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出土的瓷壶研究

2018-05-14 11:01姚颖
东方收藏 2018年5期
关键词:纹饰瓷器装饰

姚颖

河北古称燕赵,自古以来就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优越的陶瓷资源和人文优势,也是全国重要的陶瓷产区,早在商代就出现了原始瓷,北朝开始烧造瓷器。到唐宋时期邢窑、定窑、磁州窑和井陉窑,是最著名的瓷窑。燕赵之地曾出土精美绝伦的瓷壶,散发着茶酒的余香。

壶的出现与发展演变

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用品, 在现代人的意识里通常是指由盖、流(俗称壶嘴)、柄(又称执)或提梁组成的用来盛放液体的容器。古陶瓷壶是中国古陶瓷器皿中工艺最为复杂、形制最为优美、文化内涵最为丰富、艺术价值最高的器物之一。河北各地出土的瓷壶,在形制、用途、釉色及装饰是伴随燕赵各地的政治、经济、生活、文化、审美情趣的变化而演绎发展的。不同时期壶的品类亦丰富多彩,有背壶、盘口壶、兽首壶、执壶、提梁壶、皮囊壶等。具体用途也多为茶、酒之用。

瓷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名称、器型和功能等几方面的演变与发展。据文献记载和出土资料证实,中国人使用陶壶的历史可以上溯到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它的出现与早期先民开始定居生活有关,当时的陶壶是一种圆形、深腹、小口的盛贮器。据考古资料显示,我国已经发现的古陶壶数量不少,且造型多样、纹饰丰富:如仰韶文化的鱼鸟纹彩陶壶、双联彩陶壶、良渚文化高颈贯耳壶、马厂类型的堆塑彩壶、大汶口文化的背壶等,陶壶的发明和使用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标志着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图1)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我国商周时期的“壶”字已经出现在容器上。而瓷壶的出现则是到商周时期原始青瓷出现后,由于瓷器比陶器坚固耐用,又方便清洗,因此,瓷器逐渐替代陶器和青铜器,成为人们生活中的日常用品。

瓷壶的出现与瓷器的产生和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汉代是原始瓷器向成熟瓷器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制瓷技术的提高,东汉中晚期成熟瓷器的烧制成功,东晋时期的越窑诞生了真正意义上的瓷壶,鸡首壶堪称那个时代瓷壶的经典之作。应该是从双系盘口壶发展而来,壶形为盘口、细颈、鼓腹,鸡头为壶流,盘口处与肩为弧形柄相连,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隋。隋朝壶的器型变化不大,基本是两种式样,带流的鸡首壶和无流的盘口壶。从唐代开始,壶的造型出现了许多新造型,装饰手法也越来越丰富多彩。

唐代盛行饮茶、饮酒习俗,使瓷壶的需求不断增加,壶的式样亦逐渐增多,有执壶、直柄壶、凤头壶、龙柄壶等,形制也更加美观实用,原来只作装饰、做工复杂又没有实用功能的兽首形流,逐渐改为能够出水的圆柱形或多棱形短流,盘口变为侈口、喇叭口,器腹多为椭圆或瓜楞形腹,底呈饼形或玉璧形,而壶柄也成了短曲形。

到唐中期多见执壶,唐宋时期执壶多被称为“注子”,亦称“偏提”。唐人李匡乂《资暇集》中便有记载:“元和初,酌酒犹用樽杓……居无何,稍用注子,其形若罃,而盖嘴柄皆具”。这一时期,执壶的样式大概有两种:一种为侈口、长颈、短流;另一种为侈口、短颈、短流,腹部的形状大都相似。

到五代时,瓷壶的器型沿袭晚唐时期的艺术面貌并有所创新,壶的样式变化多样,风格鲜明且具有新的时代特征,既有晚唐风格的侈口执壶,也有新出现的带盖执壶、葫芦形执壶、捧流壶等。执壶的最大变化就是流加长而微曲,柄也加长而且流与柄的位置越来越靠下,贴近腹的中下部,因而成为其明显的时代特征,壶嘴低于肩部的壶应该说是五代以后出现的。唐至五代,瓷壶总的趋势是由笨拙的造型向精巧优美发展,唐代的瓷壶雍容浑厚,而五代则秀美细致。

宋代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繁荣时期,尤其是“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窑的出现,使瓷艺水平发展到了高峰,这也使宋代瓷壶创造了全新的美学境界。无论壶形,还是釉色、釉面、质地均达到了精美绝伦的程度。各地瓷壶的式样更是精美多样,既有沿袭传统的短流曲柄执壶、凤头壶,亦有新创的瓜棱形执壶、提梁形执壶、葫芦形执壶、童子诵经壶等。其中执壶的样式较多,有长颈、长流、长柄、瓜棱形的执壶,有侈口、粗颈、圆腹执壶,有短颈或无颈的瓜棱形圆腹执壶,有盘口执壶、龙首执壶等。

元代的瓷壶在保留传统壶样式的基础上,出现了许多新器型,如梨式壶、僧帽壶、多穆壶等。僧帽壶和多穆壶是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创新的壶式,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明清仍延续制作。

丰富多姿的瓷壶

瓷壶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与演变,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燕赵之地出土的瓷壶,由于特点、胎质、釉色的变化、纹饰特征、工艺特征都是反映时代风尚的产物,同时注重实用的瓷壶因为有着严格的功能性要求,大致分为执壶和提梁壶两种类型,从瓷壶的器型细分,又有盘口壶、鸡首壶、扁壶、龙首壶等,可谓丰富多姿。

盘口壶:

东汉至唐代流行的一种陶瓷器。多在肩部附四系。三国时盘口和底部较小,上腹特大,重心在上部。东晋以后,盘口加大,颈增高,腹部修长,外口沿领也加高,各部位比例协调,线条柔和,造型优美,重心向下,放置平稳。南朝时壶身瘦长,至底渐敛,颈长,多橋形系。隋代壶体更加瘦长,盘口高而微撇,颈长且直,腹呈椭圆形。(图2东魏盘口壶)

鸡首壶:

又名鸡头壶或天鸡壶,是西晋至唐初流行的一种瓷壶。晋时称“罍”,以鸡头作流而得名,流有张口、闭口之分,张口者可实用,闭口纯作装饰,用于陪葬。早期的鸡首壶多是在盘口壶的肩部贴无颈的尖嘴鸡头、相对处贴鸡尾,两侧刻鸡翅纹;东晋时壶身变大,鸡头引颈高冠,有圆股形把手,上端粘在器口,下端贴于上腹。南朝至隋代,体型瘦长,把手高出壶口,鸡头仰首作啼鸣状,除单鸡首外,尚有双鸡首、双龙把手及附加等堆贴瑞兽的装饰。此外,还衍生出羊首、鹰首或虎首壶等。(图3鸡首壶)青釉龙柄鸡首壶,龙柄高于壶口,使壶身显得修长,龙嘴紧咬壶口,形成龙头探水之势,凤首和龙头相对装饰,造型精美,釉色莹润光泽,充分体现了北朝时期青瓷烧造的艺术成就。

扁壶:

瓷质扁壶最早出现于西晋。宋代以后依其形而名之,改称扁壶。元代以龙泉窑、磁州窑、景德镇窑烧造的四系小口扁壶最具时代特征。明景德镇窑比较著名的是永乐、宣德朝烧造的抱月瓶,有青花、斗彩、粉彩及颜色釉制品。(图4扁壶)

器身堆贴精美的纹饰,尤其是腹部堆贴了两周纹饰,有舞蹈的力士,有精美的宝相花,周围上下还堆贴联珠、葡萄、莲瓣等图案,改变了六朝时期粗糙堆砌的现象。其工艺形式优美,设计新颖,标志着隋唐时期装饰艺术的进步与发展。

执壶:

从中唐出现,开始时样式敦厚、古朴,为短柱流、侈口状。晚唐至五代出现曲流而且样式增多,流和柄相对加长,贴的位置向下移动,向修长发展,成为过渡时期的特征。至宋元时期发展变化较大,从宋代开始注重执壶的流、注和柄的比例,讲究科学美观。至元代壶身如同玉壶春瓶,外加相互对称的曲流和柄,把高流长,流与壶口、壶柄的高度呈平行。明早期则基本保留元代时的风格,相对敦壮一些,晚期则又变得纤细修长,清代许多执壶样式又追求浑圆矮粗的造型风格了。(图5定窑执壶)壶口呈喇叭形口,肩部是管状流口,曲柄上部有圆头带状装饰。造型秀美,制作精细。

皮囊壶:

造型为扁体,直身,下部丰满,壶两面随形起线,如缝合皮革的痕迹,口部一端有直立的短流,中间凹下,另一端翘起与流口平齐,形似驼峰,两侧有圆孔,可系绳提拿。早期造型壶身较短,下部肥硕,因形如马蹬,故又称“马蹬壶”;中期以后壶身增高,缝合痕也逐渐消失,以邢窑出土的皮囊壶最为著名。(图6皮囊壶)比如:凤首形盖,贴塑戳印纹马鞍形饰及绳编花饰,并装饰皮囊缝合痕,釉面光润,胎质坚细洁白,造型精美装饰华丽。

瓷壶之纹样装饰

瓷壶的纹饰内容丰富多彩,是不同历史阶段思想文化、风俗民情、生活情趣及审美观念的集中表现。燕赵地区不同時期的瓷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还会表现出很强的创新意识。其纹饰的表现手法多样,刻、划、剔、堆塑、色釉、绘画等无不精彩华丽。

唐代之前,瓷壶上的装饰多为“胎装饰”,即在器物胎体表面采用刻、划、印、堆塑等技法来进行装饰,纹饰题材主要以莲瓣及各种花卉为主,图案结构也较简单。从五代开始,瓷器胎装饰技法日趋成熟,纹饰的题材也更加丰富。到了宋代,河北定窑、山西耀州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等窑口,把胎装饰技法推向了顶峰,不仅图案精美,而且题材广泛。

纹饰:

龙凤纹为最常见的动物纹样之一。龙,代表着中国封建时期的帝王;凤,代表着母仪天下的帝后。同时,龙为鳞虫之长,凤为百鸟之王,都是祥瑞之物,或单描龙、凤、或龙凤对舞。同时朱雀、玄武等神兽作为常见艺术品上装饰的题材,多是用雕塑、捏塑、印花等手法,装饰在瓷器的表面,扁壶中比较多见。(图7)

禽鸟花卉类纹装饰的主要有孔雀、凤凰、鹭鸶、雁、鸭、仙鹤、喜鹊、八哥、山雀、鸳鸯等,多与牡丹、竹、水仙等花卉构成组合图案。如孔雀多与牡丹组合,鹭鸶、鸳鸯多与莲花组合等。(图8、9)

鱼藻纹也较常见,“鱼”与“余”同音,是“富贵有余”“年年有余”的意思,寓意吉祥,用鱼纹装饰的瓷器几乎每个朝代都有。鹿与“禄”谐音,鹿纹作为“禄”的替代形象经常与蝙蝠、寿桃合成“福禄寿”等吉祥的图案出现在明清时期的瓷壶器上。

总之,陶瓷壶作为一种文化表征,具有鲜明的造型特质,它是时代文化和陶瓷文化结合生成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并形成了独立的审美特征。那些设计新颖、制作精美的陶瓷造型已成为人们日常所用,居室环境艺术陈设或文人雅玩的一部分。它们体现着人们的生活习俗,包含着先民历史文化的丰厚底蕴和高超的技术水平,既是实用品又是艺术品,让我们通过这些承载着历史、技艺、习俗的瓷壶艺术,感悟燕赵古老灿烂的制瓷技艺和雕塑艺术的高超水平。

猜你喜欢
纹饰瓷器装饰
论汉画像石中吉祥纹饰的意象之美
蜡染的纹饰探讨
中国的名牌瓷器
DIY装饰沙漏
商代青铜器纹饰变化初探
高傲的瓷器
2008年至2016年4月罐类瓷器成交TOP20
民间纹饰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DIY节日装饰家
新闻浮世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