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红蕾 朱建强
自2015年以来,团宜宾市委针对全市留守儿童现状,结合高校大学生志愿者开展关爱行动的强烈意愿,在189个乡镇近1000个行政村,全域落实推进“七彩假期”青年志愿者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志愿服务项目,探索形成了“全域长效”关爱模式,实现所有乡镇、贫困村全覆盖,为地方党委政府、大学生志愿者、留守儿童搭建了桥梁,打通了共青团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截至目前,已招募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志愿者7200余名,陪伴关爱留守儿童逾4万名。
团宜宾市委书记谢飞说:“宜宾市充分发挥共青团的组织优势,推动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项目落在实处,用浓浓的爱积极传递正能量,让留守儿童感受到来自党的温情与关怀;为广大青年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提供了广阔平台,成为青年学子成长成才的‘历练营和深化校地合作新模式的重要载体。同时,吸引更多的高校青年学子成为校地共建的推动者,万里长江第一城的宣传者,幸福美丽宜宾的建设者,共同助力宜宾经济社会发展,为加快宜宾建成四川省经济副中心献计献策!”
宜宾市精准对接志愿者专业特点和基层实际需要,着力构建志愿者“引育用管”长效机制,从源头激活志愿者服务队伍,有效解决志愿者“急用现找”的问题。一是做大志愿者蓄水池存量。转变“坐等上门”观念,主动面向“211”“985”高等院校发送邀请函,与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等校团委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招募到来自近102所高校的7200余名志愿者。根据全市留守儿童现状和特点,确定志愿者队伍需求的数量、质量、类别,实现精准服务。二是提升志愿者专业化能力。团市委联合高校师资团队和公益培训机构,专题编写《志愿服务活动培训手册》《成长纪念册》和《成长教案》。纪念册和教案内容覆盖思想引领、传统文化、兴趣拓展、品德习惯、安全自护、生态环保等六个方面;培训手册对志愿服务活动的内容、方法、形式及参与流程等提供了专业辅导,精准提高志愿者服务水平。三是加强志愿者人性化管理。一方面切实做好志愿者服务队的后勤保障,为所有志愿者统一购买意外伤害商业险,积极协调乡镇党委政府挤出机关、教师的食堂和宿舍为志愿者解决食宿问题。另一方面研究出台志愿者管理办法,为每个志愿者团队配备一名乡镇团干或村干部担任辅导,以临时团支部的形式管理运行。
宜宾市按照党委领导、团委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思路,充分发挥各方力量,构建起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全域参与的志愿服务帮扶体系。一是党委抓统筹,牵住“牛鼻子”。市委市政府每年底召开政府群团工作联席会,协调解决下一年的工作资金和市级部门配合问题。各区县成立关爱工作组,召开部门和乡镇征求意见会及动员大会,研究制定活动实施及配套经费方案。乡(镇)、村(社区)一级落实关爱责任,设置服务站点,进行广泛宣传。二是团委牵头干,当好“协调员”。团市委发挥牵头抓总的作用,将志愿服务工作充分融入全市工作,当好志愿活动的组织员、管理员、安全员、协调员和服务员,认真研究制定活动方案、明确部门职责、分解落实任务。三是部门齐参与,唱响“协奏曲”。全市整合财政、教体、民政、卫计委等16家部门,根据职能提供专项经费、医疗保障、场地保障、物资保障等,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目前已累计整合市级各类资金700余万元,各区县落实活动经费1700余万元。四是社会共融入,圆梦“微心愿”。团市委开展认领“微心愿”行动,吸引了宜宾市银监分局、宜宾市农商银行系统、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公司宜宾中心支公司、宜宾市保险行业协会等10余个爱心组织参与,累计募集捐赠70余万元。社会各界爱心组织与大学生志愿者组成帮扶小组368个,帮助留守儿童实现微心愿6428个,为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活动汇聚强大的社会力量。
留守儿童队伍庞大、情况各异,志愿队伍学有所长、术有专攻,团宜宾市委针对实际需求进行分类指导,打造了一系列特色鲜明的志愿服务品牌。一是精准帮扶当好爱心使者。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特别是贫困家庭子女关爱缺失的問题,指导志愿者队伍以“1对1”或“1对多”的方式与留守儿童结成对子4537个,每年依托村“两委”活动室、学校、青年之家、童伴之家、七彩小屋等现有志愿服务阵地开展帮扶活动。二是发挥特长当好志愿老师。针对留守儿童学业进步需求,志愿者开展英语、数学、语文等教学服务,共开展特色课堂569场次,受益儿童达到4万余人次。五年级小学生刘小小说:“很喜欢来这里的哥哥姐姐,他们很耐心,不懂的地方会重复讲,教的知识都学会了。”三是爱心呵护当好安全卫士。针对最受关注的儿童暑假安全问题,指导志愿者队伍分别组成安全自护、普法宣传等小组,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关爱留守儿童不遗漏一人”家访活动,引导大学生志愿者按“网格化”分工,采取“电话预约、逐个登门”的方法,积极宣传安全、法律、禁毒等知识,切实提高未成年人的安全意识和自护能力。
团宜宾市委坚持以团的工作指导团的活动,以团的活动创新团的工作,将团的工作与青年成长、社会发展紧密相连,激发了团的改革创新活力。一是结合“1+100”探索直接联系青年新机制。建立“高校团委+团市委+基层团委+服务团队+学生家长”联系链条,将青年志愿者、服务对象及其监护人纳入专兼职团干部经常性直接联系体系,畅通微信、QQ群,开通微邦组织功能,实现团干部直接联系、服务、引导青年的“青情”日渐浓厚。二是结合“网上共青团”探索引导青年新方式。创新宣传引导模式,通过H5招募页面设计、微信公众号发布、微信微博转载等方式广泛开展活动传播引导,实现活动宣传直达青年、信息传播几何倍增。线上开展“宜宾七彩假期快乐童年”“宜宾青年之声”等话题讨论,进行“关爱活动”每日信息推送,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活动影响力持续提升。目前,“青年之声”累计访问增量达5500万余次,微信微博总阅读量突破625万人次,每日信息推送累计阅读数超过200万次。三是结合“精准扶贫”探索团青服务大局新载体。坚持把服务中心大局作为努力方向,通过精准关爱,助力脱贫攻坚工作。团的干部带头组织实地走访,深入8500余户留守儿童家庭,及时了解困难、收集心愿、帮助解决,真正实现团的工作“小切口彰显大作为,小关爱撬动大民生”的目标。
(作者贾红蕾系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挂职干部,浙江大学团委干部;作者朱建强系团宜宾市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