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kee
从1998年至今,王永的公益“顺风车”已经走过了整整二十年,让数十万车主身边的空座成为他人回家的希望。 他以自己为例,证明了每个人都可以化身为小小的星火,去照亮、温暖、唤起陌生人之间的信任之光,就像某首歌里唱的,“你拥有一些英雄的梦想,好像黑夜里温暖的灯光 ”。
有去马甸、双安的吗?
搭车不要钱!
清晨六点多,北京昌平区回龙观344路公交站的等车队伍已经排了上百米。王永开车从小区出来,刚好路过这里,他放慢车速,冲着汗流浃背的人群敞开嗓子吆喝起来:“有去马甸、双安的吗?搭车不要钱!”
王永住在北京昌平区回龙观,上班地点在海淀区的四通桥附近,二十多公里的路程,他已经记不清让多少人搭过他的车上下班。
王永的老家在湖南邵阳县的岩口铺镇,搭顺风车在当地是件很常见的事。早年间,当地交通不是很便利,人们要出门就站在马路边等着搭乘过路车。“你想想,大家都开着小四轮或者大卡车去市里,那该多热闹。要是别人车上坐着五六个老乡有说有笑,而你的车上老就自己一个人,可能是你人缘不好。”王永说。
1998年,刚到北京两年的王永,买了人生第一辆红旗牌小轿车。有天暴雨,他开车正行驶在一段坑洼路面,突然,前面的一辆车“唰”地溅了路边行人一身泥水,王永定睛一看,还是位老太太。他把车停下来,问满身泥点子的老人要不要搭车回家。老人呆滞的目光中突然放出光芒,那是一种无助之人瞬间希望重燃的眼神,这么多年过去了,那个眼神依然让王永记忆深刻。
老人被送到家时,她的家人正焦虑不已,老太太没带伞,也联系不上,全家人像待救命恩人一样感谢眼前陌生的司机师傅。这件事对王永来说只是举手之劳,但对老太太一家来说,却是暴雨中温和的暖流。
回家路上,王永的心情澎湃不已。他发现,北京每日车流量上百万,但八成以上的私家车上都只有司机一个人。他说:“一个人开车太浪费资源了,而且也很寂寞呀。”王永回忆起老家搭顺风车的景象,生出了免费搭载陌生路人的念头。
唤起陌生人之间的信任之光
搭顺风车的历史,在全世界由来已久。二战时期,为了节省燃油,欧美的老百姓纷纷拼车出行。1957年凯鲁亚克写就的经典之作《在路上》中,就有大量篇幅描述年轻人搭顺风车去目的地的场景。而这一“节能环保、减缓交通压力、促进人和人之间互相信任”的模式,很多年前在国内并不常见。有一次,王永问一个女孩是否搭顺风车,不想站在旁边的男友直接把手里的半杯豆浆泼在他脸上。
打开车门容易,打开心门并不容易,人与人之间太缺乏信任。王永觉得,这虽然可以理解,但也需要去改变。每个人都可以从自身做起,化身为小小的星火,去照亮、温暖、唤起陌生人之间的信任之光。
某天,一位中年妇女在回龙观抱着孩子在路边拦车,孩子满头是血,一辆辆出租车从他们身边飞奔而过,却没有一辆停下来。王永看到后,立马捎上他们直奔医院。到医院后,王永留下一笔钱就默默地离开了。好几天以后,估计是孩子出院了,王永在同一个地方看到了这位大姐,她身边竖着一块纸牌,上面写着“好心人,你在哪里?”。王永走过去,本以为这位大姐会非常惊喜,没想到大姐却没有认出他,王永虽然有点失落,但也很欣慰,他说:“大姐,你不必等了,别人既然愿意帮你,就不会图回报的……”
二十年来,王永免费搭载乘客过万人,但其中的搭载难度并不低——每搭一个乘客的背后,大约要招致10个人的白眼,100个人的拒绝,但令人欣慰的是,他搭过的人有的也成了他的效仿者。
有一次,王永正开着车,突然一辆车从后面追了上来,开车的小伙子摇下车窗喊:“嗨,王永!”王永纳闷:“你是谁?”小伙子说:“我坐过你的顺风车,现在我也买车啦,旁边这位就是我搭的顺风客!”旁边那哥们把头伸出来跟他打招呼:“对对对,我们正说你呢!”
搭载乘客也有惊险的时候。某天晚上,王永进城办事,看到一个青年男子在拦车,他习惯性地停车搭人。这名男子上了车一言不发,后来他突然质问王永:“你真的不收钱?那你图什么?”
王永讲述了自己当年刚到北京的艰辛,以及受过很多人帮助也想帮助别人的心理。听完后男子沉默了一会儿,突然说停车,边下车边说:“兄弟,你以后要小心点,不是所有人都是好人。”在他下车的一瞬间,王永看到男子腰间别着一把刀。
“善意”种子遍地开花
那次经历给王永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公益顺风车要持久,安全问题一定要解决。
2012年,王永联合赵普、郎永淳、陈伟鸿、邓飞等名人发起“春节回家顺风车”大型公益活动,“让你身边的空座,成为他人回家的希望”,目的是帮助在外拼搏的异乡人春节回家与家人团聚 、过年。活动在微博上反响热烈,不少车主加入进来,愿意奉献一份爱心,让买不到车票的异乡人看到了回家的希望。
初心虽好,但王永也非常担心出事,他说:“整个春节期间,我没有一天不在心惊胆战中度过,每天不停地盯着手机,刷着微博,生怕出事,那是我过的最担惊受怕的一个春节。尽管有保险支持,但是一旦出事,我作为发起人必须负责,所以我也做好了万一出事自己必须承担责任的心理准备。还好,六百多辆公益顺风车搭载着一千多位乘客,全部安全到达目的地,没有发生意外。”
后来,“春节回家顺风车”活动成为常态,全國各地都自发成立了公益顺风车组织,每逢节假日、高考、突发事件时,就能够听到公益顺风车主的声音。迄今为止,公益顺风车累计至少帮助数十万人免费回家,并完成了“一个人的公益→一群人的公益 →一个社会的公益”的质变。
后来,王永在他的《顺风车咨询报告》里写道:微公益,看似事小,却能办成大事。从小处着眼,从自身做起,一点一滴,从细微做起。如果大家都能够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并积极参与其中,即使是看似很普通的一件小事,也能做成一件大事。
2016年,王永完成了他在香港理工大学的博士论文《不确定情境下的助人行为研究:以顺风车为例》。在论文引言里有这样一段话:“是什么因素促使有些人不辞辛苦、不怕麻烦、不惧误解、甘心奉献?又是什么使得有些人在犹豫中选择默默离开?
在论文中,王永提出,“情景的不确定性”对车主的助人行为有重要的影响。就是说,时下的社会风气、顺风车的新闻报道、搭乘者的言语态度,都会推动或抑制车主做出助人行为。换句话说,只有社会各界人士参与进来,公益顺风车生存的环境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王永也在多个公益论坛中强调,要为公益事业赋予法律、规范、技术角度的安全保护措施,这样才能让一件好事发展长久,变成一个社会的文化共识。
如今,全国各大城市都有了自己的公益顺风车组织,离那个懵懂的年轻人在回龙观344路公交车站扯着嗓子喊出第一声“免费搭车”已经整整二十年了,那时的一颗“善意”种子终于在人与人的温暖中遍地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