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成林 刘伟华 周昊
牡丹江市各县(市)区把党的领导植根于基层和人民群众中,以改革创新精神探索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的路径,基层党建工作全面加强、不断进步,社会治理有序推进、健康发展,初步形成了互通互融、互促互进的良好格局。
强化核心引领,构建了区域化的组织体系。树立全面统筹、整体推进的工作理念,坚持党在社会治理中的领导核心地位,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核心引领作用,促进社会治理全面进步。一是构建大党建工作格局。普遍推行“大党委”制,以基层党建工作为统领,将基层辖区内各级各类党组织特别是“两新”组织全部纳入大党委管理,协调推进辖区各项服务事项、治理措施,推动传统基层党建与驻区单位、新兴领域党建有效融合。二是推行党组织网格化管理。利用现有社会管理网格,根据党员分布情况,按照就近原则,合理调整党组织网格,将居住在辖区的各类党员纳入网格管理,将党建、民生、维稳等工作沉到网格,推动“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三是实行区域化党员管理。坚持分类施策、相互融合,建立全面覆盖、协调配合、运转有序的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实现组织管理无盲点。
推进互联互动,完善了多元化的治理体系。坚持实施党建共建机制,打破驻区单位、垂管行业、街道社区壁垒,完善“一核多元”治理体系。一是健全治理运行多元机制。建立党建工作联席会、党建共建委员会、村务居务监督委员会等机制,推行轮值主席议事、民主协商议事制度,定期研究辖区治理的重大事项,吸收党员和群众对基层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共同协商解决区域管理服务问题。二是大力培育治理多元主体。加大社会组织培养力度,重点扶持发展生活服务类、公益慈善类、文体活动类等专业社会组织,深化社区(村)、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三社”联动机制,引导群众参与基层建设和基层自治事务,推动实现基层“微自治”。三是积极促进矛盾多元化解。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创新两代表一委员、律师等第三方参与机制,不断提升矛盾纠纷化解能力。
有效整合资源,构建了社会化的平台载体。发挥基层党组织统筹协调作用,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按照条块结合、优势互补的原则,充分调动整合辖区内服务资源,增强服务群众的手段和能力。一是推进服务场所标准化建设。各县(市)区采取向上争取、横向联动、街企共建等方式,多方筹措资金,不断推进基层活动场所标准化建设,目前市区各街道及社区全部建立起了高标准的社区服务中心(站),整合了各类公共服务、社会服务、市场服务资源,向上对接政府和社会各项服务,向下承接居民各类需求。西安区利民社区建设了全市最大的便民利民服务社区,积极推进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室、社区警务室、网格管理室、关爱帮扶室“四室”进社区,为社区居民提供“一条龙”服务;滨江社区辟建红色教育基地,用家乡人家乡事唱响红色主旋律,润物无声地凝聚正能量。二是推动资源共建共享。有效整合驻区单位活动场所、社区培训等资源,对接居民需求,将单位资源转化为社区资源,实现共建共享。宁安市依托村级办公或文化活动场所开办了36所“农民夜校”,农闲时间按需授课,解读惠民政策,推广农业技术,变“猫冬”为“冬忙”,深受村民欢迎。三是搭建信息化服务平台。把“互联网+党建”作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途径,充分利用网站论坛、微信、微博、QQ群、博客等网络资源平台开展党建和服务群众工作。
创新方式方法,打造了精细化的服务品牌。坚持党建为民,把提升群众幸福感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根本价值追求,结合正在推进的全市党员干部“大走访”活动,积极开展党建品牌创建工作,带动互联互动,培育了一批基层党建品牌。企业服务理念得到提升、党员示范作用得到彰显、百姓信任度直线上升。
一是必须坚持党在社会治理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关键在党,重心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当前社会治理中出现的许多问题,根子就在基层党建工作,基层党组织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基层社会治理的强弱,必须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只有抓住基层党建这个纲,才能纲举目张。
二是必须推动管理力量和服務力量向基层倾斜。社会治理重心在基层,最突出的矛盾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推动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权力下放,使基层有职有权有物,更好地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管理和服务,特别是要围绕“去行政化”对基层党组织职能重新定位,切实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党的建设、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和公共安全等工作上来。
三是必须整合多元力量建立健全民主共建机制。社会治理创新的核心在于有效“整合”区域内各类组织和资源,以基层党建改革推动社会治理体系重构,引导各类组织、广大群众把融入区域发展作为内在追求,推动从局部自我封闭式向整体开放融合式发展转变。因此,要让社会多元利益主体在党组织的统筹协调下,形成各方联动、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四是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抓基层党建和社会治理,根本在于保障民生,让群众得实惠。以党建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关键是以服务群众为核心,推动基层组织以“管控”为主向以“服务”为主的治理观念转变,强化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建立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让“群众有所呼、党组织有所应”成为引领社会治理的鲜明主题,真正做到“党建为民”。
在思想观念上,对基层党建与社会治理融合发展认识有待进一步提升。一些基层党组织还没有认识到党建工作与社会治理的内在关系,简单认为抓党建就是管好本单位的事,思想不敢跳出“围城”,导致工作体内循环,而对社会治理固化为“管控”的观念和思维模式,缺乏用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的新思路、新办法,党建与社会治理“两层皮”的现象还一定程度存在。
在体制机制上,基层党组织统揽各方的联动协调机制有待进一步顺畅。虽然牡丹江市基层党组织普遍建立了“大党委”的工作体系,但由于隶属关系不同、层级高低不同、涉及领域不同,基层党组织对驻区单位的权威性和约束力不够,导致联系难、共建难,驻区单位不积极、不热心等问题,形成了“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局面,驻区单位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弱成为突出瓶颈问题。
在责权分配上,基层党组织的承担职责和管理权限有待进一步厘清。基层党组织因“条”“块”界限导致权责利不对等、授权不充分,对具体承担职能没有统一明确的界定,特别还普遍承担招商引资等经济任务,而一些部门给基层只下任务不下资源,造成基层党组织权力小、责任大、能力弱,权、责、能严重失衡,难以发挥领导核心作用,难以把精力用在服务群众上。
在领域覆盖上,新兴领域党建工作有待进一步拓展。牡丹江市“两新”组织党组织工作虽然卓有成效,但随着商务楼宇、产业园区、商圈经济和“线上线下”等非公经济发展,区域内新兴领域党建还存在盲点,没有实现全覆盖,“两新”组织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發挥。
在服务力量上,基层党组织创新服务能力和干部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增强。部分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方法不多、形式不活,服务对象主要是困难群体、特殊群体,特别是在利用“互联网+”推动“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上有待于进一步创新实践。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夯实组织基础。重点是构建党建与市、区(市)县、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治理体系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在组织体系上,按照改革要求,科学设定部门,进行更加科学化的谋篇布局,由原来三级治理变为四级治理,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着力底层、一级抓一级,使党的各类组织在基层结成一张网,工作形成一盘棋。在网络体系上,树立“互联网+”理念,有效利用“雪城先锋党建云平台”,以此为龙头,统一整合各部门各单位信息资源,实行大数据管理,把终端延伸至社区和村,推动四级信息互联互通,让党建信息、公共服务、公共管理、群众诉求在基层一目了然,做到动态掌握情况、及时回应诉求、有效精准服务、扁平高效管理。在制度体系上,建立健全区域化党建责任考核与评价体系,探索区域化党建工作的量化考核指标,建立基层党建动态管理制度和跟踪问责问效制度,对履责不到位、工作出现问题的党组织书记严肃问责。
二是推动力量下沉,放权基层自治。以强化治理职能作用为突破口,把管理和服务力量沉到基层,引导基层党组织聚焦主责主业。一方面,减负“瘦身”。明确政府、街道(乡镇)、社区(村)的关系,科学设定各自的职责范围,对进入基层的工作项目由市级层面制定统一清单,严格实行“准入制”,职能部门不能随意将工作任务下放到基层,新增事项须由县级以上党委政府严格审核把关,并做到权随事转、人随事转、费随事转。切实减轻基层工作负担。另一方面,授权“强身”。赋予街道(乡镇)党组织相应的职权和资源,包括综合事务的统筹协调权、职能部门派出人员的征得同意权和人事考核权、重大事项和重大决策的建议权,将职能部门派驻机构的指挥调度、考核监督、人财物、党组织关系下放给街道(乡镇),让基层有权有钱办事,矛盾问题真正能在基层及时解决。
三是推进共建互补,凝聚治理合力。牢固树立大党建的理念,加强各领域党建联建共建工作,推动基层党建体制由条块分割向条块结合转变。完善共建机制。通过健全签订共建协议、交叉任职、党员联训、定期督查等制度,深入推动驻区单位与基层单位共建互补,建立健全对驻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工作考核体系,把评议主导权交给基层党组织和群众,考评结果作为驻区单位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考评的重要依据,增强共建机制的驱动力。加强沟通协调。坚持从共同目标、共同利益和需求入手,基层党组织通过牵头召开联席会、恳谈会、通报会、研讨会等形式,推动实事难事联管、党建工作联创、公益事业联办、社会稳定联防、卫生环境联搞,特别是进一步扩大新兴领域党建工作覆盖,在发挥各自优势中找准结合点,把区域各类单位、组织、群众联合起来,最终实现合作共赢目的。推动资源共享。组织驻区单位和基层党组织制定需求清单,开展双向认领、双向服务,充分发挥驻区单位自身资源优势,从人才、技术、物资、资金、教育、阵地等方面,帮助基层党组织解决无法破解的大事难题,推动双方在党建、教育、文化、体育等场所阵地、活动设施方面,相互开放、统筹使用。
四是增强服务功能,构建长效机制。牢固树立“党建为民”理念,围绕全市开展的党员“大走访”活动,健全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机制,推动服务常态化。畅通民意诉求渠道。健全民主制度,发展社会调解组织,完善利益诉求解决机制,着力推动党务公开、居务公开、村务公开,强化决策民主和民主监督,真正让群众在社会治理中“说得上话”“管得成事”。精细精准精到服务。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细分服务类项,通过开展组团式服务、志愿服务、项目化服务等,引导基层党组织提升服务水平,打造服务品牌,特别突出“互联网+”应用,推动网上办事大厅延伸到基层,加大基层网上办事能力,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办完事。健全考评激励机制。深化在职党员到基层“双报到、双报告”制度,建立党员服务清单和负面清单,制定精准、量化的考评标准,全面推行党组织和党员积分制管理,党员评优、党员领导干部提拔重用在基层公示,征求基层党组织的意见。
五是提升待遇保障,打造专业队伍。把基层队伍建设纳入市县(市)区干部队伍、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打造一支以基层党组织书记为核心、以党员干部为主体、以群众骨干为基础的基层社会治理服务骨干力量。抓带头。推行社区(村)主职干部全职化管理,定期组织社区(村)书记进行专题轮训,从社会选聘、机关事业单位选派一批年轻优秀党员担任社区(村)书记,着力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正身份。积极探索社区(村)书记纳入专项事业编制管理机制,经过规定程序,将工作一定年限、表现优秀的社区(村)书记,纳入事业单位编制,对于特别优秀的纳入街道(乡镇)后备干部人选,对暂不符合事业编制条件的优秀工作者,可享受事业人员工作待遇。加大基层财力支持,健全社区(村)年工作经费实行与地方财政同步增长机制,建立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社区(村)工作人员按照高于上年度全市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确定薪酬待遇,推动基本报酬合理正常增长,同时将工作实绩与绩效报酬紧密挂钩,最大限度激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为民服务的热情。
(作者单位:中共牡丹江市委政研室)
责任编辑/隋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