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巧胤 乔建兵
共享理念下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是共享机会、共享能力、共享水平的综合体现,研究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的理念之维、结构之维、政策之维,探索建立多层次培训体系、主辅修制活动课程、全面提升综合实力将成为共享理念下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
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前行的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其中共享理念是让全国广大人民通过共同分享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优秀成果,实现共同富裕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理念的全面推进对当前增强社会发展动力、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要意义。社会发展成果最有效的衡量标准是弱势群体所享受的社会资源的量化差异,因此对残疾人高等教育的研究受到大多数高教研究者关注。
当前我国残疾人群体的高等特殊教育事业在近年来尽管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无论是与国外残疾人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与我国其他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相比,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发展都明显滞后。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城乡、区域间发展不平衡;投入不足,保障能力有待提高;理念、内容和方法不适应时代要求等问题和挑战。面对日益发展的中国经济、日益提升的中国国际地位、国际特殊教育新理念带来的新要求、新挑战和国内残疾人学生日益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探索建立一种共享环境下的新型特殊高等教育体系显得非常重要。
1 共享理念下特殊高等教育新思维的内涵
共享的前提是平等,人人享有平等的权利,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在当代西方社会进行得较为深入。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多次经济危机的冲击之后,西方社会发展理念逐渐远离甚至抛弃早期的功利主义论和资本中心论,而致力于通过“自由”、“平等”“权利”等理念彰显其社会发展目标。①罗尔斯的正义论是具有代表的理论,他试图从正义的原则作为基点阐释正义的内涵,进一步强调各个社会中原本的善是自由和机会。残疾人群体,具有特殊性,也具有普适性,残疾人享有高等教育的权利是教育公平在共享社会中最重要的体现。
1.1残疾人特殊高等教育是共享机会的体现
共享机会是共享发展的前提,如果共享机会不平等,共享就流于形式,成为一句空话。共享发展理念首先内含共享机会的平等。②残疾人高等教育恰恰是共享机会的体现,双创时代的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残疾人高等教育着力提升其适应社会的能力,不仅仅停留在能自己自足的完成生活自理能力,还应该通过接受高等教育能创造出更多的社会价值。当前残疾人高等教育主要是按照随班就读方式进行安置,主要包括一是高校招收特殊教育考生;二是在高校特殊教育方面开设专门招收残疾人学生的专业;三是在普通高校建立特殊教育学院。最少受限制环境的是第一种,最大受限环境是第三种。无论哪种模式的高等教育,都进一步增加了残疾人特殊群体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人员范围,提高了残疾人文化程度和职业技能素养,使他们能够缺陷补偿和潜能的开发,促进社会的融合与发展,为残疾人特殊群体提供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是现代共享理念下社会向前发展的基本条件。
1.2残疾人特殊高等教育是共享能力的体现
共享能力是共享发展的基础,如果共享能力缺失或不足,纵使共享机会平等,共享也将无法实现,共享能力的不同必然会产生共享水平的差异。残疾人特殊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为提高残疾人在社会生活中的适应能力而进行的知识和能力培养,从教育的角度,无论是课程设置、教学途径、教学方法等环节都具有特殊性,在教育理念、教育文化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独特性,这恰恰反映在共享能力的差异上。残疾人高等教育因地域、文化、经济呈现出共享能力综合差异,这必然导致共享水平的差异。残疾人自身文化程度、成长环境、社会环境的差异也同时作用于共享能力,教育差异决定了共享能力,共享能力反作用于教育差异。残疾人高等教育应落脚于提升共享能力才能有生命力,殘疾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在残疾人教育理论发展、理念更新和丰富高等教育内涵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所选择的不仅仅代表了当前教育理念的多个维度,更应该是高等教育的核心。
1.3残疾人高等教育是共享水平的体现
共享水平是共享发展的前提,在切实保障共享机会平等的前提下,共享能力和共享水平的差异须限于共富范围之内,共享水平是共享机会、共享能力的体现。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多次明确指出,在未来的社会中“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残疾人高等教育在残疾人教育系统属于教高层次教育,体现残疾人共享社会福利的高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围绕共享发展思路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布局,其中关于教育方面的成果共享和创新是共享发展的重要内容。
共享机会、共享能力、共享水平相互联系、相互区别,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按照西方经济学熊彼特的新经济学管理理念,将资源配置努力或尽可能达到雷帕托最优模式,社会资源达到最优化配置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共享,共享理念下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将是社会资源是否优化配置的重要量化指标。
2 残疾人高等教育历史发展的三重维度
2.1理念之维:从随班就读到融合教育的演变
中国残疾人高等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山东滨州医学院在1985年面向全国开始专项招收肢残学生;北京大学和长春大学在1987年面向全国针对盲、聋学生发布单考单招计划。天津理工学院在1997年面向全国范围招收具备高中同等学历的听障青年。在中国长期传统儒家教育思想的历史文化背景下,随班就读的残疾人高等教育模式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政治与教育理念。随着西方融合教育思想的出现,回归主流、一体化、正常化教育发起等理念出现在特殊教育领域,美国特殊教育经历的隔离式特殊学校或机构、特殊班、瀑布式多层次服务体系、到融合教育的变化对我国的特殊教育影响深远。当前,共享思想的核心恰恰是个人自由、社会平等社会观念为基础,是将残疾学生与普通学生共同在普通高校接受专业教育,追求残疾人特殊教育的高质量,最终实现个人尊严与社会公正的平等化。虽然我国目前有跟班就读的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总体上来讲教育水平、人力、资源、相关服务等都不足,但是从发展和实践的角度来看,创设一个和谐、接纳的社会氛围、持续的宣传教育公平观念、秉持融合教育理念,都是我们当前和未来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2.2结构之维:专业结构从单一向多元转变
残疾人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是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培养目标和专业设置不能简单的融合高等教育体系,而是要立足把一个残疾人通过最佳高等教育培养成能够就业,甚至能够创业的高素质高级别专门人才。从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专业设置的统计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培养目标与健全大学生有一定的差异,在不偏离我国教育部所规定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基础上,重点考虑盲、聋哑以及肢残的特殊学生群体因身体的缺陷和毕业后就业岗位要求的矛盾。我国高等院校招收残疾人的招生指标涉及的领域从最初的涵盖艺术设计、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针灸推拿、美术学等相对比较单一,到逐步发展到可以根据盲生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特点设置以触摸为主实践性强的专业;根据盲人群体对声音更敏感的特点,设置音乐类专业;根据听力障碍学生的非听觉功能更为敏感的特点开设艺术设计和绘画专业;根据残肢学生的专注特点,设置可完全发挥其能力和潜力的会计学、计算机软件编程等专业。从单一向多元的专业结构发展体现了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的研究和发展正处在逐渐完善和丰富的阶段,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定位上更注重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注重完善人格的形成。高等院校的教育理念和机构,也在逐步的从单一型向多元多层发展,从培养目标和专业设置更有利于学生更好的获得融入社会的能力,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更有利于学生更快的获取知识和技能,校园文化和师资建设更有利于学生更多的赢得社会的关注。
2.3政策之维:共享政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目前,针对残疾人的全力我国已经专门出台了一系列法律和政策,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教育条例》等法律条文,在《中华人民公国先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文本中都有关于特殊教育相关的条文规定。《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教育部等部门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的通知》是在2014年制定的,其中关于对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提出了一些要求,但从当前各项政策来看,绝大多数都是大而统的法律条规,从概念、范围、规模、类别上进行范畴性的定义和规定,缺乏从供给侧实际效力评估研判制定,我们可以看到,之前的法律实际效率和高等教育的政策权威性相对局限和随意,没有针对对特殊教师和专业护理人员的资质、能力以及配备方案做出明确规定,没有对高校用于特殊教育的设施设备做出明确的规范。因此,立足供给侧的结构性政策改革显得迫在眉睫,需要更多具有实效性的政策出台为特殊高等教育提供更科学的法治化基础保障。
3 探索建立残疾人高等特殊教育培养体系
3.1建立服务地方的多层次残疾人高等教育培训体系
残疾人高等教育是一项综合系统,涵盖了学校的人才培养、专业设置、社会服务等子系统,还辐射涵盖对社会残疾基础教育师资的培养、专业志愿服务群体的训练提高等。因此,构建服务地方的多层次残疾人高等教育培训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面向残疾大学生,建立国际化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残疾人高等院校要努力与国际化特殊教育办学理念接轨,从办学模式、师资培训、课程模块等方面要创新思路,通过国际合作项目、互换师生、学术研究活动等形式构建残疾人国际化教育格局,创新性引入国际化残疾人教育新理念、新模式,探索一条适合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融合国际化残疾人高等教育理念,满足不同残疾学生的需求的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教学方法。
面向残疾人基础教育师资,建立职业化的终身教育体系。服务社会是高校三大功能之一,残疾人高等学校服务地方残疾人事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有针对性的提高残疾人基础教育师资水平,对于提高残疾人社会服务质量有重要作用。面对残疾人基础教育师资,高校要立足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教师职业道德,通过专业的技能培训,提高其掌握特殊教育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使其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扎实的理论知识。针对不同地域特征,不同的残疾儿童需求,残疾人高校应大力加强针对性的专项研究,进行项目开发和研究,不断丰富教育教学内容,建立职业化的终身教育体系,开设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模块供选择,提供个性化的教育资源,真正提高职业化教育能力。
面向殘疾人社会服务者,建立专业化的志愿服务体系。残疾人社会服务是当前社会工作中重要内容,包括在社区、康复中心开展服务的社工人员。特殊教育高校应着力构建一体化的专业志愿服务道德标准和职业要求,全面提高社会残疾人志愿服务质量,开展专业化志愿服务一体化培训,将实现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残疾人教育、服务全过程化,真正的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从而提高社会共享能力。
3.2建立主辅修制的残疾人培养活动课程
融合教育理念的核心就在于平等的对待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的残疾人高校需要将残疾学生完适应校园文化,与正常的同学共享学校教育资源、人文资源,残疾学生还可以接受与身体健全学生同样的素质文化教育,同样参加全校公共选修课的学习,同样修读第二学位和辅修专业,共同参加学校学生组织的各项比赛及文化活动。
同时,要注重将主辅修制运用到残疾人教育环节,将残疾学生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学习完全打通,整体规划设计修读学分,大量鼓励有特长残疾学生能通过参加其他校园文化活动、竞赛完成规定的学分,从而更好的消除残疾学生共有的自卑、封闭、依赖、多疑、孤独等心态,有利于残疾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同时能提高其更好融入社会的信心和能力。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开展有重点、有层次、有步骤的特殊教育文化活动,成立残疾学生艺术社团,力争每个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参加一个社团,如:手语舞蹈、手语话剧、书法、绘画、摄影等艺术类社团,让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能提高残疾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3.3全面提升残疾人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
教育主管部门要大力支持创办特殊教育的高校全面提高现代化教育技术,加大投入、注重实用、与时俱进的原则,在盲人电子阅览、聋人电子美术设计、残疾人多媒体教学软件、残疾人远程高等教育网络直播室等方面,努力实现与国际化接轨,让更多更先进、更完善的现代化技术能进入高校,满足残疾大学生高等教育的需要。同时,要更加注重师资力量的提高,建成一支科研能力强、专业素质高和热爱特殊教育事业的高水平专业教师队伍,特殊教育要求教师不仅仅具有教学能力,更要有正确的特殊教育科学思维,需要比较独特的知识结构和扎实的相关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对特殊学生的耐心、恒心和爱心,要求比较独特的知识结构和相应的专业知识。这是提高学校办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
共享理念下残疾人高等教育具有特殊的教育使命,能够为更多的残疾学生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高等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残疾人高等教育一定能取得更长足的发展。
(作者单位:乐山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