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献峰
2018年7月,我参加了赴德国乡村振兴专题研究班的学习。乡村振兴战略与林业息息相关,通过参加本次乡村振兴研究班的国内外专业培训、现场教学、同学之间的交流研讨以及对德国城乡融合发展的深入了解,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提升了理念,更加深刻领会了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的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坚定了对美丽浙江建设和乡村振兴的信心和决心,特别是对如何发挥林业功能和作用,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有了更全面的思考。
主要收获和体会
生态保护是城乡融合的基础。德国的城乡融合离不开生态保护,德国尽管森林覆盖率只有30.1%,但森林分布错落有致,大片耕地和草地边上必然分布大片森林,只要有乡镇和村庄,必然有大片森林环绕,生态保护是乡村振兴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生态补偿机制成为德国生态保护的核心要素,同时德国的特色建筑、垃圾分类、庭院绿化等也给我们留下了赏心悦目的深刻印象。
制度供给是城乡融合的保障。德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不同程度经历了乡村衰退的过程,最终依靠政府的重大制度性供给主动进行乡村更新,实现了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德国建立了覆盖“联邦政府—州政府—地方政府”全系统的乡村建设法律框架体系,有力促进了土地整合和乡村更新。同时,德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备,城乡居民收入差异较小。
基础设施是城乡融合的前提。针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大、公益性强、回收周期长等特点,德国以空间规划布局为先导,突出乡村文化传统和地方特色,采取多种政策导向,重点完善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公共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将乡村建设更新融入乡村整体发展,真正实现了“城乡等值”。
产业兴旺是城乡融合的根本。德国以土地规模化和农业机械化为前提实现了农场规模化经营,同时,把生态化经营、发展有机农业作为产业发展的基础。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载体,完善的订单农业等利益联结纽带,以及在传统农业中融入加工元素、服务元素、科技元素,加上乡村旅游,促进了乡村发展的活力,三产融合是产业兴旺的基本特征。
技能人才是城乡融合的必然。德国农民中不乏高学历人才,并对农业从业人员设置一定的门槛要求:农场主和农业企业主需具备从业资格,其他人员则需经过专门的农业技术培训和实习锻炼。无论是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还是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无论是构建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还是健全乡村治理体系,都离不开人才,都离不开人才振兴。
森林康养是浙江乡村振兴的最佳结合点
2013年丽水市率先提出了“建设森林养生福地”的目标,2014年省委20号文件提出了“打造一流的森林养生福地”的目标,2018年6月召开的全省大花园建设工作会议提出了“打造全球知名的康养福地”的目标,这些目标的基础就是浙江“七山”的优势。
德国森林康养的经验。森林康养最早起源于德国。19世纪40年代初,德国威利斯赫思镇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森林浴基地,后来逐渐又衍生出了“森林地形疗法”“自然健康疗法”等森林康养类型。1962年,德国科学家K.Franke发现人体在自然环境中会自动调整平衡神经,恢复身体韵律,认为树木散发出来的挥发性物质,对支气管哮喘、肺部炎症、食道炎症、肺结核等疾病有显著疗效。20世纪80年代,森林康养成为德国的一项国策,被纳入国家医疗保障体系,患者凭医生的处方可以进行免费的森林疗养。森林康养被纳入医保后,德国公费医疗费用反而下降30%,每年节约数百亿欧元的费用。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住宿、餐饮、交通等的发展,还催生出森林康养治疗师、导游、护理等职业。现在,德国提出了“森林向全民开放”的口号,规定所有国有林、集体林和私有林都向旅游者开放,森林康养医院数量达到350多家,每年森林游憩者近10亿人次。森林康养极大地带动了德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浙江森林康养的优势。浙江“七山一水二分田”,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1.17%,拥有省级以上森林公园123个、湿地公园49个、自然保护区19个,森林康养资源非常丰富,是长三角区位最好、森林最多的省份,以森林康养带动乡村振兴的发展潜力巨大。2015年全省开展了以森林康养为目标的森林特色小镇和森林人家建设,并率先在国内开展森林康养研究,浙江省林业厅与浙江医院合作,先后在桐庐、遂昌等对森林医疗的功效进行了初步评价,研究发现森林环境能有效缓解焦虑、抑郁等疾病,并有利于减轻呼吸道、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危害。对于地处偏远的乡村来说,主打森林康养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如临安白沙村、开化龙门村、新昌外婆坑村等,尽管山高路远,但由于森林植被丰富,主打森林康养功能,吸引了大量城市居民休闲养生,农民人均收入大大高于本县农民的平均收入。
对策建议
从德国的乡村发展实践来看,浙江森林康养产业还面临着不少问题,与乡村振兴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现结合本次学习培训,提出如下建议。
做好顶层设计。森林康养是一个跨产业、多业态、复合型的系统工程,需要站在促进乡村振兴战略高度进行顶层设计,实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开发。在加强自然保护地和珍贵彩色森林建设基础上,谋划森林康养地培育。特别是浙中、浙南和浙西山区可利用森林生态优势大力发展森林康养业,以乡镇或村为单元,发展森林小镇和森林人家,广泛征求公众意见,开发具有区域特色和品牌效应的森林康养目的地,打造集吃、住、游、购、养生、保健、疗养、康复、度假等于一体的乡村森林康养产业综合体,并辐射带动周边乡村发展。
強化政策保障。积极探索医养结合体制改革试点,参照德国、日本、韩国等先进经验,将符合条件的森林医疗、康养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其康养费用按规定用医保支付报销。推进农村建设用地的整合利用,开展林业生产设施用地多功能利用试点,对符合规划并依法审批的林业生产设施,允许在不改变性质和基本用途的前提下开展森林康养设施的多功能利用。
培育“新农人”。森林康养产业,离不开土地的规模经营,离不开新型经营主体。目前全省林地的流转率仅为15.6%,且大多为集体林。要加快推进林地“三权分置”,通过组建林业股份制合作社、股份制家庭林场等形式,加快林地流转。研究制定林地适度规模经营奖补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主体进行奖补。鼓励社会资本和林农形成利益共同体,建立“林权变股权、资源变资本,林农当股东、收益有分红”股份合作机制,不断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同时为本地农民提供更多的“家门口”就业机会,吸引年轻人重新回归乡村,解决村庄建设和产业发展后继无人的问题。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有效降低农村经济发展的交易成本,激活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吸引人心、增加人气、留住人才,特别是加快山区路、水、电、气、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并提供相关服务,为森林康养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加强人才培养。加大农民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和专项技能学习扶持力度,同时出台激励政策吸引新乡贤、大学生、退伍军人、农民工等返乡创业就业,以人才振兴助推乡村振兴。组织有关林业和医学科研团队开展联合攻关,开展森林保健功能、康养林营建、森林疗法等方面的研究。
规范标准认证。加快森林康养相关省级地方标准的制定,编制康养森林、森林特色小镇、森林人家等森林康养相关建设标准和评定规范,完善森林康养标准体系,营造规范、健康的产业发展环境;制定森林康养基地认证办法,加快康养专用森林、森林养生食品、饮品、纪念品等开发与认证,积极打造一批具有乡土特色和区域影响力的森林康养地理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