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清时期,山东淄博周村的民间艺人们从蜡烛灯台和高跷中受到启发,依靠发达的织机技术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民间表演艺术——“周村芯子”,其内容丰富壮观,每年的正月十三、十四和十五连续三日会在周村街头上演。芯子的历史久远,也是人们在元宵节驱除邪祟、祈福求祥的一种精神寄托,其艺术形式中融有工艺、装饰、杂技、音乐、舞蹈等。本文将从芯子中的造型和色彩两方面去研究这种民间表演形式。
【关键词】周村芯子;民间表演形式;造型;色彩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一、周村芯子的渊源及美的元素
(一)芯子的歷史溯源
“闹元宵”是我国的传统娱乐方式,一个“闹”字显现出元宵节的气氛。当时周村庙宇众多,各种宗教活动的祭祀形式也不同,各种庙会也应运而生,在庙会上有各种形式的汉族民间的表演活动,由于观者众多,个高的能够很轻松的观看,像个矮的、老人、小孩只能站在后面无法观看。为解决这一问题便逐渐出现了“踩高跷”这一表演形式,当然还有龙灯、狮子、竹马、旱船等节目。一些大型表演节目还扎制了人抬的舞台,演员站在上面进行表演,远远就能看见,周村芯子即在此进开始成形、发展,并逐渐传至四邻周边,《博山县志》对此有明确记载。
(二)周村芯子中美的元素
周村的芯子是一种极具观赏性和艺术性的表演形式,同时也是表达人们内心情感的一种祈愿。这种象征的手法通过美好的形象、图案等,与民众的愿望结合起来,表达吉祥、喜庆、祈福的意愿。在早期的原始社会,人们生存条件恶劣,他们对自然现象难以理解,甚至经常受到天灾、猛兽、饥饿的威胁,所以生存成了那时候的第一要务。他们在采取措施的同时也将精神的寄托转化成一种巫术,产生的效应就是禳灾祈福,所以民间吉祥艺术是一种典型的象征性艺术形式。人们将吉祥艺术表现中的题材、图案纹样、色彩形成吉祥的符号,来寄托人们的生活理想与愿望。
二、以美术之眼“看”芯子
(一)造型美
1.概括性
现在我们处于一个科技时代,工业设计及产品制造上不断的创新逐渐考虑符合人的审美,就连仿制及假冒的东西都显得十分精致。但是当我们看这种传统的东西时,普通大众的第一反应可能是粗制滥造或者觉得形象很简单好笑。我们无法用专业的美术眼光和现代人的技术去评价过去的水平,更何况民间的艺人对这种造型是有一种“原始概括性”的认识。民间美术造型的概括性指的是从类似的美术形式中抽象出共同的形式。所以人们看到的道具的造型都是一种夸张、提炼、简化的产物。这种的夸张的手法在古代中国的艺术形式中十分常见,比如四川三星堆的青铜面具,眼睛、耳朵、嘴都异于常人,当然这种形式是人们对于神明的一种敬畏和崇拜。周村芯子中的造型模式是一种“手艺劳动的结晶”,民间画诀并不少,这种画诀就是一种经过长期经验积累形成的造型“捷径”,如“文人一根钉,武将一张弓”“画女应削肩,画将无脖项,神像须伟壮,佛容要秀丽”“娃娃样,要肥胖,短腿短胳膊大脑壳,大眼小鼻子没有脖”。通过这些“口诀”是否你眼前出现的画面感很强。在电视剧《还珠格格》中我们也能看到民间“芯子”的形式,其中不乏有很多带着大头套的人物在街上表演,还有我们山东杨家埠的年画《莲年有鱼》也是以一个夸张的手法将娃娃的头放大,整体呈一种圆形显得十分质朴可爱。
2.意寓性
人类具有抽象美的元素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像仰韶文化中的《人面鱼纹彩陶盆》《花瓣纹彩陶盆》,再如马家窑文化中的《尖底旋涡彩陶瓶》上面的纹样都是一种抽象的几何纹样。在中国的文化传统及艺术发展来看,我国对于西方的造型艺术接触不过百年有余,虽然它对中国的传统工艺是有一定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却因为文化环境、文化阶层、地理环境等因素没有完全波及民间。因而中国的民间艺术造型还是有传统的“中国土味”。我们中国的传统艺术是以线造型,体现线条之美感。我们可以看到旱船以船为形式的船身一侧是有水纹的图案的,然而这种水纹的图案就是中国青铜器上古老纹样的发展。中国青铜器上的古老纹样像我们熟知的几何纹样类,有云雷纹、涡纹、四瓣花纹、乳钉纹等。这种纹样无不体现了其均衡感,线条的表达也有一种视觉的动态感、韵律感。像旱船上的水纹有一定的回转卷曲的结构在其中,这种结构有一种发散性,给人一种空间感,其线条本身的曲直带有一种节奏动态感,而又像音乐的符号一般排列组合给人一种韵律感,加上人动作的摇摆,达到了一种视觉融合的真实感。
周村芯子中的形式尽管表达了统一的主题和观念,但是创作主体的个性特征和审美愿望又使民艺造型富有变化并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色彩美
1.象征性
周村芯子中的色彩表达与其造型观念整体是一样的,也是用一种象征手段去表达民众的愿望。阴阳五行说认为色彩是构成世界的基本成分,同时也与其他成分相联系。《周易》中认为色彩是一种更神秘、具体的指代物。民间艺术中的色彩更加运用了这一种主观的符号和图式,并被赋予了特殊的情感和文化理念。
早先就有“红靠黄,亮晃晃”的设色口诀,虽然这里面有视觉的需要,但最关键在于色彩的寓意性。周村芯子表演中有“二十四孝”这样的题材。古代父母从去世三年以内,不仅要禁止乐庆活动及一切的婚娶,屋中还要贴“二十四孝”、“孟母择邻”等字画以寄托哀思。要以蓝黑作为基调的画面色彩,而不能采用像红色这样鲜明、热烈、喜庆的颜色。至今很多地方就算没有行孝三年的行为,但是也有婚嫁及节日活动结束与讲究,这种宗法思想反映在色彩的使用上仍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和设色的观念的深刻影响。
2.观念性
民间色彩观念除了对应遵循的色彩的自然属性,大部分是用来表达吉利祥瑞的意义。在民间,色彩与自然、社会和人生等诸多方面的内涵相关联,所体现的是一种有吉祥寓意的审美观念。民间有这样的设色口诀“红红绿绿,图个吉利”在周村的芯子中人物服饰的大红、大绿的色彩更是直接表达了人民的美好寄托,大量民间艺术作品中的色彩都反映了这种红火热闹的气氛和心理意愿。为了突出节日的喜庆及热闹,芯子的服装、道具中色彩的表达都是热烈、明快、鲜艳、轻松的,像如红、黄、绿、粉,即使有出现灰色或者复色也是有一种特殊的含义和用场,整体的风格和表达的意愿还是以积极向上为主的,像那种缺少热情和生机的颜色是很少出现的。
3.情感性
周村芯子中的色彩具有着情感性。康定斯基在抽象艺术中就谈到“色彩就像音乐符号一样,音乐通过音符的安排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感,然而美术就要用色彩去表达作者的内心情绪”。在周村芯子中人们由色相产生的心理情感和联想来選择色彩的使用。民间将色彩明度高,饱和度低的称为软色,如粉青、粉绿、淡黄、粉红、天蓝之类;将明度低、色彩凝重的色称为硬色,如大红、翠绿、深蓝、墨色等,这就对应了民间设色口诀中的“文相软、武相硬”。在周村芯子表演中有《西厢记》《白蛇传》等节目,像这种以文戏为题材表演形式的多用软色。然相应的“武相硬”就是用于打戏中所用的颜色是硬色。为了突出人物的性格,是人物更加形象典型,我们也会发现少女一般着红、绿色,这样既符合年龄又显得活泼俊秀;少妇着黄衣以显示出尊贵;寡妇着青衣显示出稳重肃穆;老人以着墨色或赭墨为主的衣服显示庄重老成。这里的色彩所表达的是情感心理,而且是以色彩的视觉审美愉悦为主的。
4.对比性
当然绘画中我们讲究的色彩对比及明暗对比在芯子服饰色彩的表现中也是有的。“要想精,加点青”,古画中在描述书生或妇女、文人时多用软色,但是缺乏硬色,则会给人一种画面效果轻飘的感觉,使色调软弱无力,人物形象也不能更好的突出出来,软色的特点也不能充分发挥出来,为了使人物娟秀、清丽、提神,往往在人物的底衿、袖口、领口等无伤大局的地方加少许的墨色,从而与娇嫩的粉面产生对比,也体现了人物形象生动的精神面貌,这一点在芯子中我们不管是从服饰还是妆容与服饰的对比中都不难发现。
三、结语
本文对民间艺术形式“周村芯子”从美术视角做了研究与分析,民间美术的这种意象美,由于历史、地理等种种原因,在齐鲁大地上得到了长足发展。悠长的历史长河中丰富多彩的积累与创造,为后世民间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做了积淀,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艺术美学的精髓,积累了丰富的意象对应程式体系。这种意象的美不仅体现了中华人民的艺术才能与聪明智慧,同时也体现出了人们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参考文献:
[1]孔新苗.齐鲁民间造型艺术[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
[2]王丽娜.中国民俗文化(第一册)[M].北京:线装书局,2016.
[3]仉坤.民间美术之旅[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
[4]荣新.济南民间艺术[M].济南:济南出版社,2010.
[5]潘鲁生.民艺学概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
[6]唐家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李隆蔚(1990-),男,山东淄博人,济南大学美术学院,17级在读研究生,美术专业,研究方向:油画。