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本细读不是毫无重点的、超越文本的过度解析,也不是浮光掠影地浏览文本的浅度解读。文本细读需要细,同样也需要适度。语文阅读教学需要潜心文本,同样呼唤文本细读。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引导学生感知作者语言文字的运用、意境的创设、文化的呈现;在细读中体会人物形象的生动丰满、情怀的高雅豪迈、民风的淳朴无华。
关键词:文本细读 语言 意境 文化
文本细读理论原本并非用于语文教学中,随着国内学者对文本细读研究的不断系统化,文本细读实践性不断增强。于是,文本细读法逐渐渗透并应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这对于文本解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对于文本而言,小到一个标点,一个词,大到一句话,一个段落,或许就是文章的玄机所在。叶圣陶说:“甚解岂难至?潜心会文本。”即强调阅读教学中一定要深入文本,尊重文本,回归文本,与文本对话。在细节之处仔细推敲赏析方显故事的跌宕起伏,人物的情感变化,语言的精妙绝伦,意境的幽静深远,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有文本意识,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研读文本,不能浅尝辄止,浮光掠影。
一、见微知著,于语言文字中感知人物形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语言文字看似简单,实则却身兼传达信息的重任,意义不凡。它可以一字引领文章的情感基调,也可以一词体现故事的曲折跌宕。它本身具有的多义性和丰富性使得文本鲜活、灵动和丰满。叶圣陶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在阅读中只字片语有时都值得我们去品读、赏析,感知文字的精髓,领悟语言的精妙。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文本细读时,有时要让学生深入字词,感知人物形象。鲁迅在《祝福》中有一处对祥林嫂现状的描写:“她一手提着一个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破”一“空”把祥林嫂穷困可怜又无人愿意伸手帮助的生活状态凸显无疑,一个人悲苦凄惨就算了,可若她如此凄惨还没有人肯施以援手才是真的可怜了。品味朱自清在《背影》中如何刻画父亲的形象时,文本细读,犹如在现场。文中父亲买橘子时的一系列动作描写如“蹒跚地走”“慢慢探身”“两手——攀”“两脚——缩”“身子——微倾”等,细读之下,一字一词使得父亲的形象生动感人。
二、情景交融,于意境中体味诗人情怀
诗人在诗歌创作时总是善于在情境中浸润自己的情怀,使之情景交融、寄情于景。文本细读就是读者与作者通过文本的媒介进行思想与灵魂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触动。它可以带领学生跨越时空的限制、历史的更迭而跟随作者的灵魂感受竹林溪涧、落霞余晖、明月唱晚的闲情逸致,还可以体会把酒赏菊、登高远眺、古道快马的潇洒豪迈。用文本细读法分析诗歌的意境时,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吟诵古诗,在诵读中理解诗文内容。其次,引导学生学会积极运用想象和联想,体会诗词意境的创设,触摸诗人情怀。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一诗,全诗意境深远,景色宜人。空山雨后、松间明月、石上清泉、晚归浣女、泛舟渔人构成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画。全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给人一种清新、宁静、淡远之感,诗人王维也于此诗情画意之中寄托了自己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三、奇文共赏,于文化中感受风俗人情
文学是文化的一种载体,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发展在文学中都有迹可循。阅读文学作品,在感知作者精神意志的同时,又要学会吸取其中的文化精髓。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是学生核心素养的一部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潜心文本,解读其中的文化底蕴,领略其中的风俗人情,品味世间的人生百态。《诗经》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其所反映的农业文化以及占卜文化等内容丰富,意义深远,在文本解读时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其中的表现手法和浪漫的爱情故事,更要引导学生关注故事发生的文化背景,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沈从文的《边城》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偏僻卻美丽的湘西小镇风景画,其中山水交融,林木环抱,碧波粼粼。更重要的是这里民风淳朴无华,民情质朴醇厚,民俗古朴有趣。我们可以看到湘西青年男女擅长以歌传情;过年时人们舞狮子耍龙灯,锣鼓喧嚣;端午节要喝雄黄酒,还可以看龙舟竞赛;中秋节青年人赏月歌唱等民俗风情。如果不能细品小说中这些关于湘西民俗风情的描绘,就难以体味《边城》中的人物美和景色美。
正如文本能用细节打动人一样,教师的解读有道同样会让学生受益匪浅。潜心文本,细细品味,力求返璞归真,回归文本,然后在细读文本的过程中,使学生不断提高认知、探求新知、提升审美、锻炼思维,从而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钱保会,女,硕士研究生,淮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