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玉娇梨》中婚恋观的局限性和突破性

2018-05-14 10:51王伊妮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1期
关键词:突破性婚恋观局限性

【摘要】爱情是文学创作中必不可少的主题,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存在着当时普遍认可的封建礼制下的婚恋观,明末清初出现的才子佳人小说中出现了新型婚恋观。与传统的婚恋观不同的是,男女主角渴望自由的恋爱、追求男女平等。《玉娇梨》是才子佳人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中的婚恋观既有局限性也有突破性,值得我们深思和讨论。

【关键词】玉娇梨;婚恋观;局限性;突破性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爱情一直是古今中外作家的灵感源泉,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一直存在关于恋爱和婚姻的讨论。明末清初出现了才子佳人小说,以“显扬女子,颂其异能”为旨,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篇下中把才子佳人这一类小说归类为明之人情小说。事实上,才子佳人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必不可少的独特的小说类型,是人情小说的一大分支。才子佳人小说将青年男女之间的恋爱和婚姻作为主要描写对象,与传统的封建婚恋观相比,才子佳人小说有了新的突破性,男女主角勇于对抗传统婚恋观,追求“自由恋爱”,但其中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玉娇梨》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在国内外均有较大影响。本文以《玉娇梨》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其中婚恋观的局限性和突破性进行分析。

一、《玉娇梨》中婚恋观的局限性

首先,《玉娇梨》中否定了重视财富和权力的封建婚姻准则,才华和相貌是才子佳人中男女主人公结合的标准,这其实是“门当户对”的另一种说法,“才的主要内容,还是在于男方能否考取功名”,并且“男多谢世清官的后裔,……女必退归林泉的廉洁重臣之女,只是由于父亲嫉恶忌佞而不嫁权门。”[1]作者反对封建传统的婚姻观,但是在行文中又处处体现着“门当户对”的门第思想。白太玄老来得女,非常爱惜女儿,希望选到一个有才有貌的女婿,成为半个儿子为他养老,同年的杨御史中意白小姐的才学,为儿子上门求婚,白太玄没有同意,一方面由于杨芳是个不学无术的人,有貌无才;另一方面,是由于白太玄不喜欢杨廷诏这个人,与他政见不合。这个情节不能证实白太玄在女儿的婚姻问题上反对封建传统的婚姻观。替白红玉招婿的吴翰林,最初通过题在墙壁上的诗发现苏友白是才子,又见到他相貌出众,心中已经很满意,但是仍然害怕他不上进,经过多方打听,知道他是府学第一,才定下这门亲事。从小说中关于婚姻的描写可以看出,作者的观点并未完全远离当时的世俗环境。

其次,才华分为诗文之才和八股之才。任何一个才子必须既有诗文的造诣也擅长八股文,这样才是一个完全的才子。写诗的才华是赢得佳人倾心的主要原因,而擅长八股文是经营成功婚姻的保障。八股之才,是爱情稳固婚姻幸福的必需品。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如果男子不当官,他们的结合自然会遭女子家长的阻挠。小说中最后写苏友白殿试二甲第一,二十一岁当上了翰林,“人物风流,人才出众,人人称羡”,可以说是年轻有为的大好青年,这样他与二位小姐才能成为当时的完美伴侣。

第三,在古代封建社会中,婚姻多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导致当时出现了许多悲剧的婚姻。即使在才子佳人小说中,在真正完婚前,男女主角也处处以礼法要求自己,因此生出许多事端。《玉娇梨》中白红玉和苏友白明知张轨如的种种卑鄙之处,但为了维护白红玉的清白不能明说出来,本质上还是在固守迂腐的礼教。作者追求的婚姻是他理想中的婚姻,这种婚姻实质上是人性和礼教协调的婚姻。才子和佳人追求的不是一见钟情、享受当下的不理智的短暂结合,而是有自己的标准、能互相欣赏互相尊重的婚姻伴侣。作者认为一见钟情的结合是不靠谱的,必须用“礼”来维护。

第四,作者虽重视内在心与心的交流,却不得不承认男子择偶时对美貌的重视。尽管苏友白一直强调他要找的佳人一定是能与他进行深层次的交流,但实际上他选择结婚对象时还是看重外貌。苏友白第一次坚决拒绝娶白红玉就是因为错认为对方是丑陋的人,当媒婆来做媒时,他疑心“只怕这小姐未必甚美”,在后花园他错把吴家大小姐当成白红玉,只看了一眼就坚决不同意这门婚事。吴家大小姐并不是样貌丑陋的人,书中写她只是一个“面庞平正”的普通女子,苏友白连这样的女子都看不上,怎么能说他更重视内在的交流、不重视外在美貌呢?吴翰林怎么也想不明白这样一个穷书生怎么会看不上有才又有色的白红玉。而苏友白与卢梦梨见面后也是爱慕彼此的美貌,最后毅然决然私定终身。这也说明在当时人们择偶方面对美貌的要求。

最后,《玉娇梨》出现了“大团圆”的结局。鲁迅先生认为“大团圆”反映了當时人们逃避现实、相互欺骗的现象。在中国古代男权社会,二女同嫁一夫是普遍现象,作者在小说中一直强调男女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但小说最后结局也没有跳出一夫多妻制,苏友白最后和两位佳人幸福快乐的生活在一起,这是“大团圆”的一部分。出现“大团圆”的结局是可以理解的,作者开篇已经大肆夸才、夸色,因此作者在小说中寻找出路。小说中,作者还强调要以德报怨,不管是意图骗婚冒名顶替的张轨如还是想结为亲家不成就公报私仇的杨廷诏,都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最后形成了整部作品的“大团圆”结局。

二、《玉娇梨》中婚恋观的突破性

《玉娇梨》之所以被称为“才子佳人小说”,有三个主要原因,一是才子佳人都非常注重对方的“才”,二是作者想要表达支持自由的恋爱观,三是书中处处体现着男女平等的思想。鲁迅曾经说过:“中国婚姻方法的缺陷,才子佳人小说作家早就感到了。他于是使一个才子在壁上题诗,一个佳人便来和,由倾慕——现在就得称恋爱——而至于有‘终身之约。”[2]

首先,男女结合更加看重才华而不是财富。上文曾提到才华分为诗文的造诣和是否擅长八股,但是作者更多强调的还是诗文方面的才华。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中说:“才子和佳人之遇合,就每每以题诗为媒介。”[3]《玉娇梨》中,吴翰林见苏友白题诗写得特别好,就有意招为白家的良婿;同样,卢梦梨毅然私定终身也有一部分原因是认为苏友白“诗才敏捷,知是风流才子。”小说中白红玉的择偶标准是:“不论富贵,只要人物风流,才学出众”。最终,白红玉、卢梦梨两位佳人与苏友白喜结连理。以“此诗词意俱佳,若非一个风雅文人,决做不出”[4]的观念来认为才子一定是个“风雅潇洒”的人。在古代女子眼中,“才”代表着男子的“貌”。小说中描写苏友白:“美如冠玉,润比明珠”,确实是名副其实的美貌与智慧并重的才子。

其次,《玉娇梨》中作者表现出了比以往更人性的一面,对封建的婚姻观念有了一定的反抗。以往古代的女子只能等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才子佳人选择配偶的标准发生了巨大的改變,他们大多选择自由恋爱、私定终身。自由体现在选择恋爱对象上,才子们为了找到喜爱和适合的对象,他们表现出不同于以往的大胆和痴情。他们的父母不反对他们自由恋爱,结婚的前提是互相喜欢。小说中苏父没有因为自己年龄大就着急把女儿草草嫁人,在拒绝杨御史的逼婚后,心心念念的也是怕女儿独自留下被杨家强占去,所以早早把女儿托付给吴翰林,这与以往出现的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棒打鸳鸯的父母形象截然不同。

最后,《玉娇梨》中出现了男女平等的进步思想。才子佳人小说中都会出现“女扮男装”的形象,这是对传统封建制度的极大突破,体现着男女平等的新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这样的故事出现过很多,比如《木兰诗》中木兰替父从军,同行伙伴难辨雌雄;《梁山伯与祝英台》二人相知相恋,最终双双殉情化蝶飞。这类情节一直到明清时期,达到高峰,而才子佳人小说“处处为女性张目”。[5]《玉娇梨》中卢梦梨与苏友白初次见面就是女扮男装。小说的作者敢于突破传统,提倡重视男女之间正常的交往,女子不再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人,不再只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充满着对美好婚姻的追求。在小说中,佳人的标准是女子要有才华,也就是“诗才”。小说中的佳人不仅才貌双全,而且机智过人,体现出了男女平等。

三、《玉娇梨》的时代意义

《玉娇梨》的婚恋方式是才子佳人小说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小说中表现的对才的重视、自由恋爱和男女平等思想,无疑有巨大的进步意义。在才子佳人小说兴起之前,小说描写的主角都是男性,女性没有自尊和地位,几乎所有小说都提倡“女子无才便是德”。《玉娇梨》中对女性的态度与此前的长篇小说都截然不同,将才华和智慧赋予女性角色,对美貌不再持贬义的态度,把外在的美貌和内在的才华有机结合了起来,塑造了“佳人”这一中外闻名的形象。《玉娇梨》中的白红玉,不仅样貌美丽而且知书达理,在白公的心里,胜过男儿,“白公因有了这一个女儿,便也不思量生子”。由此可见,虽然小说存在着过于理想化的“大团圆”结局,也有残存的封建专制思想,但作者确实渴望进步,试图迈出打破封建禁锢的步伐,具有积极的影响,对后世创作也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参考文献:

[1]林辰.明末清初小说述录[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8.

[2]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4]荻岸散人.玉娇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5]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4.

作者简介:王伊妮(1993-),女,黑龙江哈尔滨人,文学硕士,哈尔滨师范大学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突破性婚恋观局限性
滴水藏海
吉林玉米修饰性育种技术初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探析
大学生婚恋观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
韩剧传递的婚恋观及其对女大学生影响的伦理思考
基于微课视角的国内翻转课堂的理论探索
90后大学生婚恋观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