范和社会要求,作为自身的日常行为标准[1]。例如,培养学生热爱劳动、认真听讲、爱护公物、保护环境、按时到校等良好行为习惯,需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促使学生从小事做起,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严格要求学生,使小学生能够接受全面的德育教育,促进德育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二、把德育观念同实际生活相联系

新的时代背景下,為达成德育教育目标,教师需要吸取以往工作中的教训,在德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引导学生的将德育内容和实际生活相结合,进而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经验的目的,使学生能够深刻认识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结合现实生活开展德育教育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积极观察学生,总结学生本不同的个性特点,制定符合学生性格特点的德育计划。这主要是由于人的思想品德意识都是实践生活中养成的,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到实践生活中去,将道德意识转化为道德行为,促进德育内化。例如:学校定期开展优秀少先队员升国旗奏国歌,编排黑板报或是带头打扫卫生等,在各种节日来临之际组织学生开展各项活动,在植树节期间,组织学生去户外种植植物,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学生在辛勤的劳作中,能够体会劳动工作者的艰辛,更能够树立起节约粮食以及环保的意识。这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培养他们在劳动中的团结合作精神。

三、对德育教育模式进行创新

面对新的德育工作形势,教师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活动开展策略,对德育教育的模式进行创新。小学教育阶段的学生具有特定的身心发展特点,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以学生的特点作为应用教育模式的依据。例如应用开放式的德育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和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使学生在自然环境中学会观察动植物,提升小学生的观察能力,这也是德育教育工作内容中的重要部分。再如,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我国当前的教育活动中应用广泛,因此在德育工作开展过程中,鉴于小学生的形象思维特点,教师在开展德育工作的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形象化的特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播放具有意义的视频《妈妈再爱我一次》,教师在学生观看影片时可以通过引导的方式和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优化的德育效果,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重要的动力。

四、积极关注问题学生,提升德育教育的针对性

问题学生是德育教育的主要对象,为提升德育教育的整体效果,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应该将问题学生作为重点教育目标,提升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部分小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比较特殊,父母关爱不够,导致学生容易出现孤僻、自卑等心理问题,这种负面情绪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工作问题,增加了德育工作的难度。很多教师面临学生的这一问题,多数是采取找家长和让学生反思的方式,但其实这种心理问题并不是学生的品行问题,教师更需要做的是心理疏导,帮助学生摆脱负面情绪,建立其学习和生活的信心。教师如果将品德败坏与心理问题混为一谈,就会严重挫伤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进而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3]。因此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积极关注学生在生活和学习活动中的行为表现,捕捉学生发生的任何异常,从而提升德育有效性。

五、创设情境,实现德育内化

基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征,他们对德育教育的内容和目标缺乏理解能力,因此为提升德育效果,教师需要结合教学目标为学生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提升德育工作有效性。在情境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教学指导,激发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为达到这一效果,就需要在实际教学中,借助于生活中的素材,运用情境创设的方式,将学生带入到情境当中,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探究,从而对老师所教授的德育知识内容更加深入地领悟和理解[4]。如:在对《我爱家乡山和水》的内容教学时,就可以借助视频或者实地考察的方式,带领学生欣赏家乡的景物,引发学生的认同感,并对自己的家乡风景展开联想,在认识和欣赏我国大好河山的过程中,逐渐升华出爱国主义情感。

总之,在小学教育阶段开展德育工作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这对于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升和学生的智力发展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影响,我国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中还存在的很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德育工作开展的有效性,基于此,广大小学教育工作者应该正视传统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措施提升。

参考文献

[1]梁晓红.浅谈小学德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策略创新[J].中外交流,201611(01):239-239.

[2]丘东华.探析如何提高小学德育教学的有效性[J].教育界,2015,43(08):22-22.

[3]陈福元.新时期中学德育管理体制的反思与探索[J].中学时代,2014,22(04):206-207.

[4]谢璐璐,邱佳佳.中学德育教育现状调查报告——以海南省海口市为例[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05):31-34.

猜你喜欢
新时期有效性分析
班级家长会有效性的探究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分析:是谁要过节
回头潮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靠近“最近发展区”,增强教学有效性
新时期农村气象观测及防灾服务探索分析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创新研究
Units 13—14解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