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嘉萱
【摘 要】“文包诗”作为苏教版语文教材中一种较为特殊的课文形式,它不同于一般的古诗教学,也不同于一般的记叙文阅读教学,它有着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本文认为,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不同学段阅读要求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特点,分析“文包诗”教学在不同学段的不同教学方法。低年级看图指导,以“文”引“诗”,重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感悟;中年级故事引入,“诗”“文”对照,在低年级的基础上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激发兴趣,还要对内容有一定的理解,能初步体会诗人情感;高年级以读促解,由“诗”到“文”,在此上基础上,要加强诵读指导,达到以诵读促进学生感情的体验和对内容的理解。
【关键词】小学学段 文包诗 教学方法
“文包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种较为特殊的课文形式。它是编者以讲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地引出了古诗(有时也选入一些“词”或古诗名句),并提供与诗紧密相关的背景知识、创作本诗时的具体情境和作者情况等。换句话说,文包诗就是将一首古诗(词或古诗词名句)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浅近的现在白话短文(故事)中,文是对诗的意思、背景或情感的描述,诗是文的话题由来与故事中心,诗与文浑然一体,相映成趣。
苏教版在不同年段都有文包诗,如低年级的《咏华山》《英英学古诗》和《母亲的恩情》,中年级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李广射虎》《少年王勃》和《但愿人长久》,高年级的《黄鹤楼送别》。这种特殊的文体应该怎样指导学生阅读,使不少小学语文教师感到困惑。本文拟根据这种文体的特征、语文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的阅读要求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提出相应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供参考。
一、“文包诗”的文体特征
1.介于文包诗是两种文体的结合,所以它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
第一,故事性。中国古诗的最大特点是语言凝练,富有意境。而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无法完全掌握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意境。这就需要“文包诗”这种文体,短文大都编成一个饶有趣味的小故事,它不光以讲故事的形式,在课文恰当的部分,开头、中间或结尾自然地引出要学习的古诗,而且根据古诗的内容和儿童学习的需要,简明生动地介绍与这首古诗紧密相关的背景知识、作者情况以及创作本诗时的具体情境。对古诗的重点内容、深远意境,配合插图进行形象的再现,对古诗中个别比较生僻的词语和费解的诗句,也相机作出贴切自然的通俗解说。“文包诗”将古诗的凝练化成生动的故事情节,如二年级课文《母亲的恩情》,虽然原诗比较通俗,小学生都会背诵,但是对于理解古诗最后一句,小学生学习可能感到突兀。于是课文先讲述了唐代诗人孟郊远行,孟母在油灯下为他缝补衣服,第二天,母亲送别叮咛,孟郊看着阳光下的小草,心里想,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很自然地引出古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有了前面的故事情节作铺垫,学生对这几句诗句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
第二,对照性。在“文包诗”中,现代文总是围绕古诗的内容、意境而展开,总是与诗句紧紧地对照。语文课程标准在不同学段的阅读要求中都提到,小学生能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词语的意思。因此,学生在学习古诗时遇到难懂的诗词,可以顺藤摸瓜地借助现代文的生动语句来理解相应的古诗意思。如三年级课文《李广射虎》,学生初读卢纶的《塞下曲》时,会对里面的一些词不理解。“平明”是指第二天,天刚刚亮;“白羽”是指白羽箭,这些在现代文中都提到。关于林暗草惊风,学生读了第三自然段,就一定能理解诗句大意了。学生在读文学诗的过程中,势必会“诗”“文”对照,寻找诗与文的内在联系,了解古诗创作的过程,理解古诗丰富的内涵。所以,教师需要参照现代文,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大意。
第三,形象性。现代文的语言比较通俗易懂,可以将古诗中隐晦难懂的诗歌意象形象地表达出来。如原本對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学生不易理解。而课文《少年王勃》这样描写江上秋景: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霞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形象地写出迷人的江上秋色,学生便于理解意境。要引导学生读书时努力想象,尽量根据现代文的语言描写,在头脑中形成生动形象的古诗画面。
二、“文包诗”的教学困惑与教学方法的探索
1.教学困惑:是教“文”、还是教“诗”
从编者编创作“文包诗”的初衷来看,“文包诗”的“文”是以“诗”为中心,是为“诗”服务的,所以教学的重点应该是“诗”,不是“文”。如果反之,则会犯下本末倒置、颠倒主次的错误,教材编写的目的也会在这种错误解读中渐行渐远。虽然在认识上,教师都知道以“诗”为核心,但是在实践操作上,教师常常会被文本中精彩的语言描写所吸引,会在教学中不自觉引导学生不断地对文本进行研读、赏析和积累。在设计《黄鹤楼送别》这课时,有的教师是这样上的: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教生字、新词,让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接着让学生分段朗读,教师进行重点指导;再接着讲解课文第三自然段,教师让学生练习表演李白和孟浩然喝酒作别的场景;最后在配乐中让学生诵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整堂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去研读文本和表演,课堂气氛很活跃,但是对于古诗的讲解很少,导致教学结果偏“文”。总之,目前不少教师对这种特殊的课文,不知道是教“文”为主,还是教“诗”为主。
2.现有的教学方法探索
目前已有的探索有三种:(1)将“文包诗”当记叙文教。因为“文包诗”中的短文大都是故事,所以它的记叙性比较强。这使一些教师为了让学生了解诗歌创作的过程,直接把“文包诗”当作记叙文教。(2)以“文”导“诗”。教师将注意力放在“文”上,引导学生反复阅读,使学生的感情越来越浓厚,达到最高潮时,出示古诗,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使诗正真成为文章的中心。(3)以“文”证“诗”,课堂流程大致为“诗”——“文”——“诗”。先读“诗”,学生读出对古诗的不解之处;再读“文”,从文中找到与“诗”意思相对应的句子加以品读;最后再回到古诗上,解决疑点难点,做到文诗融通。这三种探索,都是教师们对“文包诗”教学的努力探索,都有值得我们肯定的地方。但我们认为,教学方法不能千篇一律,应因势利导,根据学情学段的不同而灵活选用。
三、不同学段的“文包诗”教学策略
1.低年级“文包诗”教学:看图指导,以“文”引“诗”
对于任何教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能够感受到语文阅读的乐趣,就会激发学生持续阅读,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前提条件。在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对于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第一条就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在其他的阅读要求中,也提出对阅读兴趣的关注,如“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与人交流”。所以,第一学段“文包诗”的教学重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如何激发“文包诗”阅读兴趣?在心理学中,兴趣被定义为个体因与活动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在“文包诗”阅读中,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又如何才能产生呢?新课程标准的阅读要求3和5有提到,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再展开想象。所以,第一学段“文包诗”教学可以采取由“文”到“诗”与指导看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下面以苏教版语文教学大赛全国课改获奖课例——张建刚老师《咏华山》为例,加以分析。
在教这课时,学生初读课文后,可能所提出的疑惑除了“艰难”、“情不自禁”、“吟诵”、“称赞”这几个词,剩下的全是关于诗句的内容。教师并没有急着引领他们一句句读懂,而是先对第二段进行一番精读,通过比较——将华山和学校的大楼比,(先比离孩子生活经验近的)给孩子具体的感性认识;再以简笔画的形式,将华山和周围诸山比较,原本高大的群山在华山面前都显得矮小了,烘托出华山的高;通过画面在现——画太阳,画白云,让孩子直观地感受到华山那“只有天在上”“回首白云低”的巍巍之势;一次次的渲染、一次次的烘托,一次次的感情朗读,华山之高大雄伟已经在孩子的脑海中深深扎根了。于是,当他们再一次吟诵的时候,教师让他们找找课文中与诗句内容有关的句子,他们马上就找出来了,而且轻而易举地实现了对应,不待教师说,他们已经理解了诗句的意思。教学至此,难点已迎刃而解了。
2.中年级“文包诗”教学:故事引入,“诗”“文”对照
小学中年级的“文包诗”相对于高年级的缺少散文性,但是它的故事性比较强。《每逢佳节倍思亲》讲述了唐代诗人王维15岁就离开家乡,在两年之后的重阳节,看见家家户户登高游玩、欢度节日的情景,使他更加思念亲人……《李广射虎》则是根据卢纶《塞下曲》改编的“飞将军”传奇故事……《少年王勃》讲述了少年王勃在滕王阁赴宴时,即兴写下千古名篇《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对于这类“文包诗”,教师可以先用故事引出古诗,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喜欢读书,再由诗与文相对照教学。下面以苏教版第六册《李广射虎》为例探讨这类故事性比较强的“文包诗”教学实践。
第一,故事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故事是一种文学体裁,侧重于事情过程的描写,强调情节跌宕起伏。儿童从启蒙时期就开始接触故事,家长与老师通过讲故事传授知识与价值观。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古诗产生浓厚的兴趣,是学生学好古诗的前提。相对于一开始讲课文,故事情节对学生更具有吸引力。
在教此课时,就以故事引入,先给学生娓娓讲述一个关于“飞将军”李广的故事。为了更加吸引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扮演“说书人”这个角色,拿起黑板擦,当起惊堂木说道:“一位将军夜晚巡逻,见到树林深处风吹草动,以为是一只老虎。所以将军拉起大弓,射出一枝箭。第二天早上,大家发现将军射的不是老虎,居然是一块石头。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位将军怎么样?”这也是在创设教学情境,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激发学生的情感。根据这种情境进行教学,初步形成李将军神勇无比、力大无穷的将军形象,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
第二,诗文对照,减轻学生学习古诗的难度。“文包诗”文章对古诗的解析不是对背景资料进行繁复地罗列和对诗句进行直接地解释,而是通过优美的文字以及富有趣味性、教育性、逻辑性的文章,帮助学生对古诗进行理解,文章本身就是极好的阅读材料。精读课文时强调“文”“诗”对照,要抓住短文中与古诗联系紧密的重点段落,引导学生认真朗读感悟,并与古诗句对应比较吟读,找到内容意境上的联系与语言表达上的差异,由此突破学习上的难点。
如教学《李广射虎》,第三自然段中写:“一天夜晚,月色朦胧,李广带兵外出巡逻,路过一片松林。一阵疾风吹来,树木野草发出‘沙沙的声音。”与其相对应的诗句则是“林暗草惊风”。在理解这句话时,教师创设情境:一天夜里,李广将军带兵巡逻来到了一片松林。此刻,夜是那样的黑,月色是那样的朦胧,寂静的松林中一阵疾风吹来,树木野草丛中发出“沙沙”、“沙沙”的声音。假如这时同学们在这片漆黑的松林中,会有什么感觉?(预设答案:胆战心惊、全身发抖……)指导学生读出夜晚松林恐怖的感觉,接着引出下文,与我们相比,李广又是怎么做的,有没有像我们这样恐惧不安?在分析第三自然剩下文章,主要抓住“李广是怎样一位将军”这个问题。引导学生从“猛然间”、“警惕”、“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等词语体会李广将军的“机敏、神勇、果断、胆识过人力大无比、箭法超群、身手敏捷、从容镇定……”特点。过渡到第四自然段时,可以拓展一下:箭射出去之后,你最关心的是什么?(有没有射中猎物),李将军呢?他为什么不当时就去找?而要第二天去呢?(预设答案:怕林中再有埋伏,危险,对自己的箭法胸有成竹,所以不着急;还要到别处巡逻;人手不够……)第四段文与诗句“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联系起来,了解诗句大意。
第三,抓住关键字,体会诗人情感和古诗内涵。“文包诗”这类教材学生在一、二年级都接触过。教师通过回顾以前学过的内容,激活了学生原有的学习经验,总结出“诗文对照,读文悟诗”的方法,并引导学生运用这一方法,自主学习,从整体上理解诗意,体会诗情。但学生对诗中关键词语的理解往往比较忽视,而“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正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也是学习古诗的重要方法。因此,在学生交流诗意時,教师要顺学而导,帮助学生发现并总结出“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句意思的方法,这种方法的习得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至关重要。
3.高年级“文包诗”教学:以读促解,由“诗”到“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高年级“文包诗”的教学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情感世界、想象空间以及学习古诗的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文包诗”这种独特的文体,同样也是个“例子”,需要教师好好利用这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教学时可采用由“诗”到“文”的方式进行,但是应该注意两点:一是要把“诗”与“文”对照,在对照中让学生发现两者之间的联系。不仅要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与“文”进行对话、交流、碰撞,而且要借文赏诗,理解其中精彩的语句,领会其中丰富的内涵,培养审美的情趣。二是在研读、对照中需要抓住关键词句,让学生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揣摸诗人的情感,体会诗歌的意境。下面以《黄鹤楼送别》第二课为例具体分析。
第一,出示古诗,提出质疑。低年级“文包诗”教学侧重于以文学诗,多放在诗意的理解上。到了高年级,则需要更进一步引导学生自主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意境。名诗不需要老师讲授,学生便能自己吟诵出来,但是再对这首名诗细心揣摸时,学生还是有许多不懂之处。在出示古诗,学生朗读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有哪些地方不太明白?(学生的质疑略)接着,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走进文本,研读课文,既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又符合“文包诗”教学的特点。
第二,由“诗”到“文”,理解诗意。教学的思路是从诗入手,引出要学习的文章,再由文到诗,诗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因此,《黄鹤楼送别》这课也要做到借“文”赏“诗”。(1)理解“故人西辞黄鹤楼”。诗歌开篇两个字“故人”涉及到知人论世,对于古诗的理解离不开介绍诗人生平、背景,教师在此要扩展学生的课外知识。“西辞”的西要向学生解释清楚,课文明明说孟浩然“顺江东下”,古诗中怎么又是“西辞”?出示武汉到扬州的地图,扬州城在武汉的东边,所以顺江东下,清楚地标出武汉到扬州的向西路线,学生一目了然。从“俯临高空,飞檐临空”体会黄鹤楼的气势与气息。(2)理解“烟花三月下扬州”。品析现代文“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让学生想象“烟花三月”的景色。解读“之广陵”与“下扬州”的联系,注意解释“下”的意思。(3)理解“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孤帆”是全诗很出彩的一个词眼。烟花三月的江面上不可能只有一条船,哪么为是什么李白的眼中是孤帆呢?从这个问题出发,激发学生体会诗人李白那种对友人的深情。这句诗所描写的景色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太空洞,如果不借助现代文的描写,很难传递出诗人所表达的意境。
第三,利用想象、补白,体会惜别之情。高年级的“文包诗”语言更加优美,其中的感情更加丰富。景中寓情,情中有景,诗歌的意境更加悠远,为学生提供的想象空间更加广阔,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情感体验。“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仍然是情。可以这么说,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吸引人的教学。《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出发,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列入课程目标之中,更可见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能力发展。”
例如《黄鹤楼送别》,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两位大诗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文本描写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细腻,五年级的孩子还是很难体会到的。教学时教师抓住文中的空白点,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以此深入人物内心世界。一是通过人物的动作想象“依依惜别”: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二是通过人物的对话想象“依依惜别”:“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三是通过景色的描写想象“依依惜别”: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虽然教无定法,但是可以探讨运用更好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本文根据学生在不同学段的认知不同,“文包诗”在不同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不同,在以往教法探索的基础上,分三个学段分别提出相应的教学方法。三个学段各有侧重,从激发兴趣、增加积累和语感到对内容的理解,形成一个由低到高逐步加深的教学方法系列。不过,无论是低年级、中年级,还是高年级,在教“文包诗”这类课文时,都要注意紧密联系“文”与“诗”,把“诗”意的理解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即把诗放在中心位置。如此,才能切实提高教学效率,真正实现阅读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庆、朱家珑主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年版。
[2]高万同:《开辟古诗教学的新思路——谈苏教版小学材料“文包诗”课型的教学策略》,《江苏教育》,1998年第12期第28页。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4]陈林:《对“文包诗”教学的新审视、新定位》,《教育与管理》,2011年第4期第15页。
[5]张保勇:《苏教版“文包诗”型课文教学谈》,《课堂教学》,2013年第5期第95页。
[6]錢亚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文包诗”的教学实践》,《小学教学参考》,2012年第9期第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