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职业教育,沪上各级各类职业院校积极营造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结合具有上海特点的“海派”工匠文化,在学生心中埋下“工匠精神”的种子,并通过丰富的教育手段使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为上海全力打响“四大品牌”培育优秀人才。
记者 徐红清 摄影报道
工匠精神融入海派味道
上海是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发源地之一,不少职业学校从诞生之日起就蕴含着浓厚的海派文化气质,并将这种气质发展为独特的办学特色。位于上海市中心地段的上海市商贸旅游学校,就是具有这种特色的职业学校之一。学校将海派风格与气质带进课程中,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上海的温度和态度。
顾绣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之一,也是上海地区的文化瑰宝,目前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传承、保护非遗文化,该校成立“露香园顾绣习艺堂”。学生在拥有五十多年刺绣经验的顾绣传承人的指导下学习刺绣技巧,对老一辈绣娘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耳濡目染。“小绣娘们”日复一日地练习顾绣,在一针一线中体悟工匠精神,通过顾绣展现出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上海市商贸旅游学校校长李小华说:“弘扬工匠精神不能只喊口号,我们希望开发大量有内涵的课程,来保证工匠精神能够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具体行为当中。”
“鲁班魂”深入校园
走进上海市城市科技学校,便随处可见匠之鼻祖的鲁班雕像。该校围绕代表工匠精神的“鲁班文化”,逐渐打造出富有职教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该校的“鲁班文化”还被评为“2017年上海职教系统校园文化优秀项目”之一。
据了解,城市科技学校特别开设了鲁班文化广场,图文并茂地呈现鲁班的生平故事、历史伟绩和人格魅力。围绕“鲁班文化”,学校开展了“鲁班文化节”、评选“鲁班之星”等一系列活动。“举办这些活动就是希望工匠精神像种子一样撒在学生的心中。我们不跟别人比文凭高低,我们比的是匠心精神、职业态度以及对社会的担当。”上海市城市科技学校副校长杨连芸介绍。
此外,该校与海外职业院校合作,邀請合作学校学生来沪交流,架起海外沟通桥梁。交流生们通过学习制作鲁班锁,感受工匠精神。不知不觉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芬芳早已慢慢飘向海外。“鲁班文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通过工匠精神具象化,护航学生的健康发展,培育有用之才。今年获得“鲁班之星”称号的蒋同学感慨地说:“工匠精神的学习对我触动很大,将来在岗位上我会扎扎实实地做好一颗螺丝钉,努力为社会做贡献!”
“工艺中国”培育新匠人
“前三年我把自己定义为一个工人,只是学习一门技术。如今,我会更倾向于用心钻研一些技法。”来自上海市工艺美术职业学院“3+1”大师班的小林同学坦陈着自己的想法。从被动的职业定位走向主动的技艺定位,小林身上正在经历着迈向职业匠人的蜕变。
这种蜕变来自上海市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特别开设的“工艺中国”课程。学校邀请行业大师来校讲述职业经验,为学生们带来一场场不一样的视听盛宴。在课后,学校组织创意市集,通过作品展示、逛集交流、创意分享,为学生提供一个将作品与市场结合的尝试机会。
继承传统、走向当代,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党委书记许涛说:“传统文化不仅要得以继承,更要考虑其可持续发展。”
学校凭借自身专业特色,与各地民间手艺人、非遗文化传承人进行交流合作,收获颇多。学生在他们的言传身教中领略多样民族文化的精彩,同时校方也为这些文化在市场中寻找、开辟出新的道路。譬如,该校服装、皮具、首饰专业的80位学生以彝绣为特色元素,开发出250套服装、30个系列饰品、10个系列皮具,将彝族服饰文化用现代设计表达出来,将非遗带入市场化的现代生活,深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