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春
【摘要】聋儿听力语言康复是一门涉及医学、教育、心理、社会等诸多学科的交叉学科。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又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家长与聋儿接触的时间又最长,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习惯,也最关心和疼爱自己的孩子,所以也是帮助聋儿康复的最佳人选,在聋儿康复过程中,家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聋儿康复;家长;主导作用
聋儿听力语言康复是指早期综合协调地用医学的、教育的、社会的及其他手段使已经丧失或大部分丧失的残余听力,通过补偿或重建,得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再经过听觉语言学习,重新获得听说能力,并使其德、智、体得到全面发展,能够重新回到主流教育,重新回到主流社会。
从上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聋儿听力语言康复是一门涉及医学、教育、心理、社会等诸多学科的交叉学科,它是由听力学家、言语矫治师、康复教师、家长等的共同努力来完成对聋儿的康复的,不是单单依靠某一种力量就能完成的。因此,家长在聋儿的整个康复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时代的进步,许多家长的康复意识在逐渐增强,但意识仍不够深刻,他们还未明白聋儿听力语言康复的主导者是谁,认为只要为聋儿配上了助听器或听力重建,然后把聋儿送去康复机构交给语训老师就行了,家长们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老师身上,认为康复机构可以包揽教育的一切,代替家长去照料和教育孩子。这种陈旧的观点,如仍埋藏在家长的潜意识中,那将是非常危险的,它将阻碍聋儿康复的发展,断送聋儿康复的前程。
聋儿早期康复教育十几年来,聋儿家长在康复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大量的事实证明,一个能够康复成功的聋儿,其背后都有一个可歌可颂的家长,如梁坤的妈妈万选容、周婷婷的爸爸周弘、大山的爸爸霍洪旺等等,他们正确对待聋儿的态度,他们的超前康复意识以及对聋儿康复教育的不懈努力,使得他们的孩子不但走上了康复成功道路,而且还为更多的聋儿带来福音,带来希望。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又是孩子身边最亲近的人,家长与聋儿接触的时间又最长,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习惯,也最关心和疼爱自己的孩子,所以也是帮助聋儿康复的最佳人选,在聋儿康复过程中,家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家知道,聋儿康复的三大关键是“早发现、早配助听器、早训练”。小孩被确诊耳聋后,家长要根据医生的诊断及建议,及时为孩子做出决定,是传导性耳聋的,应立即进行医学治疗;是感音神经性耳聋的,则应立即给孩子配上合适的助听器,尽早地对聋儿进行康复训练。听力补偿直接影响语训效果,聋儿早期验配助听器时,多数聋儿未经过康复训练,在测听时,往往不予配合,助听效果很难准确鉴定。如果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及评估后,聋儿的助听效果确实补偿不佳时,家长应根据听力学家的建议,及早地为聋儿更换助听器或选择听力重建的方法,使孩子的听力得到最佳补偿,才能有效地发挥他们的残余听力,提高听觉功能,为有声语言的获得奠定基础。
配上助听器后,助听器的实际效果问题往往未引起家长的足够注意。听力与言语始终成正比,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实践证明,听力补偿好的聋儿,其语言发展较快,口语表达较好。听力补偿较差的聋儿,总是听不清楚声音,犹如近视眼看事物模糊一样,他们能察觉到声音信号的存在,但对模糊的声音往往缺乏意义上的认识,因此也不会去关注。如聋儿长期处于这种听觉状态中,其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势必就会受到影响。
作为一名语训教师,体会最深的就是:寄宿制的聋儿总是记忆不好,老爱把前面所学的内容给忘掉。其实不然,聋儿记忆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记得慢,忘得快。有实验证明,遗忘最快的时间往往是识记后最初的一段时间,识记材料后24小时的遗忘率达66.3%,也就是说在遗忘最迅猛的时期及24小时之内有无巩固复习,对实记效果有决定性影响。所以,对于当日的语训内容,如果没有家长的及时辅导,不帮助聋儿及时地复习、巩固,那聋儿就会出现记不准、记不牢的现象。家长在为聋儿辅导时,还应讲究方式方法,不能把白天老师的教学方式拿来照本宣科,让孩子鹦鹉学舌,而是要根据聋儿的语言程度,把《家园联系册》上老师所列的训练内容对其进行多样化的练习,才能提高聋儿的记忆能力。
根据学龄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规律,形象记忆先于词语记忆,视觉记忆优于听觉记忆的特点,家长对孩子进行辅导,首先要考虑这两个因素,再结合其他感知觉,如味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的参与,帮助孩子巩固知识。如在教聋儿认识“香蕉”時,家长可让孩子看一看香蕉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的,然后再让聋儿在白纸上画出其形状,家长再用手指比一比,告诉聋儿香蕉是“弯弯的”。也可拿出其他水果来与其作比较,增强形象的记忆。待孩子对香蕉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家长可继续让孩子闻一闻,“香香的”,或让聋儿动手剥一个香蕉,并尝一尝香蕉味道“甜甜的”。这样,聋儿在不知不觉的玩耍活动中就建立了香蕉的概念,并获得相应的语音,同时对“香蕉”的记忆也就更深刻、具体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家长在为孩子复习巩固时,还应从孩子的兴趣出发,调动聋儿的参与意识,让他们在满足心理需要的同时,自然地获得语言,锻炼语言。如在帮助聋儿巩固“冰”的认识时,家长可为孩子提供做冰糕的一切材料,以让孩子自己通过做“冰糕”的形式,亲身体验“冰”的感觉,总结“冰”的形成,并感受到实验成功的喜悦。由此,聋儿在兴趣中既活跃了思维,又在很自然的状态下理解了概念,获得了语言,提高了语言的识记率。
为聋儿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是锻炼聋儿的口语,提高聋儿表达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环境包括课堂教育环境和家庭、社会的语言环境。家长如果总是因自己工作繁忙而把孩子长时间寄宿在康复机构中,那聋儿所获得的家庭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就非常少,相应的聋儿获得的各种形形色色的语言也较少,知识非常局限。
大家都知道,聋儿由于听力的缺陷,其思维、认知的能力较同龄健全儿发展缓慢,如果家长再去局限聋儿的生活空间,不让他们多接近生活,不与亲人及外界交往,那聋儿就可能出现心理上的自卑,而且语言掌握得死板,不能灵活在生活中运用。
“最小程度的限制,最大限度的发展”是特教界所强调的。聋儿在家庭、社会生活中受到的束缚很少,视野较宽阔,每天都能见到许多新鲜的事物,由于孩子天生好奇的特点,能激发聋儿主动探索、求知的欲望。家长应为孩子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并善于抓住孩子的好奇心理,随时随地地对聋儿进行随机教学,不厌其烦地为他们进行讲解,拓宽聋儿的知识面。由于所教的都是幼儿感兴趣的东西,又非常贴近日常生活,因此更容易为聋儿所接受。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更能为聋儿提供许多运用语言的环境,家庭就是聋儿最好而且最自然的语言运用场所。儿童的语言是在与成人的交往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聋儿也不例外。生活中大量的真情实景,能够使他们轻松地学习、运用语言,并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交际能力也获得提高。这种自然的语言环境,随机性、灵活性较强,具有实用性特点,便于拓展语言学习的内容,提高语言交际能力。由于聋儿的思维具有刻板性,他们还不能将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所以,当聋儿学了新的内容后,家长就要有意识地为聋儿提供相应的运用语言的环境,让所学的知识在运用中获得牢固记忆,让知识在运用中获得灵活发展,为聋儿使用语言与人交往减少障碍。
比如:在老师教聋儿学了各种服装后,家长就要当个有心人,多创设机会或结合生活中的有关场景及相关的动作引导聋儿学以致用。清晨,孩子睡醒后,家长可给聋儿戴上助听器,让他们看看今天的天气如何,让孩子自己选择服装,家长可诱导:“你喜欢穿什么,短袖还是裙子?”也可以让孩子帮父母拿衣服:“把白色的风衣拿过来给妈妈穿。”孩子听懂后,立即去为妈妈拿衣服,如孩子拿错了,家长可立即给孩子纠正:“宝宝,这是毛衣,不是风衣。”并让聋儿重新去把风衣拿来,直到拿对为止。 结合句型“××在干什么?”帮助聋儿理解 “穿、脱、换、洗、晾”等动词,如“宝宝衣服脏了,换衣服”“妈妈在洗衣服”“睡觉了,自己脱衣服”等,在聋儿理解的基础上,逐渐引导其在生活中学说,运用。这样,聋儿不仅在运用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各类服装的理解、记忆,也进一步提高了活学活用的能力。
总之,聋儿康复是一个时间长、见效慢的工作,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成功。因此,家长在聋儿康复中切莫有急于求成的心理,更不能对聋儿康复丧失信心,应该正确对待孩子听力受损这个事实,抓住有限的时间,及时训练,运用科学的方法与手段,并持之以恒地扶助孩子走上一条正确的康复大道,聋儿们康复的希望就会出现在前方。
[1]姚晓旭.家长如何在聋儿康复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4(04):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