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说到电影

2018-05-14 10:51陈麒任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1期
关键词:风格特征电影

陈麒任

【摘要】1999年由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我的父亲母亲》,改编自作家鲍十的中篇小说《纪念》。影片获得第五十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第二十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奖,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影片奖励,自公映之日起就获得海内外好评,是一部极具艺术特色的唯美主义爱情电影,同时小说和电影还被台湾师范大学选作国文课阅读教材。

【关键词】《我的父亲母亲》;电影;风格特征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电影的成功离不开对小说文本的改编。张艺谋作为“第五代导演”标志性人物,其电影创作的很大一个特点便是通过改编小说来实现,也正如其本人所说:“我们研究中国现代电影,首先要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因为中国电影永远没离开文学这根拐杖,就我个人而言,我离不开小说。”从小说改编到电影《我的父亲母亲》恰如其分地将小说中被限制的言外之意——强烈讴歌的主题思想——父亲母亲间美好纯真质朴感人的爱情,酣畅淋漓地表达了出来。

英国评论家克莱夫·贝尔(Clive Bel)在其书《艺术》中谈到,“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形式,同样是内容的一部分。一个优秀的艺术创作者,往往能够在情感的收与放,取与舍之间做出精当的选择,同时将之附着于巧妙的形式安排上,从而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电影是内容形式交互作用的综合艺术系统,其呈现形式与风格特征都会影响观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与诠释。

基于此,本文将着重探讨从小说到电影《我的父亲母亲》改编是如何在形式与风格上体现电影艺术特征的,以进一步说明小说改编到电影的些许共通的特质。

一、形式与风格特征的体现

(一)镜头语言

镜头是构成影视艺术文本的基本单位。它的独特美学原理在于以再现机制为主激发自由情感。作为一种影视艺术所特有的语言,具有区别于其他艺术语言的独特美学机制。《我的父亲母亲》中对镜头的巧妙运用,堪称完美。构图和谐、颜色分明,隐喻象征的蒙太奇等,真正呈现出了“影像美学”这一概念。

1.色彩对主题的点睛作用

在观众以往固有的思维中,电影中但凡出现黑白色大多代表着过往与回忆,而彩色代表现实或未来。而在本片中导演却大胆地颠覆这一既定思维,反其道而行。整部电影分为两个大的时间段落,泾渭分明。用黑白画面来表现现实,像素描一般,冷峻哀伤,凸显父亲突然离世后撇下母亲一人的悲怆与凄凉;用高饱和度的彩色画面——暖黄色来追述回忆过往,像彩色油画般温暖质朴,诠释父亲母亲间的美好爱情,绚丽又浓烈。黑白与彩色画面的交织变换,一冷一暖,将影片所要表现出的色彩层次感背后的意义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将电影所要传达的真挚情感娓娓道来,纯粹质朴,耐人寻味。

此外,张艺谋还独爱用红色。他曾说过他喜欢红色与他是陕西人有关。影片中,红色的围巾、棉袄、剪纸、发卡、梁上的布,是道具也是符号,以升华主题。

2.特写镜头用于刻画人物

同时在影片中,导演也频繁运用了大量的小景深特写镜头。这一运用只为突出母亲面对不同境遇下的情感变化的状态,或痴情,或期待,或失落,或凄凉,或欣慰,或幸福等丰富而细腻的表情,同时也为表现主演章子怡的个人演技和借势造星。所有的情感表达都化作导演精巧的特写镜头之中,用镜头语言表达母亲强烈的情感变化的脉络轨迹,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3.运动镜头用以带动节奏

《电影语言》的作者、法国著名电影理论家马塞尔·马尔丹曾说过:“运动正是电影画面最独特、最重要的特征。”影片中运用大量的跟镜头和推镜头用以展现母亲的追逐与奔跑,人物的神情动作都揉化在运动镜头中去表现,镜头不时在运动,画面也随之跃动,影片的整体节奏也在运动变化,母亲的心绪也随之牵动。进一步还原了那个你追我赶的时代,营造出一种潺潺流水、明媚春光的即视感。

4.长镜头营造情绪气氛

长镜头作为一种重要的电影语言,是一种潜在的表意形式,作为一种电影风格和表现手段在保证事件的时间进程受到尊重,展现实景象方面有其优越性。

影片中,儿子回家后见到母亲,为了表现母亲的悲伤以及母亲在金黄的田野里多次的奔跑,用的是长镜头,那种痴情厚意可以被拉得很长,观之无不令人感动。尤其在片尾处,当母亲听到儿子像父亲年轻时朗朗的读书声时,起身走向学校的整个过程是长镜头拍摄的,慢步调的行进,剩下的是悲伤与回忆,呼应电影开头母亲初闻父亲令其心驰神往的读书声,时空物换星移的跨越跃然于画面之上。同时电影节奏也随之改变而放缓,沉淀整个影片散文化式基调,彰显情感,呼吁回归,更好地体现影片的人文意蕴及其精神内涵。

(二)场面调度——灯光

导演费里尼(Federico Fellini)曾说:“光是一切,它可以表示意识形态、情感、颜色、深度、风格。它可以掩饰、叙述及形容。光如果打对了,丑或者傻的表情都能发出美丽或聪慧的光芒来。”光之于影视艺术的重要作用,可见一斑。

影片中,为了突出母亲的灵动美丽,以达勾勒轮廓的效果;父亲高大伟岸身形的细致刻画;母亲冒着大风雪执意等待父亲归来等诸多外景镜头,大多都采用的都是逆光和测逆光。另外,母亲的出现,身边营造的是一种暖黄色的光晕,富有活力,娇艳动人。而由暖黄光——太阳照耀下的整个村子,和谐静谧,让观众能很快地代入环境,如临其境。

影片通过对光的巧妙捕捉来表现剧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与起伏,将母亲无私无悔的付出与爱恋的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与特点刻画得入木三分。同时也侧面烘托渲染环境,营造画面气氛,更好地体现时空及其象征意义。同时也为体现父亲母亲之间的真挚爱情,增色不少。

(三)剪辑

剪辑在影视片的地位非常关键。剪辑质量的好坏,极大地影响到一部影视片的成败。因此,在剪辑过程中正确运用剪辑技巧是塑造一部优秀影视作品的必备条件。

为了构建时空关系与叙事结构,导演在剪辑上也是煞费苦心。纵观影片,叠化的使用是剪辑上的一大特点。从相框叠化到村子里的小路,是为了完成影片时空上的转换,从而完整影片的叙事结构;从学校的修建,在田野上吃派饭与饭桌的叠化,刻画的是母亲送饭的辛苦与甘心付出,日复一日,不辞辛劳;还有母亲弄丢了父亲送的红发卡,母亲没日没夜的苦苦寻觅,凸显的是母亲对此信物的无比珍惜,视若珍宝;母亲雪中数次的奔跑与追寻,展现母亲执着倔强的人物性格特征。

(四)声音

除画面外,声音也是电影中重要的表意元素,声画结合成就电影中多种有意义的形式。电影主题音乐是由三宝操刀,对音乐的艺术表现手法非同寻常。纵观电影,音乐是完全为电影内容与主题服务的:清脆空灵的中国笛声和女声咏叹调的悠扬婉转、低吟浅唱,把人物和故事都唱活了,把观众带入到那质朴纯真的电影情节中,同时还增添了影片的几丝神圣感。另外,电影中所出现的一系列对白声、鸡鸣声、鸟叫声、读书声、织布声、汽车轰鸣声……对画面内容,或声画同步、或声画平行、或声画对位,营造出电影故事所历经的场景氛围,为影片的成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支撑与建构。加上孙红雷的旁白这一非叙事时空的声音,磁性质感的讲述娓娓道来,让父亲母亲的爱情故事变得更加真实感人。

二、结论

综上所述,小说《纪念》到电影《我的父亲母亲》,是文学形象到银幕形象的彻底转换,是文字语言到镜头语言的彻底变化。通过镜头语言、场面调度的灯光、剪辑、音乐等电影艺术独特的形式与风格元素完美地呈现出了小说中所要表达的父亲母亲间的真挚爱情,呼吁回归,从而实现对整个社会与历史审美的超越,不可否认,改编后的电影《我的父亲母亲》是成功的。

近年来,张艺谋及其电影对小说的改编被众多研究者越来越关注。但大多集中于张艺谋电影的影像形态、张艺谋与“第五代导演”的关系、艺术特征、敘事风格以及作品评论等,其中虽偶有文章论及张艺谋电影的改编艺术,但并不全面。鲜有从电影的形式与风格的角度去分析与研究,略有遗憾。本文提出这一观点,是想引起大家的思考,作为研究者我们何不尝试着摆脱长久以来电影理论的僵硬观念,试着从形式主义出发,更多维度地去解析电影,施于理性而细腻的欣赏与思考……

猜你喜欢
风格特征电影
浅析甘肃清水县轩辕鼓舞的风格特征
北海与上海两地水彩画比较研究
浅析蒙古族民间舞蹈中“绕肩”的审美规范
肖邦《降b小调夜曲》(OP.9NO.1)的演奏特点与风格特征
论胡玫《孔子》编剧艺术得失
莫言文学作品电影改编
汤姆?提克威影片的审美特征
解读张艺谋影片的视觉审美
后现代视域下香港电影的解构与建构
国产“现象级”影片的跨文化症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