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卫民 祁增
“差异竞赛法”(“不平等竞赛法”):是指运用部分差异性的竞赛动作、形式、方法、手段和评价,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游戏教学比赛的方法[1]。
公平的体育游戏教学比赛有其不可估量的教育教学价值,但在体育游戏比赛的后期,比赛场上有时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由于部分具有体育天赋的学生即使不用拼尽全力去比赛,同样能取得胜利,久而久之,他们便会因为在游戏中总能获胜而显得得意忘形,甚至部分学生还会在行动上藐视或在言语中欺负弱势学生。一次次的游戏比赛失败,对体育弱势学生的心理打击较大,使其失落感不断增加,长此以往,体育弱势生逐渐失去了参与体育游戏比赛的激情,产生了“你比你的,我玩我的,反正是我输”的情绪,消极比赛;更有甚者,由于比赛失败次数较多,以及遭受了同伴的埋怨和责怪,他们会更不愿意参加体育游戏,并且会想方设法逃避比赛。如果实在逃避不了,他们就会在比赛中采取犯规、偷懒、投机取巧等方式消极比赛,让精彩的体育游戏比赛失去应有的锻炼价值……显然,要想使体育游戏的教学效果达到《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所希望达到的“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名学生受益”[2]的课程基本理念,仅仅靠“公平竞赛法”来组织体育游戏教学比赛,还远远不够。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改变某些比赛要素,使其具有一定的差异(即“差异竞赛法”),能够让体育游戏教学比赛产生意想不到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差异竞赛法”的教学意义
1.有利于落实《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精神,促进体育弱势生更加努力地参与比赛
《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使每一名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2]。为实现这一理念,有意让比赛条件产生差异,向体育弱势生倾斜,增大他们获胜的可能性,具有一定可行性。这样做,可能看似不公平,但是有利于帮助“体育弱势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成功,激发他们的游戏兴趣,使其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游戏比赛之中,实现体育游戏比赛的锻炼价值和教育价值。
2.有利于体育学优生调控心理状态,促进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由于部分比赛条件向体育弱势生倾斜,增大了体育学优生获胜的难度,他们的情绪必然产生波动。有的学生会从正面看待这件事情:“我只要努力,照样能得到锻炼,甚至还能获胜。”有的则会从负面看待:“老师不公平,包庇他们。”行为是思维的载体,学生总会用行动来表达他们的心理状态,针对学生采取的不同行动,教师需要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积极参与者,表明他们理解这种比赛的目的,心理状态比较健康,教师要表扬;行动消极者,说明他们还不理解教师的意图,教师需要积极引导。面对上述的动态生成的教育时机,教师一定要把握住,相信经过多次的引导性教育,一定能及时帮助体育学优生调整心理状态,激励他们更加投入地参与比赛。总之,增大他们心理调节的宽度,将会使体育游戏教学变得更加有意义。
3.有利于教师调控学生参与的情绪,为组织更有意义的游戏比赛提供了可能
由于体育游戏比赛与正规竞技性比赛的目的不一样,组织方法和手段当然也应该不一样。严格和规范的竞技比赛目的是更快、更高、更强,以战胜对手,挑战人体极限为目标;而教师组织体育游戏比赛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每一名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因此,只要是有利于学生发展,又有利于教学的组织方法都可以采用。“差异竞赛法”虽在某些方面不公平,但能让强弱双方的学生在思想上有所进步,心理上有所成长,行动上更加积极、主动,达到了教师组织体育游戏比赛的目的,从教育和教学的角度来看,何尝不是一种成功?
(二)运用“差异竞赛法”组织教学比赛的时机与技巧
1.使用“差异竞赛法”的最佳时机是体育游戏教学比赛的后期
在进行一个新的体育游戏教学时,当学生尝试性练习结束后,按照教学常规,教师会组织教学比赛。此时的教学比赛必须采用“公平竞赛法”,以便检验个体在条件相同情况下的学习效果。在学生熟悉游戏方法和规则之后,比赛屡次获胜方比较固定时,教师就需要调整游戏的部分条件要素,采用“差异竞赛法”组织比赛。
2.“差异竞赛法”核心要素是调整部分比赛条件
“差异竞赛法”的核心是调整部分比赛条件的要素或规则。要想给强者增加一点获胜的难度,为弱者提高一些获胜的概率,游戏比赛的方式就需要有层次或有梯度。如,为弱势方缩短距离时,就不要增、减人数;为强势方增加或减少人数时,就不要改变场地;将弱势方的飘带缩短时,就不要再将强势方的飘带拉长。总之,条件要素的差异性种类一般以一种为宜。
3.教育引导是“差异竞赛法”取得实际运用效果的关键环节
由于比赛是在有差异的条件下进行的,不同体能、不同性格的学生会有不同情绪和行为的表现,完全属于正常现象。作为教师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采取赛前明确游戏规则,积极引导,赛中注重表扬鼓励双方,赛后客观评价比赛结果。总之,“差异竞赛法”的运用效果能否达到预期目标的关键环节是教育引导。
4.教师的参与是“差异条件”之一,要灵活运用
在组织体育游戏比赛过程中,体育教师的参与是帮助弱势方取胜的要素条件之一。因此,体育教师要灵活地调整比赛人员的结构,适时利用自己良好的身体素质和专业技能参与到体育游戏比赛之中,让强势学生产生敬佩感,乐于向教师学习;让弱势学生产生亲近感,愿意参与教师组织的活动,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打下基础。
5.改变场地器材规格,让差异性无痕
在体育游戏比赛中,可以针对不同学生安排不同的练习场地,使用不同的器材规格,让差异于无痕之中,学生看不出来,保护了部分学生自尊的同时,提高了他们练习的积极性。如,追逐跑游戏中,能力强的学生跑外道,能力弱的学生跑里道;再如,投掷练习中器械可以有轻重之分,提前规定不同群体分别使用不同的器材。
(三)注意事项
1.“公平竞赛法”与“差异竞赛法”要有机结合
在组织体育游戏比赛中,正常情况下应该采用“公平竞赛法”[1]。在出现某些不良的问题后,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采用“差异竞赛法”,提升教育教学效果。2种竞赛组织方法的有机结合和适时运用是达到体育游戏教学预期目标的主要途径。
2.调整差异条件要有度
在采用“差异竞赛法”时,调整的条件要素不要过多,一般以调整一个要素为宜。调整难度过大,将使获胜方缺乏应有的成就感,失利方则会失去比赛的兴趣,使双方都丧失了参与游戏比赛的激情,“差异竞赛法”运用的效果将会适得其反。最好的方法是先微调,再逐步加大,以便使双方都能感觉到有获胜的希望,并鼓励双方都要努力地参与到竞争之中。由此可看出,掌握好调整的度比较重要。
3.必须教育引导在前
运用“差异竞赛法”,学生的情绪会有较大的波动,这时教师的引导性教育一定要在赛前完成。如,告诉学生:“比赛不是目的,大家都能积极地参与,努力地锻炼,挑战自我,促进身体健康,享受体育游戏的乐趣才是根本所在。”人的能力和比赛条件有差异,但努力程度应该無差异,为了让每个人都努力,教师需要如此安排比赛,以检验每一名学生是否尽心尽力。
4.客观评价比赛的胜与负、成与败
小结时,教师不仅要表扬获胜方,肯定他们的付出,让他们感受到获胜的成就感,还要引导获胜方加倍地努力锻炼,激励他们争取在相同的条件下获取胜利,切勿因取得一点进步就沾沾自喜。对于那些因为“差异竞赛法”而造成比赛失利的学优生,教师要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肯定他们的拼搏精神和奉献精神,并鼓励他们要勇于挑战自我,即使在比赛条件不利的情况下也要坚持不懈、“战斗”到底。
参考文献:
[1]曹卫民.体育游戏教学方略[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1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王占春.小学体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