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兵
〔摘要〕 社会组织是由有共同利益追求的公民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社团,具有提供公共服务和应对社会问题、完善社会管理格局、提升社会自治水平、培育公共精神、搭建政府与民众的沟通桥梁的重要功能,对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实现社会善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认为思想、制度、能力建设是培育与发展社会组织的基本路径。思想建设,核心是增进政府及社会公众对社会组织的认同;制度建设,核心是为社会组织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能力建设,核心是增强社会组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关键词〕 社会管理创新 社会组织 培育
〔中图分类号〕C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694(2018)03-0046-09
〔作者〕 付 兵 讲师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德阳 618000
在社会结构加速转型、社会矛盾与问题相互交织叠加、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思想价值观念多元的当今中国,要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实现社会善治,就需要坚持不懈地推动社会管理创新。推进社会管理创新,首先就是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而要达到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目标,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让社会组织积极有效地参与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近几年我国社会组织得到快速发展,但总体上讲,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社会组织都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应大力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充实社会管理力量,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社会组织的内涵
社会组织是现代社会的重要主体,其发展程度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在促进社会民主与公平正义、解决社会问题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社会组织,国际上通常称为“非政府组织(NGO)”或者“非营利组织”(NPO)。〔1〕“非政府组织”主要与政府相对应,表明社会组织独立于政府;“非营利组织”主要与企业相对应,表明不以盈利为目的。无论是“非政府组织”,还是“非营利组织”,两者之间没有实质的区别,都兼具非政府和非营利两种特性。
在我国,“社会组织”是官方使用的最新概念,之前官方正式使用的是“民间组织”这一概念,以及用“社会团体”来称谓这种类型的组织。近年,“社会组织”才开始逐渐进入官方称谓的范围,与“民间组织”的称谓并存,并逐步过渡到“社会组织”的概念。国内学者对社会组织的界定有多种。俞可平(2006)认为社会组织是指有着共同利益追求的公民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社团。〔2〕夏建中(2014)认为社会组织主要是指以促进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己任,不以营利为目的、具有正式的组织形式,且属于非政府体系的组织。〔3〕对中外学者研究的归纳总结可以发现社会组织具有如下共同特征:
其一,非政府性,即这些组织是以民间的形式出现的,它不代表政府或国家的立场;其二,非营利性,即它们不把获取利润当作主要目的,而把提供公益和公共服务当作主要目标;其三,相对独立性,即它们拥有自己的组织和管理机制,无论在政治上、管理上,还是在财政上,它们都在相当程度上独立;其四,自愿性,参加社会组织的成员都不是强迫的,而完全是自愿的。民间组织的这些特征,使得它们明显地区别于政府机关和企业组织。此外,社会组织还具有非政党性和非宗教性的特征,即它不以取得政权为主要目标,也不从事传教活动,因而政党组织和宗教组织,不属于民间组织的范畴。〔4〕根据以上定义和特征分析,本文所定义的社会组织主要指纯民间性的、非营利性的,以社会公益为目标的社会组织,具有党政背景的工、青、妇等社会团体不在本文的探讨之列。
2.社会管理创新的内涵
要理解社会管理创新的内涵,首先要理解什么是社会管理。行政管理学会对社会管理的定义是:社会管理是政府通过制定专门、系统、规范的社会政策和法规,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培育合理的现代社会结构,调整社会利益关系、回应社会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建设经济、社会和自然协调发展的社会环境。〔5〕社会管理大体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政府的社会管理,即政府对社会事务进行规范和制约;二是社会自我管理,即各类社会组织根据相应的规章制度和道德约束,规范、制约自身的行为。
现代社会管理应该是政府的社会管理和社会的自我管理相结合、相补充的过程。对社会管理创新的界定,刘旺洪(2011)认为社会管理创新是指政府和社会组织依据社会运行和发展规律,把握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新态势,研究并运用新的社会管理理论、知识、技术和方法等,以实现社会善治的过程。〔6〕社会管理创新本质上是现代社会管理体系的建构和不断完善的过程,涉及社会管理理念、法律法规、体制机制、方式方法、技术手段等方面的创新。
社会管理创新的价值目标是实现社会善治。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7〕在善治的状态下,公民的宪法和法律权利将得到依法保护,多元社会利益和社会资源将得到合理配置,社会矛盾和纠纷将得到有效解决,社会的公平正义将得到全面实现,人民群众对社会安全、社会公正和幸福生活将感到普遍满意。
二、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对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意义
1.提供公共服务和应对社会问题
目前,我国社会建设还相对滞后,还存在大量的社会问题,如农民工问题、留守儿童问题、失业问题、环境与生态问题、教育公平问题等,这给社会管理带来了严重的挑战。要有效解决这些社会问题,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就要为社会公众(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務,切实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要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需要对现行的公共服务供应模式进行改革,逐渐改变政府既是服务提供者、又是服务生产者的现状,让服务的提供者和生产者分离。中外实践证明,公共服务提供者与生产者分离的模式,既能提高公共服的质量,也能节约公共服务资金,是今后公共服务供应的趋势。在这样的趋势下,社会组织以公共服务生产者的角色出现,以其专业、灵活的优势,可以为社会提供大量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公共服务,这是政府难以提供的,或政府提供的成本会很高。
(3)构建社会组织的现代治理结构。一是加强社会组织的战略管理。社会组织要明确其使命、目标与主要业务,明确其文化与价值理念,分析其内在能力与外部环境,进行战略规划、实施战略、进行战略评估等,这是社会组织得以长远发展的重要基礎。二是加强社会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对社会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要充分借鉴国内外公信力强、社会影响大的社会组织的经验,激发内部工作人员的活力与潜能。三是要建立起科学的财务制度,合理利用资金,发挥捐赠资金、政府财政资金的社会效益。
(4)创新社会组织的运行方式。创新组织运行方式、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是社会组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应积极借鉴国际经验,从组织目标、收入来源、利润分配、资产处置、治理结构等五个维度,创新社会组织运行方式。〔13〕社会组织还应积极探索市场化运行方式,逐步提高服务的质量与效率,提升其自我发展能力,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保障其稳定的运行。
参考文献:
〔1〕〔3〕夏建中,张菊枝.我国社会组织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01).
〔2〕〔4〕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J].中国社会科学,2006,(01).
〔5〕〔8〕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内涵、趋势、问题及对策[J].中国行政管理,2005,(02).
〔6〕刘旺洪.社会管理创新:概念界定、总体思路和体系建构[J].江海学刊,2011,(05).
〔7〕俞可平.治理与善治引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05).
〔9〕姜 涌.中国的“公民意识”问题思考[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4).
〔10〕袁祖社.公共精神:培育当代民族精神的核心理论维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
〔11〕关信平.社会政策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2〕深圳市社区社会组织登记与备案管理暂行办法(深民[2010]128号 )[EB/OL].http://www.sz.gov.cn/szmz/xxgk/ywxx/shzz/zcfg/qt/201108/t20110825-1724846.shtml.
〔13〕王世强.社会企业的官方定义及其认定标准[J].社团管理研究,2012,(06).
(责任编辑 傅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