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民间文学作品《羌戈大战》中的权力话语

2018-05-14 10:51董军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6期
关键词:民间文学羌族

【摘要】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著名羌族史诗《羌戈大战》,描述的是羌族祖先与魔抗争、与戈人抗争的历史,史诗中歌颂了羌族祖先的勇敢和智慧,传达着羌族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对于祖先的崇拜敬仰。作为羌族民族文学作品的代表作之一,《羌戈大战》这部史诗中体现的语言和思想更是对于羌族民间文化传统的宣扬,羌族自古宗教色彩浓厚,神权思想影响深远。本文首先介绍了《羌戈大战》这部史诗著作,其次分析其中体现的宗教权力话语与文学权利话语的关系,并探究羌族民间文学中的权力话语机制。

【关键词】民间文学;羌族;《羌戈大战》;宗教权力话语;文学权力话语

【中图分类号】I207.9 【文献标识码】A

羌族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其传统民间文学作为传统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羌族的民间文学对于研究人类学、美学、民俗学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羌戈大战》简介

《羌戈大战》是羌族地区流传的一部史诗著作,讲述了羌族祖先从西北迁居岷江的历史过程,期间羌族的祖先经历了多次的战争,体现了祖先们的勇敢和智慧。目前,这部史诗著作已经被羌族释比经典中,成为羌族重大场合传唱的经典神曲。

这部史诗的故事总结起来,脉络十分清晰,故事描述富有传奇色彩。讲述了羌族信奉的神——木比塔的儿子到人间放牧,但是不小心,他的牛被凡人偷了,随后,木比塔和他的儿子在戈人的牙缝中发现了牛的残渣。木比塔分别问了羌人和戈人,问他们爱不爱神,羌人表示他们希望神能爱羌人,不要爱戈人,而戈人表示他们只爱自己不爱神,也不爱羌人,这使得木比塔十分愤怒,就策划了羌人和戈人的比武。最先让他们比劈柴,羌人用斧头将柴辟出了裂缝,戈人生怕羌人会赢,将手放在了裂缝中间,试图劈柴,这时羌人将斧头拔出来,戈人的手就被夹住了,因此输了。后来,木比塔让他们继续交战,并交给羌人三块白石,给戈人三坨雪,这样在交战中,羌人轻而易举地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再后来,木比塔又让他们相互搏击,并交给羌人木棍,交给戈人麻秆,结果戈人又伤亡惨重。最后,木比塔又设计了一次战争,让双方博弈,并告诉羌人迎战技巧,羌人彻底胜利了,戈人在战争中全军覆没,从此绝迹了。

二、《羌戈大战》中宗教权力与文学权力的关系分析

羌族的宗教话语和民间文学话语间的关系呈现出一种不平衡的状态,这也是宗教的多神信仰和民间文学的寡神理论的体现。在羌族的宗教文化中信奉多为天神,例如,山神、土地神、树神、天神等,还包括门神、财神以及各类家畜的守护神,共有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天神几十余种,对于不同的天神,也对应不同信奉拜祭仪式,具有浓厚的民族宗教特色。但是,在研究羌族的民间文学作品中,相关研究者和考古专家发现,这些羌族作品中真正提到各类神仙、神话、传说等的描述屈指可数。考古专家对此提出疑问,是不是因为保存不当,造成一大部分关于天神的作品遗失和损坏,综合多年来考古学家以及相关专家对于羌族的民间作品的收集和整理情况来看,羌族的民族作品关于天神的描述,无论是从其出身、地位、爱情、职权、经历、象征等的描述,还是从辈分、关系的描述上,羌族的诸神都没有一个比较系统和完整的神谱,即没有一套比较有序的诸神身份关系。考古以及其他方式搜集而来的羌族民间作品中,对于诸神的描述比较零散,我们不能否认这可是因为保存不当遗失了,因此,在这种缺失的描述中,民间文学作品无法对于诸神的起源、事迹进行文学方式的体现。这种不平衡的现象需引起重视,如果说以往的宗教权力话语处处体现了毋庸置疑性,那么这种不平衡的现象就是对于这种真理进行驱散的有力证据。

但《羌戈大战》是这种宗教权力话语背景下的一个特殊现象,《羌戈大战》是羌族极少数的一部对于宗教话语与民间话语之间的平衡史诗。《羌戈大战》不僅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被看作是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被传承和发扬,更是羌族人们用来进行法师超度的主要演唱圣歌。分析这部著作中的宗教权力话语具有重要的价值。

三、《羌戈大战》中羌族民间文学中的权力话语机制研究

(一)宗教权力与文学权力的话语共建

文学权力是在经历了口传时代到古典文字再到最终的文学形成的过程后逐渐形形成的。文学权力对于宗教权力的作用实际上是通过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对后者进行渗透。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权力和宗教权力存在一定的同源性。在羌族历史发展的早期,文学是一种民族叙事形式,这种语言实际是具有合法性、受到公众认可的现实权力。这种文学权力能够对羌族的文化传统、历史发展、战争、典型人物和故事等进行记载,为文化的传承留下证据。《羌戈大战》中描述的是羌族祖先们的英雄事迹,具有神话史诗和英雄史诗双重性质。作品以羌人和戈人之间的战争拉开序幕,通过对双方的斗智斗勇的描述,宗教权力话语系统逐渐建立起来。这种权力话语系统的确立,主要呈现在宗教话语和世俗话语的关系确立上。这部史诗描述的故事实际上可以归结为交代天神信仰的来源。故事的核心实际上交代了天神在羌人与戈人的战争中给予了羌人以一定的帮助,帮助羌人一次次打败戈人,获取最终的胜利,使得羌人对于天神的信奉深信不疑,从此建立起宗教在羌族的权力话语。

《羌戈大战》宗教权力话语的确是建立在羌人和戈人惨烈厮杀的基础上,羌人对于天神表达了无比强烈的崇敬和感激之情。而实际上,天神是操控一切的人,是因为戈人偷吃了天神木比塔儿子在人间放牧的牛,而后天神因为对于戈人的愤怒策划了羌人和戈人之间的战争,并在战争中给予羌人以帮助,让羌人轻易打败了戈人,戈人灭族。可以看得出,故事中神权和人是分离的,神权明显高于人权,天神能够随意操控人的命运和生死,违背了神的利益和意愿就会受到惩罚,付出惨痛的代价。早期对于宗教权力话语的表达模式大致都是如此,古今中外的作品描述中也都有这样的表达趋势。

(二)宗教权力话语的拓展

《羌戈大战》这个史诗故事中,羌族人民讴歌自己的祖先的机智和勇敢,也包含了一定褒贬叙述,在这种褒贬叙述中用到了宗教判断,这使得宗教权力话语得以扩展延伸。在对人和神的命名中也涉及到了宗教权力话语。在中西方的神话故事中,归属于帝国官僚,人类就像是其统治下的一个小国家,天神会对犯罪的人进行处罚,很容易被激怒,还喜欢收受贿赂,他们向上级写报告,并保守人间的秘密。而实际上,天神世界的产生只是少数宗教分子用来迷惑广大民众的一种话语权或是一种欺骗,后来这种天神世界消失了,也主要是要因为广大民众觉醒了。但是,从古至今,宗教权力话语从来不会担心会受到阻碍,实际上,宗教权力话语还在进一步发展壮大。

(三)文学权力话语和宗教权力话语的强制力

羌族的宗教信仰与民族属性息息相关,这种宗教权力话语借助民族间的对抗而得以实现强制力的进一步强化。可以说,这是宗教权力和文学权力合一的结果。尤其是在对于羌人和戈人的命名上,《羌戈大战》中将羌人命名为“会敬神的热”,这里用文学的形象指代规定的事物性质,能够体现神的话语的特殊功效。而对于戈人的命名为“日补坝上有妖魔”,直接将戈人魔化。《羌戈大战》描述的神话故事中,羌族人民获得了神的帮助,让羌族人在感叹讴歌祖先的勇敢和智慧的同时,对于宗教权力话语深信不疑,体现人类对于神权的屈服,体现了宗教权力话语的强制力。羌民族也使用了那种宗教话语与民族共同话语合一的文学叙事策略,以增加本民族内部的身份认同。

四、结论

综上所述,《羌戈大战》等羌族民间文学作品中的宗教权力话语得以建立,“君权神授”的观念得以合情化、合理化而且合法化,一个重要原因是宗教权力话语体系与文学权力话语体系得以同构。从民间文学角度来看,羌族文学宗教神权的生成是文学权力主体话语实践强制力的结果。

参考文献:

[1]邓宏烈,吴音萃.民族迁徙历史图景与宗教信仰的文化解读——以羌族神话史诗《羌戈大战》为例[J].宗教学研究,2017(2):184-189.

[2]王田.论羌族口头叙事形式的分类困境:以“羌戈大战”为例[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47-52.

[3]徐學书.《羌戈大战》为羌族本土先民部落战争“迟戈大战”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5(11):26-30.

[4]欧阳秋蓉,俞理明.羌族民间文学作品《羌戈大战》中的权力话语分析[J].贵州民族研究,2014,35(10):80-83.

[5]彭述贤.“羌戈大战”与“羌人”和“戈人”的关系[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55-160.

[6]高琳,石硕.传说的发现、版本流变与文本价值——以岷江上游羌族的“羌戈大战”传说为例[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5(1):92-96,101.

[7]李子贤.一种特殊类型的英雄史诗——试论羌族史诗《羌戈大战》[J].民族文学研究,1985(2):84-89.

作者简介:董军(1981-),男,彝族,云南临沧人,滇西科技师范学院,硕士,大学语文普通话公共教研室主任,讲师,主研究方向:大学语文及公共语言应用研究。

猜你喜欢
民间文学羌族
羌族艺术的特征与当代价值
羌族艺术的特征与当代价值:李锦
中国民间文学艺术发展现状与保护
民间文学实践教学的方法研究
民间文学是民众自己的文学
小学语文教材中民间文学的选编原则研究
论我国民间文学艺术的法律保护
民间文学艺术传承人的权利保护
羌族人物线描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