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心怡
【摘要】从人类开始掌握绘画的技艺时,影绘艺术这一艺术形式就开始出现在了人类的生活中。从最早的岩画到后来产生的剪纸、皮影,各类造型的剪影与块面在绘画的领域内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悄然发展。
【关键词】影绘;艺术形式;发展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世界上有了光,便有了影。人类在光照条件下可以观察到世间万物的影像,于是人类在掌握了绘画的技艺时,也学会将看到的影像表现到其他的载体上,如岩壁、石块上。后来在人类进入到高度文明时代后,各类与影像相关的艺术形式开始产生,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剪纸艺术与皮影艺术。
岩画是影绘艺术中最早的表现形式。中国古代岩画按制作方法区分为刻凿法和涂绘法,多发现于悬崖峭壁间,都是用写实的影绘表现对象,很少用线条表现。刻凿法的岩画一般发现于西北和北方地域,其方法是使用金属工具将图像的剪影刻凿与岩壁上,有人称之为“岩雕”或是“刻石”。而在西南地区所发现的岩画则是以涂绘的方法表现人物与动物,并且具有一定的构图与造型能力。岩画的风格特征也与地域相关,北方苍劲雄厚,南方温柔清丽,这与后来南北方许多的艺术形式风格特征相一致。
剪纸,是中国古代民间艺术最典型的代表形式之一。在造型上,剪纸充分体现了影绘的特点,是属于影绘艺术里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表现形式,此外还有平面化和镂空等特点。中国最早的剪纸作品是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出土的北朝时期(公元386一581年)五幅团花剪纸。其中的对马团花剪纸,是在六边形内,用镂空的形式表现交错的圆形、菱形、三角形组成一朵莲花,在六边形上,有六对相背而立的马,展现出雄健有力的影绘形象,风格朴素却不失民族特点。民间剪纸主要是以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生活场景、劳动场景、所见的动物植物等等形象作品为主,以及一些具有祝福、祭祀作用的图案与纹样。制作时将这些形象用影绘的平面化方式在纸面上用镂空的样式表现出来。剪纸艺术的风格特征也与地域相关,北方剪纸造型粗犷、苍劲有力,南方剪纸造型细腻典雅、秀气精致。郭沫若先生曾感叹中国南北方剪纸韵味之不同“曾见北国之窗花,其味天真而醇厚。今见南方之刻纸,玲珑剔透得未有。一剪之趣夺神功.没在民间永不朽。”[1]例如,俗称“花纸”“剪花”“绣花纸”的苗族剪纸,主要采用剪、刻、扎等方式,一般的创作内容为自然界中的动物形象和苗族神话传说等,剪纸作品《老鼠娶亲》(如图1)讲述的就是一户人家娶亲在半路遇到一只拦路虎,老鼠则趁机把花轿抬走就娶到了媳妇。这幅作品里老鼠、花轿、老虎以及人物的形象都是将写实形象用夸张变形的方式影绘出来再加以镂空的花纹表现,既体现了剪纸的艺术魅力也反映了苗族对远古图腾和自然的崇拜。总体来说,剪纸这一代表着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精髓的艺术形式与影绘艺术的发展脉络相承,是中国影绘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形式。
皮影则是中国影绘艺术发展的另一个里程碑,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至关重要的一颗璀璨明珠。皮影作为一种流传已久的融汇了文学、美术、音乐、民俗、表演为一体的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其影戏的名称根据地域性的差别,也称驴皮影、牛皮影、老腔影、活灯影、皮猴戏、皮腔影、老皮影、流口影、福影等。皮影起初是由手影发展而来的。在宋人洪迈《夷坚三志》中一记有华亭普照寺惠明和尚为手影戏艺人占卜之事:“尝遇手影戏者,人请之占颂,即把笔书云:三尺生绡作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握来”的记载。[2]最早的皮影戏就是在街头巷尾由艺人手授传播开来,后来发展至将影绘的形象用牛皮或者驴皮经过复杂的工序制作出来,再加以音乐、舞台、唱腔等艺术手段进行表演,为大众带来既有艺术审美功能也赋有娱乐功能的视听享受的艺术形式。
这种从剪纸艺术里衍生出来的效果更加丰富的艺术形式,其舞台其实是扩大了的窗户。我国皮影的造型特点是只取人物的正侧面,不露两肩,以镂空部分表现图案纹样,这样最能表现人物的特征与面部美。如河南皮影中保存比较完整且独具地方艺术特色的罗山皮影,影人用牛皮进行雕刻,人物的脸部特征比较写实,头部、身体、四肢都要分开雕刻,造型分为生、旦、净、末等。由于皮影在造型上要体现人物的性格形象特征,所以一般皮影在造型上都具有夸张、变形的特点,其影的形象都来自于生活中的人物形象与动作,可见影绘艺术为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奠定了基础。
影绘艺术的形式发展至现代,许多绘画作品的表现形式也与影绘形式相似。被誉为“东方色彩大师”的李有行先生留法回国后独创了一套工艺设计的装饰色彩教学体系,黑影、限色、黑白灰、复色分别是这套体系里的四个板块。其中,黑影写生是这套教学体系里的基础奠定。李有行先生的黑影写生就是在背光的条件下观察对象的轮廓特征将其用影绘的方式记录下来,夸张对象的外部特征,忽略其内部结构,使突出整体关系,形成了简洁明快、苍劲有力的风格特征。如图3,肥沃的树叶与细小的枝干形成了鲜明对比,在表达疏密关系的同时也形成了前后的顺序关系,影绘出的形象比物象的真实写照更加具有艺术审美性。黑影写生是中国影绘艺术在造型艺术里重要的一笔,作为一种独立的绘画方法与艺术手段,黑影相比传统民间艺术里的剪纸与皮影来说,更具艺术的表现魅力。
此外,也有不少国外艺术家在创作时受到影绘艺术的影响,如现代版画家利特维年科的版画《春寂》,作品取材于自然状态中逆光下的黑影形象,着重表现光影下的树梢与枝条交织的形象。繁盛的树枝在背光条件下或疏或密,再加上几只鸟儿与鸟巢的影绘,一幅冬末春初的景象展现在观者面前。在现代版画中的影绘形式,并不完全遵循剪影的面块皆黑的原则,也不恪守版画表现光暗原则,但又将这些特点集中在影绘里,使作品本身充满遐想。
将影绘艺术应用于现代艺术作品的艺术家里马蒂斯当属不可或缺的一位。马蒂斯的剪纸看上去是如此地简单,他所剪出的每一块纸片似乎我们每个人都会作,而那份率真和质朴是其作品的真正魅力所在。《蓝色裸体》是马蒂斯在他82岁那年创作的剪贴作品,那时的他已经无法随意走动,也无力撼动墙上那些巨幅而脆弱的纸条,他只能指导助手移动那些纸条,甚至在他裁剪的时候助手要帮他拿住纸张。在马蒂斯晚年的岁月里,他克服病痛创作了一大批的剪贴作品,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用影绘的方式在表现对象。
在日本,流传着一种类似于中国民间皮影的影绘剧類,表演时都是依靠“光”投射到影人上,再对影人进行操作表演,同属傀儡戏这一行当。当灯光与音乐响起时,大幅色彩鲜艳的场景在屏幕上展现,一个个形似真人的影人跃然在屏幕上,只见他们活灵活现地展示出如电影一样的效果。日本的影人通常用不透明的板材镂刻而成的,再涂成黑色,制作成高度约60厘米,大都为正侧面的人物造型,这一点与中国的民间皮影影人制作是有差异的。在灯光的投射下,屏幕将影人的轮廓及角色特点显得愈加浓烈鲜明。
影绘艺术从原始时代发展至今,其表现形式在社会的变更中与艺术氛围愈加热烈的环境里呈现出多元化的样式,也为艺术家们在创作时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
参考文献:
[1]于超.中国民间剪纸的艺术特征和应用创新研究[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6.
[2]孙碧波.传统皮影的现代表现研究一以数字皮影动画《三岔口》为例的创作探索[D].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周冬梅.黔东南苗族剪纸文化探寻[D].贵州民族大学,2012.
[4]钟涛.苗族剪纸[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3.
[5]李曼妮.民间皮影造型艺术研究——与毕加索绘画造型手法相比较[D].扬州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