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子涵 张磊
【摘要】作为在现代社会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一位散文作家,朱自清有着“现代散文之父”的美誉,他创作的散文有着独树一帜的风格,并在我国散文发展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文章通过阐述朱自清散文创作背景,对从《背影》中看朱自清的散文风格展开探讨,旨在为如何提高对朱自清散文风格的有效认识研究适用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朱自清;《背影》;散文风格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作为在现代社会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一位散文作家,朱自清有着“现代散文之父”的美誉,他创作的散文有着独树一帜的风格,并在我国散文发展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1]。《背影》即为朱自清的一篇重要代表作,其创作于20世纪20年代,历经了近乎一个世纪,争相传诵,深得一代代读者的喜爱。即便《背影》只有一千余字,表面上平平淡淡,作者却通过这种质朴平淡,使文章中处处流露着真挚动人的情感,形成该种效果,无不说明了《背影》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传奇。由此可见,对从《背影》中看朱自清的散文风格开展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朱自清散文创作背景
朱自清是现代颇具影响力的一位散文作家,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思想贯穿于朱自清的一生。朱自清崇尚“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由此造就了朱自清散文作品蕴含了丰富的时代特征及时代内涵。就朱自清散文创作背景而言,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为时代背景,帝国主义势力暗流涌动,军阀连年混战,旧中国在民不聊生中苦苦挣扎,一代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朝不保夕,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下[2]。另一方面为作者自身背景,朱自清在旧社会中有着小资产阶级的身份,在阶级的局限性影响下,即便对社会的黑暗、不平等了然于心,然而他并不能找出造成该种黑暗的根源及解决方法。
二、从《背影》中看朱自清的散文风格
(一)缜密精巧的构思
朱自清的散文属于一类强调内心感情抒发及内心感受表达的文学样式,往往篇幅不长,存在一定的随意性,然而它们的构思却别具一格。读者在赏析朱自清的散文过程中,通常会给人以文章语句极为随意松散的感觉。然而,朱自清再随意的散文均会附有一个连贯全文的主题思想,随处可见缜密精巧的构思。
《背影》该篇散文总共包括七段,通篇以“背影”作为文章线索。而“背影”在文中总计出现了四次,首先是文章起始部分的点题——“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然后是父亲买橘子过程中作者对父亲背影的描绘——“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再一次是父子分别之际作者对父亲背影的不舍——“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最后一次是作者对父亲背影的思念——“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倘若从谋篇规划层面而言,第一次“背影”和第四次“背影”在文章中可起到前呼后应的作用,同时这两次“背影”均属于虚写,表达了作者的真挚感情。第二次“背影”和第三次“背影”则均属于实写,特别是第二次“背影”,作者将“父亲送行”这一举动用微小的篇幅便描绘得栩栩如生,为读者塑造了一位平凡而又质朴的父亲形象。文章开篇出现了作者“流泪”,这也为《背影》设立了感伤的基调。为何作者无法忘却的并非父亲的一言一行,而却是父亲的“背影”?由此使得文章开篇便制造了悬念,使读者迫切要一探究竟,自然而然地引出后续的叙事内容。该段中作者描绘家中发生变故是写到“满园狼藉的东西”,只字片语便创设出一种孤寂、凋敝的氛围,而不需要过多的描述,为读者留下充分的联想空间去感受作者内心的“狼藉”。该段最后作者还提到父亲的一段话“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透过这段话可感受到父亲在生活的重压下,依旧抱着一种不可放弃的心理,试图前往南京重新找份工作。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帝国主义不断掠夺,封建主义不断剥削,再加上战火连年,使得老百姓苦于生计,想要找到一分生计,显然存在不小的难度。自该种层面便不难感受文章最后一段父亲来信提到:“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带有一点消极心态的同时又将生死看得十分轻描淡写俨然成为一种必然[3]。
《背影》以“四次背影”作为文章线索的同时,还在其中贯穿了作者“四次落泪”,“背影”与“落泪”的环环相扣,充分凸显了父亲的“背影”对作者留下的深刻印象,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无限思念之情,文章构思缜密精巧、凄切动人。
(二)深切真挚的情感
朱自清的散文不管是写人、叙事,还是描景、状物,均与“写实”相关,由此在朱自清散文鲜有合乎情理的“艺术假设”。朱自清亲情散文主要特征在于“真”,以深切真挚的情感赢得读者的共鸣,朱自清一篇篇的亲情散文均属于他表达自身感情的艺术创作,凭借深切真挚的情感描述自身的生活经历,描绘自身的所见、所闻、所感,委婉绸缪、引人入胜。
《背影》是朱自清在1925年创作的,当时朱自清在清华大学任教。《背影》所描绘的其实是作者多年前的往事。《背影》中提到的“祸不单行”即指的是八年前祖母的离开和父亲差事的交卸。当年,朱自清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在收到祖母离世的消息后,便与父亲回老家奔丧。后事料理完后,父亲要前往南京找工作,朱自清则要返回北京继续念书,父亲与儿子马上就要在车站分别了。在分别的过程中,父亲为作者买橘子在月台爬上爬下所形成的背影,为朱自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时隔多年后,朱自清也有了自己的孩子,感受到生活的不易,而来自父亲的一份书信,使朱自清有感而发,写下了这篇举世闻名的散文。《背影》中,作者先后四次提及了父亲的背影,第一次为开篇点题——“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第二次为父亲买橘子过程中作者对父亲背影的描绘——“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第三次为父子分别之际作者对父亲背影的不舍——“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最后一次为作者对父亲背影的思念——“在晶莹的淚光中,又看见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4]。对父亲四次背影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内心真挚的情感,散文《背影》通篇的基调是感伤的,是作者在对父亲的爱及对自身的悔的状态下创作而成的,情感至真至厚,赢得了无数读者的情感共鸣。
(三)朴素隽永的语言
语言风格是文学美感的一种艺术形态,呈现于各式各样创作者的作品中,因而有着创作者自身特有的性格特点及审美观念的标志,彰显出截然不同的风格与韵味。朱自清十分崇尚文章语言的自然形成,必须要朴素,他强调写文章如同对话一般,也指出唯有如此方可与普通人说话一般,提升读者的认同度、亲切感。朱自清的散文十分崇尚语言艺术,他热衷于运用语言刻画形象,可恰到好处地借助质朴的语言,去塑造引人入胜的形象,并依托此类语言去刻画人物形象、特征及表达情感[5]。
为了渲染《背影》的感伤基调,作者在文中运用了“祸不单行”“满园狼藉”“颓唐”等朴素的词语为文章营造出一个感伤的氛围,这与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息息相关,是那一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作者还运用了“嘱咐”“嘱托”“囑我”等词语,恰到好处地对父亲坐立不安、郁郁寡欢的心理特征进行描绘。“我的泪很快地留下来”“我的眼泪又来了”,首尾呼应,渲染出浓厚的父子之情。《背影》中叙述内容运用的是质朴的语言,在人物描写语言运用上亦是如此。父亲简短的几句话,朴素、精炼,却令人回味无穷,例如:“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简洁的语言,酣畅淋漓地表现出父亲的内心世界。《背影》语言朴素隽永,特别是作者创造的别出心裁的意境,更令人久久无法忘怀。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获得伟大成就的作家而言,大多有着自身鲜明的写作特色。透过《背影》,可发现朱自清的散文有着缜密精巧的构思、有着深切真挚的情感、有着朴素隽永的语言。鉴于此,相关人员务必要不断钻研研究、总结经验,强化对朱自清散文创作背景的全面分析,依托对朱自清散文作品的深入赏析,不断提高对朱自清散文风格的有效认识。
参考文献:
[1]薛建强.浅谈《背影》创作特色及朱自清散文特点[J].情感读本,2015,6(17):4.
[2]马婷.以《背影》为例浅析朱自清散文之美[J].汉字文化,2017,13(6):75-77.
[3]尹创.细微处的爱——谈谈朱自清散文《背影》中的细节描写[J].学苑教育,2016,11(5):34.
[4]熊佳红.朱自清散文特色探析——以《背影》为例[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6,32(11):99-102.
[5]唐艳玲.精巧、朴实、清丽——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分析[J].鸭绿江月刊,2016,21(1):162-163.
作者简介:张磊(1970-),女,山东滨州,中学一级教师,山东省博兴县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