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金 妗柳志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类型的高职高专教育,承担着为社会输送高级技能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重任。了解高职院校生源现状,分析其生源危机存在的原因,把握其发展变化趋势,对我国高职院校的改革和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我国高职院校生源现状及其成因展开分析,对未来生源变化趋势进行合理预测,并在此基础上探寻生源危机对策,以期能为改善和发展我国职业教育尽绵薄之力。
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承担着为社会输送高级技能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升高等职院据教育部公布的2017年全国高等学校名单和《2017年高招调查报告》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7年5月,全国高职院校1388所,主要分布在经济繁华的沿海地区。从2007至2017这十年间,全国高职高专学校增长率达到18.84%,招生数量超过252万,全年为社会提供技术培训超过2000万人次。高等职业教育业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近几年受到适龄人口的减少、出国留学人数的增加以及高考“三放弃”等因素的影响,加上社会对人才学历和对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高要求,我国高职高专院校遭遇生源危机,未来招生情况不容乐观。
1 高职院校生源现状分析
1.1我国高职院校生源的主要渠道及学生特点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在国家倡导的“将职业教育变成面向全民的教育,让所有的人有机会接受教育”的理念下,招考制度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调整,通过高考、对口招生以及自主招生等方式,采用多样化的选拔机制来选拔人才。高职院校生源主要包括了:普通高中考入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高生)、从普通中专、技工学校和职业高中等三类学校考入高职院校的学生(三校生)以及复转军人、企业优秀青年等类型的生源。其中,从普通高中考入高职院校的考试录取,成为高职院校招生的主要渠道。
虽然生源渠道的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入学形式,但高职院校的学情也因此进一步复杂,并呈现出了不平衡的特点。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档案的收集、学生管理、学生干部队伍组建、奖学金管理以及心理咨询教育等工作,发现高职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部分存在家庭问题:要么父母长期在外工作、做生意,要么父母离异、关系紧张,要么文化程度不高,教育方式不当等。这些家庭教育不当甚至缺失的学生,身心不健全、心理自卑感、在校适应力差、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学习方法不当。他们面临的学习、就业等方面的压力也较大。主要表现在学习主动性较差,习惯于在老师的监督下学习;难以掌握大学的学习特点和规律;大部分学生对本专业不甚了解,对相关知识不感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自我约束能力较差;不懂得科学地进行职业规划等方面。
1.2高职生源数量大幅减少并开始出现“生源危机”
全国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报名总人数2008年后出现急剧下滑,到目前为止,全国大部分省份高考考生減少,高职院校的“生源危机”日益突出。在生源紧缺的背景下,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高职院校的生源状况虽存在较大差异。以生源大省河南为例,河南的招生计划也存在多年未达标的情况:2012年,其高职高专录取只完成了招生计划的75.4%。到2013年只完成了招生计划的75%;2016年招生缺额超2.5万,占原计划的12.72%。而在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的省份,因就业机会更多,高职院校生源状况虽比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好得多,但也存在生源持续减少的情况。当前,分类考试成为高职院校人才选拔方式的改革首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生源危机,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生源减少的问题。
1.3高职院校招生市场竞争无序缺乏监管
生源是高职学校的生存之本、发展之源。由于生源供应紧张,各高职院校都为争取更多的生源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渠道,使出多种手段获取生源。有的民办高职学校通过招募中介为其招生,承诺可让学生自由选专业等较为优厚的条件等,来吸引学生报考和选填志愿。通过中介招生获得了一定的生源,但这也无限放大了热门专业的招生人数,虽解决了短期的生源危机,但也增加了学校的经济负担,同时也为滋生腐败和招生骗局埋下了伏笔。这种缺乏监管,无序的、恶性的竞争从长远来看,是不可持续没有前途的。
2 高职院校“生源危机”形成因素分析
高职院校遭遇的“生源危机”可以从社会、学校和学生三个方面来探究成因。
2.1“生源危机”形成的社会因素
社会方面,适龄人口的不断下降、参加高考的人数在逐年下降,造成生源总量不断下贱。同时,普通高等学校生源总量的持续减少和本科院校招生人数的不断提升。处于普通高等教育末端的高职院校自然竞争不过名牌大学和本科院校,在生源的争夺上呈现出明显的弱势。又受社会用工制度和传统观念的影响,用人单位较为注重人才的学历,倾向于录用具有优势资源和良好品牌的学校的毕业生。高职院校一直被家长、教师和学生认为是层次不够高的学校。学校名气不大、专业不突出、就业机会少、工资水平低等问题,家长和学生甚至对高职教育产生了质疑。这让高职院校成为学生报考的“非首选”项。2008年以后,高职高专招生人数一直处于低入学率的状态。
2.2“生源危机”形成的校园建设和管理因素
高职院校建设方面,我国的高职院校当前大部分还处于政府高度集权的管理之下,大多校采用的是综合办学模式。这种模式以增加专业和方向的数量来吸引不同兴趣爱好的高考生,但在追求数量的同时在办学特色上毫无创新,不能脱颖而出,学生在选填志愿时也难以辨别和依据自身的特点和兴趣爱好来选择学校。而在学校内部管理方面,学校领导对招生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对招生市场调研不到位,对招生模式缺乏深入的思考,不能及时给予可行性招生方案,在出现问题时也未予以积极调整,这种管理模式不利于招生任务目标的达成。同时,学校没有一套完善的有针对性的考评体系对招生部门的工作人员业绩考评。直接导致了招生资源配置不合理,管理不到位。从而间接引发高职院校教师自身发展出现定位不准、工作积极性不高,将招生工作作为一种形式上的责任或负担,没有发挥招生工作人员的优势去积极获取生源地各学校的支持。此外,外聘招生人员流动性大,趋理性强,容易出现夸大宣传甚至欺骗、误导学生填报志愿等现象,不易管理和监督。这样既不利于相应学校的长远发展,也对学生极其不负责任。
2.3“生源危机”形成的学生因素
我国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集中在农村,而现阶段,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流入城市,农村适龄高考的学生大部分从留守儿童成长而来,艰苦生活和消极观念的负面影响,导致一些高考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放弃继续求学之路,继而走向工厂或从事体力劳动。此外,家长们对高职教育的偏见,也直接导致学生放弃到高职院校学习的机会,去当兵或者去社会的培训机构为将来谋生学习一门实用的技术。这些因素的存在,让很多上了高职招生录取分数线的生源流失。
3 高職院校生源发展趋势预测
受长期以来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自2008年以来我国18岁适龄生源人口数量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依据2011年公布的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公告所公布的部分年龄人口统计数据,可或者较为准确地推测相应年份的18岁适龄人口数量。如2010年18岁适龄人口数为2075.53万人,2011年18岁的适龄人口数量则应与2010年17岁人口数量基本一致;2012年18岁的适龄人口数量则应与2011年17岁人口数量基本一致;以此类推,可推测出2004年至2028年18岁适龄人口数量与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数据及其变动趋势如下图1所示:
上图变动数据趋势表明:我国18岁适龄人口自2008年开始至2014年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自2014年至2028年,18岁适龄人口基本持平,保持在1500万左右;普通高校报名人数以随之变化,自2008年开始减少,到2014年出现相对最低点,之后保持500万左右的高校报名人数,此后,如果政策允许,所有参加普通高考的考生,无论成绩好坏,均可进入普通各高校学习,而那时候,若普高生人数持续增加,必然导致高职院校出现更大范围,更加严重的“生源危机”。而事实上,近几年普通本科院校录取人数的快速增长与低迷的高职院校招生形势形成鲜明对比,如果国家政策不做调整,普通高等院校学生生源总量的持续减少和普通本科院校招生人数的持续增加,未来几年生源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剧。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作为主要的普通高等教育类型之一,从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国家宏观政策上来看,高职院校的发展还是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的,尤其是近几年,国家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将更好地支持和帮助职业教育的发展纳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中来了。2014年6月23日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强调指出要坚决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职业教育对于我国未来的发展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要推动高职院校的发展,适应社会与时代的对人才的要求,针对高职院校生源现状、高职学生特点以及“生源危机”形成的原因采取措施,寻找发展出路,是我国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4 高职院校生源危机对策
4.1 拓宽教学渠道,加强内涵建设
据我国高职院校生源现状分析可知,高职院校招生的生源是以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以中职、中技、中专生为辅,生源结构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尽管2017年开始的分类考试招生改变了高职院校人才选拔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职院校的生源危机,但却无法解决高职生源危机的根本性问题。
因此,高职院校应面对现实问题,降低入学门槛,深入改革拓宽省域渠道。除了将普高、“三校生”作为主要生源外,还应吸收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工人、农民、转业军人等,采用灵活的签约入学方式,进一步拓宽生源范围。同时,加强学校转业内涵建设,强化转业特色,打造专业“品牌效应”,提升学校在社会上的认可度,为今后高职院校的发展奠定基础。只有如此,才能吸引更多的学生报考高职院校,提高其生源和教育教学质量,获得得持续的发展。
4.2激发高职院校竞争意识,改革创新当前办学模式
在生源市场方面,高职院校要面对普通本科院校、境内外同行以及学生家长择校的竞争。近年来,我国本科高校的持续扩招和部分专科院校的升级,其招生规模在逐年上升,极大地挤压高职院校的生源市场。境外同行高校目前也大举进入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对于生源的获取已经进入竞争白热化的态势。高职院校生源质量也因此而严重下滑,如果高职院校不提高自身的竞争意识,还保留传统的办学模式,那么必然形成高职院校生源危机愈发严重的局面。
要扭转高职院校在生源市场上的竞争劣势,应当整合教育资源,改革和创新当前办学模式,加快中高职衔接与专本衔接的步伐,通过“3+3”、“3+2”等直通车式的人才培养改革模式,将一部分中职学校招生计划转变为高职学校的招生计划,以此来扩大招生规模
4.3强化市场导向,提高高职院校就业质量
在高等教育生源竞争激烈的今天,家长和学生考虑最多的还是就业问题。高职院校要获得学生的青睐,就要强化市场导向,从自身建设抓起,适当增加生产性实训设备的购置,加强师资人才队伍的建设,优化教育资源。在硬件到软件方面对学校展开全面的变革,以提高职业院校的就业质量。以市场为导向,高职院校需要分析未来3至5年的职业发展趋势,突出专业办学特色,加强“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的项目的推进,提高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促进企业用工与学校招生的对接,实现学生个人和职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本文为湖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生源趋减形势下高职院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构建与应用——以湖南省为例”(12C111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