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合龙
高中英语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其不仅在于语法知识的不断深入,还在于学生的灵活掌握与运用知识的能力,这就考查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是否具有情感投入,是否能够融入到英语学习的情境中,同理这也是教师教学的重点内容。在人本情感投入下开展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展开深入探讨。
1. 解析人本情感投入的学习观
人本情感投入,就是以人本主义教育为核心内容,以情感投入为寻求共鸣的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学习价值观。这是在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上的升华,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形式上的增加学生学习的内心情感、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树立学生的学习氛围等各个环节相互融合促进的总和,教师以此学习观投入于学生的高中英语学习中,对于学生的英语成绩以及活學活用的能力提高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这种人本情感投入的学习观就是以学生为内容开展的教学,让学生明白自己的情感投入所创造的学习价值,从而指导于自己的学习实践中。
人本情感投入的学习观主要应用在以下几方面:在教学方法上,遵从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以自己的认知水平为标准进行教学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在教师营造的良好氛围中自由发挥创造,促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指引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在教学组织上,形成以教师为指引的活跃的课堂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寻求舞台进行自身能力的发挥;在教学评价上,则是以情感为纽带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树立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完善。简言之,人本情感投入就是让学生在情感的牵引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效果。尤其是英语教学,没有适当的情感投入则难以把握语言应用中的内涵,难以消化吸收其中的奥秘。
2. 利用人本情感投入开展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实践的应用策略
利用人本情感投入的学习观开展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对于学生的知识巩固和应试技巧掌握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应对高考。而在实际应用中,要注意相应的实践策略应用,才能发挥人本情感投入学习观的最大功效。
2.1合作学习法的讨论应用是人本情感投入学习观的重要应用
人本情感投入既然是以学生的情感投入为出发点,那在实际教学中则应注意学生自我的情感投入,通过学生的眼神、语言、动作中了解学生的心中所想,继而传达给教师,教师再依据学生的表现进行相应的指导。合作学习法的讨论就是很好的应用策略。以人教新课标版的高中英语教材为例,在学习《English around the world》这一单元时,教师以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开展教学。需要注意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合作讨论的学习效率,教师必须在学生进行讨论前做好准备工作,比如学习英语的重要性,世界各地的英语有哪些区别,世界上有多少人是讲述英语的等等,以问题导入的形式明确学生的合作讨论内容,这样学生在讨论时更加具有针对性,更能保证学习效率,且学生在互相讨论的过程中所营造的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正好激发学生内心真实的情感投入,如此则最大程度的保证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2.2课堂互动的设计应用时人本情感投入学习观的保障应用
人本情感投入学习观的应用策略还在于课堂互动的设计环节,这不同于学生分作合作的形式,是教师与学生彼此互动的深刻体现,有助于学生对教师产生信赖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以人教课标版中的教材为例,在学习《Healthy eating》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开展课堂互动环节,让学生列举短语、词组互句式说明你心中认为的健康饮食包括哪些,而哪些不属于健康饮食的范畴,以此训练学生自行组织短语、句式等相关的英语应用,同时促成学生的科学认识,引导学生以英语形式描述自己的生活状态,以此保证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学生在与教师进行课堂互动的环节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内心表现自我的情感需求,以学生的求知欲为出发点展开教学,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人本情感投入就是时刻以学生为中心,包括课堂教学应用中的各个环节,只有教师真正做到这一点,学生才能更好地按照教师既定的轨迹前行。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是山,教师是海,有广博无限的知识,有宽广无边的胸怀,其一言一行都足以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甚至是学习质量,因此教师在实行人本情感投入的学习观内容时,必须要以身作则,做好身为教师的行为示范,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尤其是教师的言行举止,对于学生的教学评价影响至关重要,能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与信心。在高中英语课程的学习中,学生的信心建立非常重要,只有学生内心真正强大,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才能更加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继而引领自己前行。
[1] 朱颖. 高中英语教学中情感因素的调查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 2015.
[2] 陈香. 人本主义视角下的高中英语情感教学研究与实践[D]. 宁夏师范学院, 2015.
[3] 龚由志, 程世禄.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与外语教学活动探讨[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10).
(作者单位:山东省泰安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