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喜峰
渤海国是唐朝时期东北地区以粟末靺鞨为主体民族的地方性民族政权,是唐朝中央政权统辖下的一个地方政权。渤海国建立后,便开始全面推行唐化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等方面均以唐朝制度为模式,社会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不断吞并其它靺鞨部落,成为当时著名的“海东盛国”。
696年(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契丹人李尽忠等在营州发动了反唐叛乱。迁居在这里的靺鞨人也卷入了叛乱活动。武则天派兵进讨,大祚荣率领粟末靺鞨联合随行的高句丽、白山靺鞨等在天门岭大败唐军,回到靺鞨故地。698年(则天女皇圣历元年),大祚荣率部在奥娄河(今牡丹江)上游、东牟山(今吉林省敦化县六顶山)下筑城而居,自号“震国王”,建立了震国。公元713年(唐开元元年),唐王朝派摄鸿胪寺卿崔忻到靺鞨故地,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从此大祚荣去靺鞨号,专称渤海。以粟末靺鞨为主体民族的渤海国,自大祚荣建国到公元926年(契丹天赞五年)为契丹所灭,共存在了228年。在此期间,渤海国自始至终都是唐朝中央政权统辖下的地方民族政权。
政治
渤海国建立并成为唐王朝统辖的地方政权后,其统治者更加向往中原文化,不断派王子、贵族、官员、学生等到唐朝学习中原文化。这些人不仅认识汉字,学会了汉文,而且还将中原地区先进的儒家思想、儒家经典书籍及典章制度等带回了渤海国,极大地促进了渤海国的封建化进程。
粟末靺鞨过去曾是尚武善战的民族。建立渤海国后,由于其上层统治者逐渐接受了唐朝奉行的以仁义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教化,把儒家思想作为其统治思想,因此从二世王大武艺后期开始实行了偃武修文的政策,注意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这对渤海国社会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唐王朝对于属于自己管辖下的渤海国,也采取了积极的扶植和开明的开放政策。从高王大祚荣接受唐朝册封并确立君臣隶属关系开始,以后渤海国每个王的更替,都要向唐朝告哀求封,唐朝也都派使前往进行册封新王。同时,唐王朝对渤海国的使臣及学生热情款待,并将本朝的典章制度毫无保留地教给他们,使得渤海国能够顺利地实施全面唐化政策。如渤海国仿唐制度建立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并建立了一整套封建等级制度和统治机构。中央设三省六部一台七寺一院一监一局。为体现对儒学的崇尚,渤海国六部以忠、仁、义、智、礼、信命名。地方设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余县,统治全国。渤海国对唐王朝也极尽忠臣之礼,不断派使臣到唐朝朝贡,派王亲到唐朝宿卫。唐王朝在政治上对渤海国的影响,确保了渤海国长期安定的政治局面,促进了其社会经济及文化的发展。
渤海国虽然是唐管辖下的忽汗州,但唐王朝并不要求渤海国定期缴纳赋税。双方只是采取通贡等形式进行经济交往。渤海国使臣每次朝唐,都要将其当地的虎皮、熊皮、海东青、马、人参、牛黄、麝香、紫瓷盆、玳瑁杯及玛瑙器等土特产贡献给唐朝。而唐朝也将渤海国所少有的帛、绢、绵、金银器、粟等赐给渤海国。为了方便渤海国使臣和学生等来往和商业贸易,唐代宗以后还在青州(今山东)设渤海馆以接待渤海使臣和交易船舶。
经济
渤海国派人到唐朝学习历法,并将唐朝的《长庆宣明历》引入渤海国,用这个先进的历法来指导农业生产。这在渤海国农业发展史上是一个重大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其农业的发展。同时,渤海国已经广泛地使用铁铧、铁镰等先进的铁制农具及牛耕技术进行农业生产;根据本地实际,引进和培育先进的优良品种等。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促进了农业的深耕细作,扩大了耕地面积,当时渤海国的农业区已经扩大到了今牡丹江流域、图们江流域和松嫩平原。随着工具的日益先进和耕作技术的提高,农作物的品种不断增多,当时已有黍、麦、稷、菽、麻、稻、豆类等农作物,蔬菜、瓜果类的品种也不断增多。正是由于以农业为主体的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渤海国人口不断增多,由初期的六七十万人,增加到后期的三百万人左右。
渤海国的畜牧业和渔业迅速发展起来。在传统的养猪业基础上,渤海人养马规模不断扩大,同时牛羊的饲养量也不断增多。渤海人已经使用铁制的狩猎武器,并常以鹰、鹘等来进行捕猎,因此狩猎生产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由于造船业的发展和大型网具的使用,渤海人不仅在江湖和近海捕鱼,也可到远海捕鲸,并且很可能已经掌握了人工养鱼的技术。在不断学习中原地区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渤海国的矿藏开采及冶炼业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其矿冶生产主要有铁、铜、金、银等,其中冶铁业最为发达。渤海国后期已经烧制出多釉陶、三彩陶等较为精美的瓷器,这当然是学习唐朝陶瓷制造技术,特别是唐三彩技法的结果,这也是黑龙江陶瓷史上的伟大进步。
渤海国的造船业和航海业十分发达。早在隋唐以前,渤海人的先辈挹娄人就擅长造大船航海,渤海人学习和继承了这一传统,又通过学习唐朝及周边各族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使自己的造船业和航海业都得到了发展。渤海人常常驾船取道登州前往洛阳、长安,还经常乘船跨海到日本。史书记载渤海国通聘日本达34次,每次使团都在一百人以上,最多达一千余人。如果没有较好的造船技术和良好的航海技术,这样的航海规模是难以想象的。
渤海国的内外商业贸易发展较快,贸易对象主要是唐朝和日本,此外还有新罗、契丹等。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到了后期,渤海国境内的城市已发展到近百座,各城之间以及渤海国至大唐的交通道路十分發达。渤海国首府上京龙泉府是渤海国的政治、经济、商业和文化中心,无论是城市布局,还是建筑风格,都和唐朝的长安城相仿,只是规模小于长安,这不仅是黑龙江建筑史上的杰作,也是唐朝先进的科学技术对落后地区影响的最好见证,上京龙泉府是当时亚洲著名的大城市。
文化
为了更好地学习和传播中原先进的儒学文化,渤海国仿唐制设立了专门的教育管理机构胄子监。在全国建立了以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为主体,以私学和家学为补充的教育体制,开创了黑龙江地区学校教育的先河,为渤海国的发展强大创造了条件。渤海国广泛使用汉字,流行汉文,儒家思想已经成为渤海国社会的主导思想,儒家的纲、常、礼、教已成为渤海人的思想行为准则。在汉文化的影响下,渤海国涌现出了一批汉文化素质较高的饱学之士,如高元固、乌昭度、乌光赞等,到唐朝参加宾贡试,考中了进士。文化教育提高了渤海族的文化素质,其积极作用不仅体现在渤海国当世,而且直接影响了后世。渤海国灭亡后,渤海族的先进文化对东丹国及辽、金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渤海国文学艺术的发展,为黑龙江古代文学艺术发展史写上了光辉的一页。由于历史原因,渤海国的文学作品流传下来的不太多,但仅从流传至今的国书、牒、状、笺、书、表及诗歌等作品来看,渤海国的文学已达到了较高水平,并不亚于当时中原的同类作品。由于教育的发展,使渤海国涌现出了一大批文学家和诗人。仅史书记载的就有杨泰师、高景秀、王孝廉、周元伯、王文炬、杨成规、李居正、释贞素、释仁贞、高元固、裴颋、裴璎等。他们不仅在渤海文坛上名气很大,而且在唐朝及日本也小有名气。与此同时,渤海国的书法绘画以及雕刻艺术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这主要是受教于中原地区,同时也保持有渤海的民族特色。如贞惠、贞孝公主墓碑,其中尤其以贞孝公主墓碑最为典型。其墓碑正面镌刻墓志,汉字阴刻,楷书真字。碑文的用笔是集大家而成的,既有王羲之、欧阳询、柳公权的笔法,又融合了魏碑的某些笔法,碑文既集大成又自成一体,贞孝公主墓志是典型的骈体文,与唐初中原地区所流行的骈体文十分相似,不仅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也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贞孝公主墓碑充分体现了渤海国文学艺术的发展水平,是研究渤海文学艺术的最好的史料。渤海国的文学艺术不仅在唐代得到迅速发展,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东丹国时的裴璎、辽代天祚帝文妃大氏、金代王庭筠等渤海人的诗歌水平都很高,渤海遗民大筒之则以松石小景而闻名。另外渤海国的歌舞不仅在唐朝及日本很有影响,而且到了辽、金时代盛行不衰。
责任编辑/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