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不琢,不成器。這是古人对玉与器的认识,意思就是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成为器物。这个故事讲的是:楚国人卞和在山里找到了一块还没有琢磨过的玉石,献给楚王,却被宫里的玉匠说是一块普通的石头,结果卞和被定罪。到了楚文王时期,文王命人对玉石进行打造,发现果然是一块上等的美玉,于是便将它命名为“和氏璧”。
可见,玉石是需要加工打造才能显出其价值的,这个打造加工的过程,就是对玉石进行雕琢的过程。自古以来,我国就有雕琢玉石的手工技艺,这门技艺流传至今,被简称为玉雕。工艺师在制作玉雕作品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玉料的天然颜色和自然形状,经过精心设计、反复琢磨,把玉石雕制成精美的工艺品。我国的玉雕作品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2008年玉雕还入选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玉雕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在我国人民心中有着浓厚的情感,对于它的创作,我国玉雕艺人也总结了一套完整的工序,并传承至今。一般来说,玉石的加工雕琢过程,需要通过选择原料、设计玉料、加工雕琢、作品抛光等几个工序。
选择原料,是玉雕工艺的第一步,因为不同的玉石有不同的纹理、结构,玉雕师一般要根据玉石的这些特征,来判断玉石的质量和进一步加工锻造的可能。
设计玉料,这一步需要玉雕师有独特的慧眼,能够找到玉石的亮点进行设计,并在接下来的打造中将其最大限度地表现出来。一般来说,在根据玉石的特点设计完加工方案后,玉雕师会把造型和纹样粗绘在玉料上,制作粗胚,其后再在粗胚上进行细绘。
选择原料和设计玉料这两个环节,总结起来,其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因料施艺”,即根据所选择玉料的特点,从料性、颜色、形状等出发,最大限度地利用玉料,以突显其美。
第三道工序,加工雕琢环节,是玉雕最关键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玉雕师利用雕刻机、铊具、磨粉等工具,对玉件进行阴刻线、勾彻、隐起、浅浮雕、高浮雕、圆雕、活环、镂空雕等工艺制作,一步一步地打造玉石。
对于加工雕琢这道工序,有两个动作是必须重视的,那就是剜脏、去绺。脏、绺是玉器制品中之大忌。剜脏即把玉中的杂质去掉,使玉更纯洁、明亮。绺即玉中之自然裂纹,包括断裂纹、破碎纹、龟背纹、炸心纹、炸惊纹等,它们没有一定的形状、方向和规律。绺的成因受自然力冲击、冷热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去绺就是对纹绺进行处理,一般来说,有顺绺锯玉或者躲绺等。总体来说,玉雕作品无定型,剜脏去绺,虽然是去其不利,但有时玉雕师却能“因祸得福”,通过剜脏去绺,做出有创意的新作品。
最后一道工序,作品抛光,是指在作品成型之后,先进行表面磨细处理,除去玉器表面的粗糙感,使表面光滑而明亮,把表面打磨得很细致。紧接着,对玉石进行罩亮,利用抛光粉磨亮。磨亮之后要对玉器清洗,确保磨亮均匀。最后再对玉器进行过油、上蜡来增加它的光洁度。完成了这道工序,一件玉雕作品也就完成了。
此外,对于一些玉雕作品来说,作品完成后,玉雕师还会对其进行刻字留文。不过,这道工序不是必须的,主要看玉雕作品的需要,有些作品刻字留文后会越显文化价值,有些作品则只要通过外观形态来彰显意义,这些都是因玉雕作品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的。
[作者简介]
李斯,助理工艺美术师,潮州市工艺美术协会会员,揭阳工艺美术学会会员,首届揭阳市蓝城区青年玉雕师。现工作于璞玉斋玉雕工作室,师从其父广东省玉石雕刻大师李克生。
(编辑:赵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